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恒星
(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恩格斯強調的“形式方面”即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被物質決定的,意識產生和被決定的機制是如何運行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指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當然,“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
從生物學上,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光線從物體身上出發(fā)(可以是物體本身放的光,也可是物體反射別人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光線通過角膜、房水、從瞳孔進入,再經過晶狀體的折射,通過玻璃體到達視網膜,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產生興奮,這興奮經視神經傳導到大腦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人也就看到了物體,大腦是形成意識的物質基礎。
人通過大腦,運用動物所特有的反應特性對客觀世界形成一種映像,這種映像進入大腦形成感性材料,通過形成這種映像的客觀實在對自身的影響結果形成的身體或者精神上的感受,構成對該客觀實在的一種標記,標記的累積形成對該客觀實在的感性經驗,即認知。此刻的認知,還只是對周邊自然的動物本能式的反應,是為了維持生存,對大自然的被動式適應。
擁有自由意識的個人,通過與自然和他人的交互、聯系產生了大量感性經驗,并對經驗對象滿足個人需求的程度有了認知,從而對經驗對象進行價值標記,形成個人理性思維下的價值標準。個人根據自身價值標準對不同經驗對象會采取不同的行為反應,這就構成了個人的價值體系。
“因此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痹谏嫘枨蟮尿寗酉拢钯Y料處于簡單甚至原始自然采擷、狩獵、飼養(yǎng)、種植階段的人發(fā)現與人交換自己多余的物品能夠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生存保障,于是生產、交換開始擴大。隨著生產、交換的擴大,作為生活資料私有的個體的人在自由意識的主動尋求下,人與人之間就自然地行成了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的固化就預示著人與人的自然社會化關系的產生。
當自然社會化關系的固定,就出現了帶有相同自然社會化關系印記的眾多個體,他們的集聚組成了群體。在面對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資料的匱乏及群體內由于先天身體等因素造成的生活資料不均衡的情況,先前存在的生產、交換形成的習慣就被擁有自然賦予強壯身體或擁有強大生活資料生產能力等強力的人所改動或者維護,制訂了懲罰與獎勵等規(guī)則,并以強力保證這些規(guī)則的施行,以更好滿足本群體或者自身的生存需求,而處在群體內的其他個人則被要求服從。這樣自然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就被人為地進行改動或者維護,此刻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關系,即人為化的社會化關系開始形成。這也意味著自由意識帶上了枷鎖,人為化的社會化關系的形成既是在犧牲個體的人自由意識也是在促進個體的人自由意識,只是他們相對于不同的對象而言。
隨著生產、交換的不斷擴大,社會化關系也不斷擴大,群體形成了部落、宗教團體、民族、國家等等不同組織形式,那些擁有強力的人或者群體為了維護組織的生存和強力的持續(xù)性,在先前發(fā)展階段的社會關系的被動或者主動影響下,制定了更詳細的社會關系運行規(guī)則,如道德、法律、教義等。他們將組織進行人格化,規(guī)則就是組織的理性思維,作為整個組織所必須遵從的強力規(guī)范,為組織內的個體提供了行為甚至意識指導。只有當個體行為或者意識滿足這些規(guī)則時,個體的價值追求才能被支持,這就形成了組織的價值體系。
受制于這些規(guī)則下的個體,通過將個人意識運用于自身的需求活動中,通過規(guī)則對自身產生的后果,形成對規(guī)則的理性認識,并以此作為自身行為的指導,來不斷矯正、固化自身關于個人意識與規(guī)則關系的認知,形成了個人對規(guī)則的價值判斷,同時也因此形成了個人價值體系與組織價值體系關系的認識。
“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chuàng)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個體為了追求自身需求,會基于對規(guī)則的價值判斷,主動使個人價值體系更好融合于組織價值體系,以實現個人價值追求的最大化。“文明人之所以與野蠻人不同,主要是在于審慎,或者用一個稍微更廣義的名詞,即深謀遠慮。他為了將來的快樂,哪怕這種將來的快樂是相當遙遠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唯有當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并不是因為受沖動的驅使,而是因為理性告訴他,到了某個未來時期他會因此而受益的時候,這時候才出現了真正的深謀遠慮?!?/p>
由此,物質決定意識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在所在價值體系下的自為結果,具有目的導向性,主動自為性。當然,這種趨利避害的評價只能以行為主體作出選擇時的具體時空條件及立場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