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銘 王光雨 李志春
山東協(xié)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9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將會對未來的社會化進程產生直接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將直接影響到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對社會的適應乃至對未來整個成功人生的規(guī)劃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至今,國內外研究者在對有關親社會行為的研究領域上的研究已較為豐富,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在其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實踐活動中都已融入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關于共同意圖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在國內碩博論文中并不多見。此文章在已有的理論和實驗基礎上,對人際協(xié)調中的共同意圖對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進行研究。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分享、合作、助人和安慰等利他行動和助人行動。親社會行為又叫利社會行為,是能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行為。文明禮讓,禮貌待人等行為都屬于有愛心的親社會行為,這些行為對人際交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感奠定了基礎。自20 世紀70 年代起關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嶄露頭角。特別是在2001-2010年間,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反社會行為的頻繁出現,諸多學者開始重視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有關研究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文章就多達84 篇,占整個總量的72%,這更加有力的證實了親社會行為一直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目前我國學者王美芳、龐維國對學前兒童在幼兒園的親社會行為進行了觀察研究,也得出了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指向和發(fā)生順序等結論,但在對親社會的實證研究和功效問題上并不多。
大多數人從事親社會行為是為了自己在人際協(xié)調中為了相同的目標而更好的達到某種利益,有的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贊賞、有的是為了使自己感到開心等等,由此可見,引起人際協(xié)調中共同意圖對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多種多樣,其中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如下:
認知因素是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一個基石,當一個學前兒童去做與親社會有關的行為時,他們首先要具備能對相關信號在頭腦中進行感知并做出處理的能力和自我的意識,這是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倘若在沒有評判是非意識的基礎上去談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豈不是很荒謬。當學前兒童的頭腦中早已形成在人際協(xié)調中幫助他人、分享合作等觀念時,那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正確參與到人際協(xié)調中的親社會行為中去。
情感因素是利他和助人行為的基礎,只有個體已具備察覺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時,才會有同情心和主動幫助他人的心境。個體的親社會行為與情感體驗呈正相關,當個體的心境是愉快的時候,會更有利于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反之,焦慮對親社會行為有顯著的副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且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學前兒童的要求和行為影響著學前兒童今后對他人的態(tài)度、行為和方式,由此可見,父母的教育對兒童人際交往中的親社會行為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研究,懲罰、過分溺愛與親社會行為呈負相關,父母的文化程度與此呈正相關,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多采取鼓勵和積極的教育方式,要盡可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而且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學習大多數是通過觀察來進行的,通過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來塑造自己的親社會行為。因此,父母也要多流露出關心和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熏陶和榜樣示范。
游戲可以滿足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需要,有利于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萬縈佳在4-6 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游戲實驗研究中,通過控制節(jié)奏穩(wěn)定性的音樂游戲、音樂合奏的協(xié)調強度游戲和合作搭積木的任務游戲分別考察共同意圖在不同框架操縱下合作、幫助和分享的傾向。通過這三組實驗我們可以了解到,學前兒童在與他人進行游戲活動時,如果沒有親社會行為因素的參與,游戲活動就無法進行。學前兒童在進行游戲時,不可避免的要與他人進行協(xié)作配合,合作的意識也會悄無聲息地建立;在游戲中獲勝所得的獎品主動與他人共享,分享的行為在愉快地氛圍中得以實現;在競技類肢體游戲中,如果沒有謙讓,最終只會兩敗俱傷。在游戲這一實踐活動中,沒有家長、老師等外力的借助,學前兒童自身會不斷摸索前進,逐漸體會并領悟合作、分享、謙讓等親社會行為,進而逐步形成自發(fā)、穩(wěn)固的親社會行為習慣。
學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價值觀念等大多都是在學校里學習的。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親社會行為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首先,老師要多讓兒童接觸可用于熏陶他們親社會傾向的環(huán)境,例如:課外讀物、視頻、情景表演等,多引導和鼓勵兒童在實踐中關心、幫助他人;其次,老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樹立起正面的榜樣作用,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兒童的行為;最后,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主要體現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因此老師要多加觀察兒童的同伴交往,多開展相關活動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引和積極的鼓勵,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家長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親社會行為榜樣。作為家長,無論是打理日常生活事務,還是處理工作交際關系,一定要給孩子營造和諧愉快、相互幫助、樂觀向上的氛圍,優(yōu)化學前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學前兒童在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環(huán)境的熏陶下主動感知并發(fā)展親社會行為。此外,家長還要適當的給予學前兒童一定的輔助,家長可通過給孩子講一些具有親社會行為類的故事書,從故事情節(jié)中讓學前兒童的同情、合作、助人、安慰等親社會行為得以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避免教育觀點不統(tǒng)一、同一問題看法不協(xié)調,給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21 世紀新時代潮流的引領下,互聯網似乎已成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聯網是學習和滲透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工具。父母和老師要充當中介,為兒童選擇在手機、電腦等數字媒體上適宜觀賞和學習的內容,以促進兒童全方位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在當今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相互依存的,在此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人際關系,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和安慰等,這便是通常所說的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基礎,兒童學會了這些行為,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受益匪淺,不僅有利于兒童道德觀念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成長,而且有利于兒童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
回顧前幾年有關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視角可窺知,有關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不再是單一研究水平上的了,目前已呈現出各個研究水平以及各相關學科間進行整合的趨勢,也就是說,未來的研究不妨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整合,使人際協(xié)調中的共同意圖對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更加的完善,這樣不僅有助于我們澄清諸多尚未得到解答的問題,還會啟發(fā)我們提出更多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