文_陳 江
評論作品《虛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實的眼淚》生產于2019年1月30日,當日首發(fā)于錢江晚報客戶端,1月31日作為頭條評論,刊發(fā)于錢江晚報評論專版。
1月29日,一篇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網(wǎng)絡文章被瘋狂轉載。文章描述了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本科選擇了會計專業(yè),畢業(yè)后不斷打工賺錢補貼家里,卻因為人品正直,不幫富二代作弊、不為老板做假賬,人生處處受限,不幸染病,最后貧病交加,不到25歲就離開了殘酷的人間。
這是一個好故事,每一個點都戳中讀者痛楚。很快收割了巨大的流量。沒想到十幾個小時之后,反轉出現(xiàn),各路人馬紛紛出動,機構媒體和一些自媒體“大神”指出文中不少事實上的硬傷,還有人做了大量的技術比對,列舉文章中的漏洞,推斷此文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等都是虛構偽造,而非作者所稱“一個真實的故事”。不到20個小時,“寒門狀元之死”一文,迅速升級為現(xiàn)象級爭議熱點事件。那么,為什么《虛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實的眼淚》一文能夠獲得一片掌聲,并在眾多的同事件同主題評論中脫穎而出?
《寒門狀元之死》忽而成了朋友圈的熱點,忽而又遭到各路人馬口誅筆伐。當時就有一種聲音:事情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只要它傳遞的現(xiàn)象是真實的,情緒是真實的,能夠打動人心就夠了。難道,情緒真的比真相還重要嗎?
真實是新聞的主要特性之一。這包含了兩重含義:一方面要求新聞對所報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觀點,在細節(jié)、言語上都必須準確可靠;引文、數(shù)字、史料等背景材料同樣要準確、有依據(jù);另一方面,對事實發(fā)生的原因、對事件實質的解釋,也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換言之,新聞的意義可以超出事實的時空范圍,但報道的事件本身不能超越它所在的時空。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面對《寒門狀元之死》一文,我們認為,真實與虛假,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根本性問題。否則,我們與咪蒙式微信公號有何差別?
傳統(tǒng)媒體時代,“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說法曾經(jīng)風行一時。到了今天,“流量大于一切”成為突出傾向?!拔髁空摗?,往往是內容生產者、平臺、粉絲等各方推波助瀾的結果,咪蒙公眾號寫作的特征就表現(xiàn)為“情緒大于真實”,它試圖用虛構來代替真實,去制造、喚起和利用人們的情緒,它的危害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并不存在的故事,卻告訴人們這是“非虛構”,是真人真事。作為報紙的評論,揭發(fā)批判這種現(xiàn)象,責無旁貸,并借此告訴讀者:虛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實的眼淚。
所以,評論文章開宗明義:“在今天的傳播環(huán)境下,一個弄虛作假的寫手,紅起來可能很快,但被打臉同樣也會很快。這既是自媒體時代的優(yōu)點,也是自媒體時代的缺陷。”破題非常干脆利落,核心思想一目了然。隨后,徐徐展開,娓娓道來,生動闡釋:真實,是一切報道的基礎;現(xiàn)實,是一切創(chuàng)作的源泉。
與新聞報道不同,新聞評論是對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發(fā)表的言論,是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主要目的和方式的一種新聞產品。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材料作文,是以新聞事實為基本素材的意見文本。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作為一家機構媒體,必須率先發(fā)聲,快人一步,才能在眾說紛紜中彰顯權威性。
爆款文《寒門狀元之死》的反轉是在1月30日的早上,討論這個題目時,跳過了“毒雞湯”、收割流量無底線、販賣焦慮等角度后,確立了批評的主要打擊點在“制造事實”上。作者顯示出優(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真實與虛假”破題,并作為沖突的雙方,觀點互證,論述比對,起承轉合,一氣呵成。
“那個據(jù)說月薪5萬的咪蒙小助理,顯然已經(jīng)深得師傅真?zhèn)鳎靡粋€虛假的故事,撩撥起人們對理想屈服于社會現(xiàn)實的感慨之情?!?/p>
“但整個故事都是假的,是建立在對情緒的撩撥基礎之上的。許多細節(jié)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
“只要情緒對,哪管真與假。在后真相時代,學者們認為,受眾似乎已經(jīng)不在乎真假,只要能夠擊中痛點,令人感動,情緒對了,就能夠成為爆款。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p>
破題、展開;再破題、再展開……觀點與思想在不停地交流碰撞,在輿論生態(tài)場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對于“真實重要性“的思考貫穿在字里行間。
下午,文章就在錢江晚報客戶端發(fā)表,并迅速成為熱點評論,轉發(fā)者數(shù)不勝數(shù)。在該事件中,錢江晚報成為最早發(fā)聲的機構媒體之一,并為輿論場輸送了有代表性的權威聲音。
新舊媒體的交接變革時期,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被高度重視,個人色彩鮮明、風格特征明晰的自媒體蓬勃發(fā)展。在流量指揮棒下,一些自媒體漸漸“變了味”。比如咪蒙,以及咪蒙門下爆款文《寒門狀元之死》的制造者“才華有限青年”公眾號。
在自媒體上,像《寒門狀元之死》這類文章還真不少:他們用煽情的方式包裝出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迎合讀者的情緒,販賣焦慮,從而獲得高點擊量和轉發(fā)量。配合新媒體培訓班總結的標題黨技巧、金句制作指南,意圖把每一篇都推向爆款之路。
《虛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實的眼淚》,直接點出了《寒門狀元之死為》為什么能騙到人。“我們每個人都曾經(jīng)是熱血青年,都曾經(jīng)充滿著理想奔向社會,都曾經(jīng)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吃過虧,要么撞得粉身碎骨要么變得圓滑世故。所以對堅持理想不隨波逐流的虛構‘寒門狀元’,產生了同情心而被感動?!辈⑶抑赋觯好襟w人應該做的不是去譴責被自媒體帶歪的讀者,而應當?shù)谝粫r間站出來求證,幫助讀者掌握更多的信息。
其實,在爆款文《寒門狀元之死》之前,也有各種各樣的文章受到大眾的抨擊,比如《致賤人:我憑什么要幫你》等情場、職場不相信眼淚之類的文章,此文之前,道個歉就能安全過關。但這次似乎走到了盡頭,一大批受眾已經(jīng)厭倦了無休止的販賣焦慮、編故事的虛擬虛偽寫作。這也恰恰說明:把假的說成真的,并不是讀者放棄了真實。相反,真實性依舊是傳播的基礎,是否“被認為”真實,依然是讀者的第一選擇。
因此,該事件也成為自媒體自凈能力的一道分水嶺。這一觀點的提出,反映著作者的思維水平和認識水平,是言論創(chuàng)作整體實力的體現(xiàn)。當時,那個名叫“才華有限青年”的自媒體賬號,被處以禁言60天的處罰。僅僅過了數(shù)月,微信公眾號“咪蒙”自主注銷,公司正式解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這類撩撥情緒、不顧真假的文章,最終把咪蒙拉下了神壇。
總而言之,角度切口準,介入速度快,站位客觀公正,是評論作品《虛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實的眼淚》三個突出之處。評論的每一段起首,能夠點睛,能夠破題,觀點在說理論述上,從以往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互相割裂,變?yōu)閵A敘夾議,相輔相成,融合共生。破題與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表達方式,更富有說服力與穿透力。評論寫作的方向,也在此初見端倪。
(《虛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實的眼淚》,獲2019年度浙江新聞獎報刊類都市報評論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