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蔣啟迪
摘要:中國播音口述史作為新聞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分支,以其實踐性、藝術性等特征獨樹一幟。從記錄新聞到新時代AI主播的出現,播音行業(yè)在當前的技術化浪潮中也正在發(fā)生著巨變。中國播音口述史當代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是對播音行業(yè)珍貴歷史聲音記憶的留存,也是對中國播音藝術家們高尚人格與情操的傳承,并作為文化軟實力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關鍵詞:播音口述史 傳承 路徑研究
中國播音口述史對我國播音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以口述的方式進行記錄及保存,這一記錄模式對于播音學科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播音學科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播音行業(yè)的歷史資料往往以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而語音資料的品質又在較大程度上受到音視頻技術與設備的影響;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受訪者的受訪時間及身體條件等因素,因此面臨著采集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等挑戰(zhàn)。中國的播音事業(yè)發(fā)源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經多代播音員、主持人的傳承與發(fā)展,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的播音風格和主持要領,而隨著第一代播音員們的故去,播音口述史的記錄與傳承的搶救性工作變得愈發(fā)刻不容緩。
一、中國新聞發(fā)展史與播音主持藝術
我國播音學科的發(fā)展屬于中國新聞史的重要分支,從“延安精神”到“改革開放春風吹滿地”經歷了一系列變遷,并在融媒體時代展現出新的樣態(tài),也沉淀出播音主持藝術的學科規(guī)范與發(fā)展路徑。
1.中國新聞發(fā)展史概述。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端要從1908年出版的章士釗所著的《蘇報案紀事》算起,如今,已經走過112年,近代新聞史的發(fā)展為之后播音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從早期雕版到鉛印再到石印等印刷方式的更替,再從新聞畫、畫報到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文摘報、純白話報刊、行業(yè)報刊等逐漸出現,近代新聞業(yè)得以蓬勃發(fā)展。
其中,播音出現在廣播時期。聲音作為語言傳播的媒介,可以由電臺收音機等電子設備傳遞到千家萬戶,同時成為政策政令宣布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早期的記錄新聞,便是將國家主要的方針政策用播音員語音直播、各地抄收員實時記錄的方式,第一時間傳遞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廣播的出現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樂趣,一家人一起收聽喜愛的廣播節(jié)目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1940年12月30日,中國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第一聲“紅色電波”響徹中華大地,中國人民的播音員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2.當代新聞傳播發(fā)展業(yè)態(tài)。伴隨著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普及與應用。當代新聞業(yè)逐漸步入集文字、音頻、視頻為一體的融媒體時代,新聞業(yè)態(tài)逐漸演變?yōu)榫€上線下結合的傳播模式,受眾反饋機制更為完善、傳者受者間互動性逐漸增強。新媒介賦權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到來,大V和KOL成為新一代的意見領袖和“把關人”,各大互聯網平臺走向UGC時代;傳受一體化令媒體行業(yè)的門檻進一步降低,科班媒體人與草根媒體人之間的區(qū)別逐漸消弭,而“網絡主播”與主持人、播音員之間的分野亟待明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等電視節(jié)目的熱播,疫情下央視及各大衛(wèi)視主持人通過直播形式“為湖北拼單”和各地帶貨——大批具有專業(yè)播音知識和豐富播音實踐,融合了文化情感和人生哲思的播音主持“正規(guī)軍”,讓觀眾看到了當代優(yōu)秀主持人的風采。與此同時,在央視和各大衛(wèi)視的熒屏中,AI主播的身影也隨處可見,在豐富播音行業(yè)業(yè)態(tài)的同時,也從技術和人文角度對播音學科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3.新聞傳播史中的播音主持藝術。中國的播音主持藝術經過一系列歷史演進,始終承擔作為黨和政府喉舌以及人民群眾社會生活傳播使者等重要角色,并逐漸朝著標準化、專業(yè)化、時代性的方向發(fā)展,沉淀積累出一系列學科規(guī)范與專業(yè)標準。
播音主持藝術不僅為社會帶來政治經濟價值,同時也滿足人們的精神與文化需求,并作為重要的宣傳與傳播方式在特定場合代表國家形象、傳遞新聞知識、傳播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播音主持藝術延伸的詩朗誦、經典誦讀等內容,不僅充滿文化底蘊,也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例如,央視的《朗讀者》《故事里的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等一系列熱播節(jié)目中,播音主持藝術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器,為觀眾帶來文化的洗禮,同時也貼合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傳播正能量。
二、獨樹一幟的中國播音口述史
口述史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但是口述史學真正在我國起步,大概是在19世紀的80年代左右和20世紀末才逐漸發(fā)展起來。中國播音口述史將“口述史”與“播音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中國播音史的回溯與研究,通過梳理不同時代的播音發(fā)展歷程,探索完善中國播音史的研究框架與路徑。而人工智能與5G技術的發(fā)展,也為播音學科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歷史的機遇。
1.播音口述史概述?!翱谑鍪贰笔侵竿ㄟ^采訪歷史親歷者,以口語方式記錄被訪談者的親身經歷或對事物的感受??谑鰵v史的采訪需要充分調研被訪者的人生經歷,評估其與自身關注主題的相關性,全方位設計采訪提綱并進行采訪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訪談產出的內容需要經過二次加工,與同時段的其他史實資料進行核對后整理成文字稿、音頻以及視頻資料,進行發(fā)表或留存。
播音主持屬于實踐性學科,播音口述的史料采集過程往往難以通過文字形式進行闡明和傳承。這其中,經常夾雜著大量的播讀示范以展示對播音技巧的控制要領,受訪者需要通過語音、語氣、語調、節(jié)奏等變化進行多方位展示,而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在訪談現場產生的這種心領神會,有時候會停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層面。因此,結合播音學科的專業(yè)屬性,在口述史的采訪過程中記錄與編撰工作應更多地考慮運用音視頻等新媒體手段,以全方位、更大限度地保留和還原播音員、主持人的播音主持技巧與節(jié)目表現力。
2.播音口述史研究背景??谑鍪酚涗浐啽恪⒊尸F直觀的特點讓歷史不再拘泥于學術、不再束之高閣,“所有的歷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中國的播音主持藝術幾乎貫穿近代新聞發(fā)展史,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承擔重要的時代使命。例如,抗美援朝時期,播音員通過電波用聲音串聯祖國與志愿軍人的心,同時也把黨中央最新政策傳達到前線;改革開放后,播音員、主持人在一檔檔滿懷激情的節(jié)目中與全國人民一起擁抱新時代。
張頌認為,“播音是共性基礎上的個性表達,主持是個性言說下的共性訴求”。播音學科的教學與傳承,需要使用大量音視頻作指導示范,通過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運用口述史研究方法收集的史料和資料具有很強的生動性,而受訪者在訪談現場的播讀示范、播音員的肢體狀態(tài)等,也是其播音專業(yè)性的體現。播音口述史的錄音、錄像,除資料留存外還有著寶貴的教學價值。
3.播音口述史與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fā)展,在媒介融合的基礎上為中國播音口述史的史料留存帶來新的可能性??谑鲈L談雖是有計劃的,但作為對話形式,強調研究者和受訪者之間的互動,因此訪談過程中容易出現新的素材和觀點,可能會改變原有的訪談計劃呈現動態(tài)效果。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發(fā)展,播音員也從延安精神邁向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AI主播不僅可以呈現受訪者的擬態(tài)化播音形象,也能夠刻畫出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脈絡。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獲得令人矚目的發(fā)展。通過語音輸入與技術合成手段、模擬主播原型發(fā)音習慣與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以專業(yè)主持人為原型打造的AI合成主播開始出現在新華社、央視等平臺上。無論是微軟小冰還是兩會中的AI小白,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模擬主持人的發(fā)音習慣、表情和動作,可以生動再現主播的播音狀態(tài)。未來將中國播音口述史與AI技術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將豐富中國播音史料的留存形式同時復刻經典聲音記憶,以更好地補充中國播音斷代史,并為播音主持相關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領域研究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三、中國播音口述史研究方法
中國播音口述史的研究涵蓋前期準備、中期訪談、后期輯錄等環(huán)節(jié)。前期的素材準備與物料搭建是完成訪談工作的前提,中期訪談的專業(yè)度是口述史內容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后期輯錄則是對訪談內容進一步整理使之具有可讀性及傳播性的必由之路。
1.播音口述史的前期準備。中國播音口述史前期準備包括團隊組建、物料準備以及學術調研等。其中,團隊構成應包括項目的專業(yè)學術顧問、項目管理者以及研究員等,以保證項目從執(zhí)行方向、統(tǒng)籌管理到執(zhí)行落地的有序開展;物料準備應包括錄音棚、攝影攝像、燈光以及后期剪輯等設備場所,以保證訪談錄制過程的專業(yè)性;學術調研應充分考慮口述史訪談對象的背景資料、采訪提綱等,在調研基礎上選擇采訪親歷中國播音發(fā)展且具有代表性的播音藝術家。在實際訪談時,應當考慮受訪者的年齡與身體狀況,制定合理的采訪時長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休息時間。
唐納德·里奇稱口述歷史訪談者為一群“必須壓抑著想說話的沖動,做個安靜的傾聽者”的人。播音口述史采訪者應當經過一定的專業(yè)采訪知識學習訓練,優(yōu)先選擇具有播音主持相關專業(yè)背景的人士,以便于理解和領會采訪對象的專業(yè)性表達。采訪者最好能具有一定的訪談技巧并了解相關心理學知識,在受訪者回憶播音主持藝術發(fā)展的過程時,應當注意給予其足夠的表達空間,同時需要具有基本的訪談禮儀,避免提出冒犯性問題。
2.播音口述史訪談內容轉錄。采訪者應當本著真實、客觀的原則記錄訪談內容。文本的輸出應遵循真實性、邏輯性、可讀性等原則,在紛繁復雜的語音素材中選取有價值的部分,對口頭語、口水音等做出一定的簡化處理;錄音、錄像內容中出現部分重復或無意義的對話與句子,應由專業(yè)學術顧問進行指導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播音口述史通常涉及練聲、氣息以及播音主持相關專業(yè)術語的表達,因而文本的轉錄與編輯工作應由具有相關專業(yè)背景的人完成,避免出現術語誤讀等現象。
口述史的采訪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照片、錄音、錄像等。在轉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保證采訪內容的飽滿與真實性,也要注意與現存史料進行比對驗證。鑒于口述史多由采訪對象根據自身回憶加之個人判斷進行描述,內容難免會包含個人感情色彩,也會由于年代的久遠產生一些記憶的偏差,此時應與同時代相關資料或其他受訪者的內容互相論證后進行內容的產出。
四、中國播音口述史路徑研究意義
中國播音口述史不僅可以記錄時代變遷,也能進一步完善珍貴播音史料的留存工作,尤其對某些特定歷史可從微觀多元角度進行印證,進而作用于中國播音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1.記錄時代變遷。新聞媒體在發(fā)揮傳播政令的作用時,播音員是站在前線的新聞工作者,對內傳播黨和政府的方針與政策,對外則展現大國文化與民族的自信自強。當前的融媒體時代,媒介技術突飛猛進、傳播手段日益多元,從沒有一個時代如此關注受眾,也從未有一個時代受眾如此細分。這讓人們不禁回想起電視播音員的黃金年代,通過對播音界前輩們的采訪,可以再現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時代的輝煌,那也是能產生諸如《春節(jié)聯歡晚會》等現象級全民化慶典的時代。一個時代或許會漸漸遠去,但依然可以通過AI技術等手段將那些令人振聾發(fā)聵的時代聲音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并為今后的媒介發(fā)展留下探尋的起點和蹤跡。
2.播音史料的留存。從1980年中央電視臺《觀察與思考》欄目首次使用“主持人”這一稱呼起,一群被賦予了主持人頭銜的播音從業(yè)者被推到了臺前,落地生根、枝繁葉茂。隨著大眾傳播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民文化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播音主持藝術也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新一代播音員以及熱愛播音主持的學子們遍地開花,見證著祖國的繁榮富強。這些成長記憶中的時代聲音歷久彌新,像精神火炬般永不磨滅;而記錄播音主持界前輩們聲音與記憶的播音口述史工作,也為國家和民族留存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史料,一同根植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
3.教育的傳承與發(fā)展。播音口述史兼具學理價值和學科建設意義,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可填補空白的、有建設性意義的工作,而研究歷史也是要以史鑒今,從歷史中發(fā)掘出可供指導當下發(fā)展的內容。如今廣播電視頻道日益專業(yè)化、多元化,從最初僅有為數不多的節(jié)目頻道,發(fā)展到如今的百花齊放,離不開初代播音員們的奠基;而當前網絡主播的盛行,也需要依托播音主持行業(yè)制定規(guī)范并進行指導與教育,AI虛擬主播的建構亦需要播音藝術家們的寶貴聲音。播音員作為漢語言傳播使者,不僅對國內承擔著普通話的推廣與普及職能,在國際“漢語熱”的潮流下也能起到傳播漢語言文化的作用,從而作為文化軟實力讓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作者李穎系浙江工業(yè)大學播音指導
蔣啟迪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中國播音口述史(1978年至今)”(項目編號:19BXW04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邱蕾.論我國新聞史的發(fā)展沿革[J].視聽,2017(01).
[2]柴慧霞,王芊.口述史維度下的環(huán)縣道情皮影研究[J].藝術評鑒,2019(16).
[3][美]唐納德·里奇.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姚力,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