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北光
摘? 要:社會轉型深刻地影響中學生的體質發(fā)展水平。阿壩州在社會轉型中經濟有了大發(fā)展。寄宿制改變了農村學生上學的方式,“兩免一補”“三免兩補”政策讓廣大的農村學生有能力上學。寄宿制學校里的羌族中學生生活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改變了他們每天來往家校途中無意識的運動方式,使他們的心肺功能和運動素質明顯下降。因此,積極構建應對中學生體質下降的策略,是阿壩州社會轉型中遏制羌族中學生體質下降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社會轉型? 羌族? 中學生? 體質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10(a)-0239-06
Abstract: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foundly affects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level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a Prefecture has made gre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boarding system has changed the way rural students go to school. The "two exemptions, one supplement" and "three exemptions, two supplements" policies allow the majority of rural students to be able to attend school.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the Qiang nationality living in boarding schools live in a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changing their unconscious exercise style on their way to and from home every day,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ir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and exercise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curb the physical declin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ba Prefecture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Qiang national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1? 問題緣起
20世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中劇烈變化的世紀,也是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即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所謂社會轉型,是指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結構性變動,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整體轉化[1]。阿壩州在40年的社會的轉型中,正在實現由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的轉變,同時產業(yè)結構也將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從以單一的傳統(tǒng)第一產業(yè)為主向以現代的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轉化,現代工業(yè)、現代旅游業(yè)已具雛形。
阿壩州在劇烈的社會轉型中主要表現在城鎮(zhèn)化建設明顯加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納入政府規(guī)劃,世代居住在高山峻嶺的羌民逐步移居到縣城或美麗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手工業(yè)日益繁榮,羌繡成為阿壩州旅游的名片,大批青壯年走出大山,寄宿制教育和“兩免一補”政策徹底改變了羌族學生上學的困難。
為系統(tǒng)理解40年社會轉型對羌族中學生體質的影響,本文使用1985—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的調查數據,以及2017年課題組在四川省松潘、九寨溝、茂縣、汶川、黑水、理縣等6個地區(qū)采集的數據樣本,對40年來羌族中學生體質演進的特點進行分析。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利用“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實施方案”作為數據信息采集的標準,采取分層抽樣的研究方法對阿壩州羌族集聚區(qū)的中學生進行數據調研,既豐富了相應研究領域的成果,也為完整地研究40年羌族中學生體質的變化提供了依據。
2? 數據、方法及樣本描述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主要使用1985年至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的調查數據,這是由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委)局、衛(wèi)生部、國家民委、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六部委聯合組織實施的科研項目。每5年舉行一次,每次調研主要針對2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28個民族。測試對象包含大中小學7~22歲城、鄉(xiāng)男女學生,測試內容涵蓋了身體形態(tài)指標、身體機能指標和身體素質指標,以及健康指標[2-7]。
2017年課題組依據“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實施方案”作為數據信息采集的標準,采取分層抽樣的研究方法在四川省松潘、九寨溝、茂縣、汶川、黑水、理縣6個地區(qū)進行調研。共測試5262名13~15歲羌族中學生,男女學生各占一半。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課題組查閱自2000年以來阿壩州政府的官網、各縣政府官網的文件,以及查閱了6個縣的縣志。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相關資料支撐。
2.2.2 數理統(tǒng)計法
依據《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檢測細則》規(guī)定進行檢測,對研究對象所屬的組別進行劃分,進而對組別檢測項目進行框定。運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進行篩查驗證,呈現正態(tài)分布走勢,對檢測數據指標平均值進行t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主要發(fā)現
經濟收入、衛(wèi)生教育狀況、營養(yǎng)、環(huán)境、體育鍛煉和遺傳等因素,無不影響著人群體質的變化,而這些影響人群體質的因素又和區(qū)域經濟發(fā)達的程度有著一定的關聯[8]。對40年來阿壩州羌族中學生體質健康中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身體素質3個方面分析如表1至表5的數據所示。這些結果與40年來阿壩州社會轉型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研究發(fā)現如下。
3.1 羌族中學生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持續(xù)增長
早在2001年之前,阿壩州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提高掃盲的穩(wěn)定率,在一些羌族居住人口較多的縣就開始實施寄宿制。茂縣根據《茂縣中小學結構調整規(guī)劃》,2001—2003年共拆并學校35所,寄宿制學校由原來的13所增加到28所,寄宿制學生由原來的3000人增加到8000人[9]。2009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有寄宿制學生9435人[10]。茂縣是羌族在阿壩州居住人口最多的縣,由于實施寄宿制,使原本居住在海拔3000~4000m崇山峻嶺半坡上的羌族學生,減少了來往學校應有的體能消耗。2007年,阿壩州人民政府為了進一步完善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出臺了《阿壩州寄宿制學校管理辦法》的通知,該通知對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教育教學、生活補助等方面做出了嚴格規(guī)定[11],使學校生活更加便利化。
為了認真貫徹執(zhí)行《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fā)〔2005〕43號)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川府發(fā)〔2006〕11號)精神,阿壩州人民政府于2006年3月頒發(fā)了《阿壩州全面貫徹執(zhí)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的實施方案》。方案要求,城鎮(zhèn)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同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所需資金由州本級財政負擔[12]。即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行“兩免一補”政策。
寄宿制學校里的中學生脫離了家庭中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再加政府對寄宿制學生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使原本這些羌族學生1周只能吃1次肉,變成了天天都能吃到肉。在一些學校甚至每天的大課間后都有牛奶和水果等食品供應,午餐營養(yǎng)豐富、葷素搭配合理,徹底改變了“羌族以玉米、大豆為主食”的生活習慣[13]。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阿壩州大量惠民政策的不斷實施,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阿壩州的農村家庭實現了脫貧致富,但也使得寄宿制學校里的中學生,徹底改變了羌族學生以往靠每天走路3~4h來往家校的方式。
表1顯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1995年,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身高變化十分明顯。說明在劇烈變化的社會轉型中,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身高受到影響的比較大。但是,1995—2005年這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身高變化卻不明顯。尤其是1995—2000年這5年,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身高幾乎沒有變化。而從2005—2017年這12年,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身高又有明顯的增加。
表2顯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1995年,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體重變化也十分明顯(15歲的女生除外)。說明在劇烈變化的社會轉型中,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體重也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而1995—2005年這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體重變化卻不是很明顯。但是,從2005—2017年這12年,阿壩州13~15歲的羌族男女初中生的體重又呈現出明顯的增加。
杜曉燕指出,生長發(fā)育的潛力主要取決于遺傳基因,環(huán)境因素決定了其到達的水平,營養(yǎng)是生長發(fā)育的基礎性條件,是決定生長發(fā)育的最主要因素[14]??v觀阿壩州羌族男女初中生各年齡段的身高、體重變化,我們可以發(fā)現,隨著生活水平的一年年提高,學生的形態(tài)指標也在提高。說明社會轉型中阿壩州多項惠民政策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促進了學生體質形態(tài)指標明顯好轉。這些變化正逐漸改變著以往羌族人個子矮、體重輕的特點。
3.2 羌族中學生身體機能水平持續(xù)下滑
表3顯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1995年,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羌族男生的肺活量變化呈增長的態(tài)勢;而女生卻相反,呈現一種下降態(tài)勢。而1995—2017年這20多年間,阿壩州的羌族男女生肺活量都在持續(xù)下降。男生平均下降幅度678.7ml,女生平均下降幅度408.7ml。其中,男女學生14歲時,下降幅度最大,男同學達745ml,女同學達570ml。而且,從1985—2017年的40年間,羌族初中女生的肺活量一直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其中大量的羌族學生開始住校,使原本每天往返家校的2次機會,變?yōu)?周僅往返1次家校的機會。來往家校途中無意識的體育活動減少,導致學生心肺功能下降。體育運動對于提高肺活量及其指數發(fā)揮著推動作用,中等強度長期的體育運動能夠較大地刺激呼吸系統(tǒng),從而顯著地增加肺通氣量,提高肺功能[15]。
3.3 羌族中學生身體素質能力持續(xù)下降
表4顯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1995年,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羌族男女初中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呈增長態(tài)勢。但是,從1995—2000年,男女生的下肢爆發(fā)力下降比較明顯。住在山區(qū)半山坡上的學生長期來往于家校的時間每天長達3~4h,學生在長期的爬山、追逐中成長,練就了下肢力量的強壯。而住在寄宿制學校里以后,每周僅有一次來往家校的機會,運動次數的減少,也就必然導致學生下肢力量的下降。
表5所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85—1995年,10年間阿壩州13~15歲羌族男女初中生的耐力變化呈增長態(tài)勢。但是,2005—2017年這10余年羌族學生男女生耐力素質指標呈現出整體下滑的趨勢。1995—2005年,阿壩州羌族男女學生的耐力下降的速度比較快;2005—2014年,男同學下降的速度有所遏制,并有趨好的傾向。跑步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運動方式,長期堅持不僅能夠強化人們的身體素質、提升心肺耐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人們的意志[16]。長期生活在山區(qū)的羌族學生,每天都要奔跑于學校與家庭來往的崎嶇山路上,造就了他們過人的耐力水平。住進寄宿制學校后,這種奔跑次數的減少,就易導致其耐力水平的下降。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1985—1995年,10年間阿壩州羌族男女中學生的形態(tài)指標隨巨變的社會發(fā)展呈現出猛增的態(tài)勢。1995年后隨著社會的平穩(wěn)發(fā)展,形態(tài)指標雖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是,機能指標和素質指標從1995年至今都在下降。羌族人特有的下肢力量強、耐力好、靈活性好等優(yōu)良品質正在當下阿壩州羌族年輕一代身上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4? 對策與建議
4.1 實時調整政策和條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
政策和條例的制定以及實施很大程度上依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把握正確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政策和條例才能促進事物的健康發(fā)展。從1985年開始,國家就已經形成了5年一次的中學生體質調研工作,并及時向社會公布了中國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羌族中學生是28個民族中觀察群體之一,幾十年學生體質健康的數據反映了阿壩州社會轉型過程中學生體質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應引起阿壩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應該及時根據學生體質發(fā)展的情況,實時調整政策和條例。
(1)進一步完善2007年出臺的《阿壩州寄宿制學校管理辦法》,增添校園體育活動的內容。寄宿制學校管理辦法為解決學生的上學提供了可靠保證,也促進了寄宿制學校的發(fā)展。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發(fā)展、經濟條件的好轉,根據初中生成長期特點,學校應進一步完善校規(guī)校紀,建章立制,從學習、生活、鍛煉、提高心理素質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寄宿生管理體制[17]。
(2)體育鍛煉場所可及性和體育活動開展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體質健康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8]。基于阿壩州社會轉型中學生體質發(fā)展特點,制定促進學生體質發(fā)展的條例。只有制度化的條例,才能為學生健身、體育教師教學提供方向,才能為科學化的體育課教學、校園體育活動奠定行動基礎。
4.2 強化校園體育活動,確保中學生有足夠的健身時間
中學時代,學生正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雖然,學習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任務,但是身體成長一旦錯過了關鍵時期,將會對中學生后天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會由于身體素質差,一方面難以承受生活的壓力,另一方面會由于身體素質差造成身體難以抵抗疾病的侵害。更重要的是身體素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認知。
(1)改變體育課生硬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參與體育課學練活動。體育課是一項以身體練習為主的課程,它既包含有心智的活動、也有情緒上的變化。所以,改變生硬的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心智活動與情緒的變化是進行身體教育的首要問題,惟有這樣才能讓參加體育活動的青少年內心有愉悅的感受,身體有愉快的體驗,進而達成身體有良好的記憶。
(2)靜態(tài)行為時間過長,使得青少年學生攝人的能量過多,導致超重肥胖;同時使青少年學生肌肉長期處于放松和低活動狀態(tài),肌肉和心肺功能得不到有效刺激,導致肌肉活動能力和呼吸功能下降,從而影響體質健康水平[19]。因此,陽光體育活動1h,不走過程,確保每一個學生參與,才能避免中學生肌肉活動能力和呼吸功能的下降。在整個學校體育中,體育課主要是解決思想和方法的,而課余體育活動才是解決方法的應用問題的時間。單靠體育課的十幾分鐘既不能夠解決練習方法的應用,也不能夠解決完成動作的熟練程度,更不能夠解決身體素質的提高問題。所以,課外陽光體育活動1h,對學生的身體發(fā)展極為重要,切不能走過程,即有時間,但沒有活動內容。
4.3 合理安排膳食以及作息時間,保證中學生應有的睡眠時間
膳食營養(yǎng)和睡眠是中學生長身體與完成各種身體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中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保證??v觀阿壩州社會轉型過程中學生體質的演進特點,我們看到的是形態(tài)指標在持續(xù)增長,而身體機能指標和素質指標卻在持續(xù)下降。這一特點足以說明,羌族中學生的營養(yǎng)過剩。所以,合理安排膳食已是當下首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吳忠民.20世紀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特征分析[J].學海,2003(3):98-104.
[2]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199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4]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 孫飆,姜文凱,湯強.區(qū)域經濟影響下農民體質的比較與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24-26.
[9] 四川省茂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茂縣志1988—2005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592.
[10]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阿壩州羌族志[M].成都:巴蜀書社,2016:369-370.
[11]阿壩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fā)《阿壩州寄宿制學校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http://www. abazhou.gov.cn/ dzgwzj/zfwj/afbfw/201211/t20121103_860945.html.
[12]阿壩州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阿壩州全面貫徹執(zhí)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 abazhou.gov.cn/dzgwzj/ zfwj/aff/201211/ t20121102_860508.html.
[13]張琚,曾果,張倩,等.四川省阿壩州藏漢羌族學生膳食營養(yǎng)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4):282-286.
[14]杜曉燕,胡小琪,張倩,等.四川阿壩州藏漢族兒童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6):744-746.
[15]韓金凱,王亞偉.體育運動與肺活量關系研究[J].科技風,2015(9):244.
[16]朱繼虎.跑步運動對心肺耐力的提升與運動處方分析[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17(6):75-78.
[17]張東升.遷西縣初中寄宿與非寄宿學生體質監(jiān)測結果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20.
[18]宋逸,羅冬梅,胡佩瑾,等.1985—2014年中國漢族 13-18歲中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yōu)秀率趨勢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0(4):317-322.
[19]仇大勇,張燕,張宏建,等.中學生靜態(tài)行為與體質水平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9(7):98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