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好中國故事模式下改革“毛中特”課程話語體系,就要在人民性、真實性、正向導向性的原則下,轉變話語表達方式;選擇合適的話語內容,講好中國的革命、發(fā)展、改革和傳統(tǒng)故事;運用多樣化的話語載體,豐富話語體系的表達形式;同時還應提升教師的話語表達水平,從而增強思政課話語力度。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毛中特”課程;話語體系;改革路徑
作者簡介:楊菁(1984-)女,侗族,貴州天柱人,凱里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貴州省 2017 年本科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基于“講好中國故事”教學模式的“毛中特”課程話語體系改革與研究》成果。(項目號2017520106).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智慧的使命。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前方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與困惑,高校應該怎樣構建起思政課話語體系,向青年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是當前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時代課題及要求。理想信念的堅定是不會自動產(chǎn)生的,需要建立在對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認同的基礎上。因而在高校思政課上,尤其是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教師需要站在實現(xiàn)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全局上,結合“中國故事”,改革話語體系,向學生講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歷史底蘊、廣闊時代舞臺以及光明發(fā)展前景,從而樹立“四個自信”,落實“四個意識”。
一、“講好中國故事”模式下改革“毛中特”課程話語體系的原則
人民性原則。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改革應該堅持人民立場,因而在選擇合適的中國故事時,一定要把握住人民性原則。為人民代言,講好中國故事,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立場和性質所決定的,也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體現(xiàn)。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中國道路也是人民選擇的,建構思政課話語體系,首先是中國道路的理論表述,必須要為人民代言,為人民發(fā)聲。所以講好中國故事,改革話語體系首要原則就是人民性,維護人民的利益。
真實性原則。一個好的中國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鳴,是因為它的“真、善、美”價值導向具有公信力,能引起受眾的價值觀認同。同樣在“毛中特”的課堂上,改革思政課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的靈魂就是真實性。當前為了追逐資本,一些媒體為了點擊率和流量,不惜造謠和炮制假新聞,以博取關注。所以教師在選擇中國故事的時候,就一定要把握好真實性原則,篩選各類信息,以保證上課所引用的事例真實可靠,話語體系才能更有說服力。
正向導向性原則。開設思政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這四十多年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激發(fā)了人們的自信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各種社會思潮被引入到我國,引起了人們思想上的激蕩,甚至帶來了不利影響,比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這種多元價值觀取向的社會里,我們一定要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主旋律,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因此在講好中國故事模式下改革思政課話語體系時,就一定要堅持正向導向價值原則。
二、“講好中國故事”模式下改革“毛中特”課程話語體系實施路徑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如何在講好中國故事模式改革思政課話語體系呢?這就需要在話語體系改革中轉變話語表達方式、豐富的話語內容、運用多樣的話語載體以及提升教師的話語表達水平,從而增強思政課話語體系力度。
轉變話語體系中的話語表達方式。首先,講好學術話語。在思政課話語體系構建中,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是通過有溫度的故事,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親和力。所以,講好中國故事,也要講好學術話語表達。既要堅持理論概念的準確、科學表述,也要把教材、文件中書面表達,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語言,以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的目標。其次,講好時代話語。思政課不是課堂上教師進行“滿堂灌”,需要通過教學響應時代。所以思政課話語體系建構,就必須通過思政課教學,回應現(xiàn)實問題,以滿足青年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的需要,提升他們對思政課的認同感和獲得感[1]。因而思政課話語體系建構中講好中國故事,還要講好時代話語,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好政策解讀。
豐富話語體系內容。話語內容是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構建思政課話語體系,就要選擇恰當?shù)脑捳Z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中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sup>[2]所以結合“毛中特”課程性質,改革課程話語體系的內容,就是要在課程中講好講好革命故事、建設故事、改革故事和傳統(tǒng)故事這四類中國故事。
革命故事:革命故事是中國優(yōu)秀革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講好革命故事,賡續(xù)紅色基因,能夠引領青年大學生在各種思潮激蕩中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堅定理想信念。通過挖掘和講述革命先輩們?yōu)榱死硐胄拍畹膶崿F(xiàn)而不懈奮斗甚至流血犧牲的故事,讓學生們明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源自哪里;也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明白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原因;共產(chǎn)黨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力量來源。在革命故事的激勵中,讓青年大學生汲取營養(yǎng),凝聚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勇?lián)鷷r代責任。例如在“毛中特”課程中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時,除了重點講解理論的形成背景、思想內涵及意義外,也要結合課程給同學們講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革命故事,引導青年學生學習革命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可以講一講共產(chǎn)黨誕生之前,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中艱難探索的故事,讓青年學生明白中國人民之所以選擇共產(chǎn)黨,而共產(chǎn)黨又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建設故事:新中國成立以后,黨開啟尋找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探索歷程。在探索過程中,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經(jīng)過千辛萬苦,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社會主義建設故事。新中國的建設故事,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不僅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而且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痹诟咝K颊n中,教師通過講好建設故事,讓青年大學生更加深刻明白歷史的車輪前進過程中,歷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自覺按照歷史規(guī)律辦事;讓青年大學生全面了解黨帶領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所經(jīng)歷的磨難、所遭遇的挫折,才能明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靠實干,靠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努力才能實現(xiàn)。當然對于建設時期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能回避,但是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分析問題,分清矛盾的主次,堅持真理,堅定信念,正確總結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不斷深化對歷史規(guī)律的認識。以“毛中特”課程為例,在講授“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時,可以和學生講講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的狀況,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規(guī)劃,再到“兩彈一星”的故事等。通過鮮活生動的事例,闡明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力、機制和道路。
改革故事: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講好改革故事,就是要講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改革創(chuàng)新故事,尤其是講好新時代的故事。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既要講好改革開放中國的故事,也要善于挖掘身邊的故事;既要有國家層面宏大敘事,也要有百姓生活細微點滴。以“毛中特”課為例,小崗村故事、脫貧攻堅故事、抗疫精神、深圳奇跡等這些改革故事的背后,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不斷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彰顯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要堅持真理,解放思想,將理論真正運用到實踐中,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通過把故事和理論結合起來,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正確認識國家發(fā)展變化的原因,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感,為勇?lián)鷷r代賦予的責任,錘煉本領、淬煉思想,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干事者。尤其是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沉著應對,將疫情有效防控起來,而抗擊疫情過程中涌現(xiàn)出許多動人的故事,比如張定宇院長的感人事跡,都是很好的中國故事素材。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將“小我”融入“大我”,砥礪前行,奮發(fā)向上。通過理論和現(xiàn)實相結合,比單一的理論宣講更能提升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傳統(tǒng)故事:構建思政課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也包括講好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故事。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也包含了輝煌燦爛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也為整個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所以講好中國故事理應講好中國傳統(tǒng)故事。如在“毛中特”課堂上,在講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時候,除了講清楚生態(tài)文明理念,還要和學生講清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可以給學生講莊子的“天人合一”、講各民族文化里傳承的生態(tài)保護故事,從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掘豐富的思想內涵,找出當代價值和意義,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
運用多樣化話語載體。隨著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是越來越豐富。同樣在建構思政課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的話語載體也是豐富多樣的。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單調的教師主講,單一就故事講故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應采取多種載體來講好中國故事。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借助視頻、音樂、圖片,和教師的口語表達有機融合起來,給青年大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把中國故事的內容清晰、具體、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增強其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3],讓學生在共情中體會中國故事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提升教師話語表達水平。話語表達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思政課程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這就決定了教師的話語表達必須具備政治屬性、意識形態(tài)屬性。因而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提升思政課教師話語水平,真正發(fā)揮出思政課主渠道作用。所以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加大馬克思主義原著經(jīng)典作家作品的閱讀,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從而增加自己的教學自信,在課堂上做到運籌帷幄;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快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化,把深奧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話語表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闡釋理論、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打造有個性的教師話語表達[4]。思政課教師的話語表達不僅要科學、文明、嚴謹,還要生動、親切、接地氣,這樣才能打造富有親和力、感染力、有溫度的思政課,進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春燕.講好高校思政課的敘事維度探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07):105.
[2]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8年3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8/c_1124250386.htm,2020年9月15日.
[3]李紅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1):114.
[4]許啟芳.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8(2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