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析 (成都師范學院)
當今世界已處于全球化,特別是2020年,人類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共克時艱、處于命運共同體之時,世界政治和經(jīng)濟事務中,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的互相依存更加緊密。隨之,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更應具有全球意識,這是世界和平的需要,是單一思維走向復合意識的需要。但在現(xiàn)實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只注重本國或西方知識的學習,對于世界音樂這類國際課程沒有開設。因此,學生對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現(xiàn)象感到陌生,教學中還往往存在重技輕藝,更不能理解文化與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在我們音樂與舞蹈教學中,不了解音樂與舞蹈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不到內(nèi)涵與風格。自古以來,音樂、舞蹈都是在不同的地理、歷史,風俗中孕育風格,古人把音樂與舞蹈稱為樂舞。即音樂和舞蹈都是藝術中的姊妹花,魚水關系,相輔相存。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速度是舞蹈動作的依據(jù)和靈魂,舞蹈在音樂中發(fā)揮充分的空間的藝術想象,在理解相之的文化含義中把握風格,盡情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本文將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世界音樂與舞蹈風格,讓學生從中認識到,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對于把握音樂舞蹈風格的重要性。這一研究,有利于開闊學生藝術視野。現(xiàn)采擷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音樂與舞蹈,從中認識不同民族文化中孕育的音樂與舞蹈特色,在文化理解中,認識世界音樂與舞蹈風格。
朝鮮屬于東亞中的一個國家,位于朝鮮半島。根據(jù)神話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所生的后代檀君王儉在現(xiàn)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chuàng)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晨曦清亮之國”。古稱高麗,意為“高山水麗”。全國為單一的朝鮮族,國人喜愛白色,能歌善舞。
朝鮮傳統(tǒng)音樂以三節(jié)拍形態(tài)區(qū)別于世界其他國家。朝鮮音樂用“長短”這個詞,表達了節(jié)拍形態(tài),節(jié)奏音型、速度與情緒等諸概念。[1]在長短節(jié)拍體系里,最常用的是3/4、3/8、6/8、12/8和9/8等拍子。這種節(jié)拍特點與朝鮮舞蹈是緊密結合的。朝鮮族是喜水、尚潔的民族,三拍子配合舞蹈,表現(xiàn)了恬靜、輕盈、安詳、幽雅、細膩的特點。朝鮮人的圖騰崇拜——仙鶴,在他們的舞蹈中常常有模擬仙鶴的自然形態(tài),即“鶴步”、“鶴飛翔”等舞蹈形象;在三拍子音樂中,朝鮮舞蹈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仙鶴典雅、飄逸、瀟灑的風韻。動作特點:特有的3拍子節(jié)奏形式與舞蹈呼吸方法協(xié)調一致,以呼吸作為動作的動力,帶動全身,形成了韌性的律動,頓的律動。這是通過朝鮮音樂特有的節(jié)奏形式與呼吸方法來協(xié)調一致所得到的藝術升華結果。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是東南亞中的一個國家。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印尼大約有17000個綠島,故又稱為萬島之國。在萬多年前的冰河時期,印尼與亞洲大陸相連,還與澳洲大陸相接,因此,印尼還有亞洲、大洋洲和澳洲“文明的十字路口”和“人類走廊”的稱譽。印尼的音樂舞蹈史經(jīng)歷了一個與外來文化接觸的過程。先后受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歐洲文化影響。這些音樂舞蹈與本土互相影響,構成印尼多元一體的音樂舞蹈文化特征。傳統(tǒng)而獨特的樂種是“甘美蘭”。
甘美蘭音樂約形成于15世紀,距今已有500年歷史。特點是由多種樂器合奏(大部分為青銅制品,加上人聲,構成多聲音樂。甘美蘭樂隊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旋律敲擊樂器,節(jié)奏敲擊樂器,管弦樂器等,甘美蘭音樂大都采用五聲音階(有半音和無半音的),接近五平均律。遵循的調式是:帕臺特。甘美蘭音樂是一種合奏的藝術形式,有自己的表演規(guī)范和結構原則。有特定的曲目。在核心音樂上進行變奏,幾十位樂師彼此照應,始終處于一種既獨立又互相依存,既循規(guī)蹈矩又即興發(fā)揮的過程中。奏出的音色很美妙,那空靈飄渺的金屬音響,清脆透明如珠落玉盤。力度時而寧靜優(yōu)雅,時而震撼大地。
甘美蘭音樂常常被印尼人用作舞蹈、戲劇、皮影戲的伴奏。在印尼更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島、巴厘島的舞蹈。在甘美蘭音樂有緩有急的伴奏下,舞蹈語匯以及風格像魔術般神秘多樣。印尼人舞蹈動作主要取材于對動物形態(tài)的模仿,體態(tài)以半蹲為主,上半身保持直立,頭和視線都平視向前,眼睛微微向下看;表演者的手腕、手指動靈活多樣,舞蹈者的眼睛傳神達意。最精彩的是巴厘島的傳統(tǒng)舞蹈克恰克??饲】宋?,取材于印度史詩《羅摩燕那》,講述眾猴軍協(xié)助英俊的羅摩王子拯救其妻子悉多公主的故事??饲】宋瓒嘣邳S昏時候表演,現(xiàn)場火光暗淡,舞者圍著火堆搖晃,發(fā)出宗教式的呼聲。200多位赤著上身的男子重重疊疊圍坐成圓圈,雙手向前方伸展,仿佛支撐起一片森林,另一組響起漂浮搖曳的巴厘吟唱,其唱詞和手勢均與驅魔的咒語和動作有關。結局總是善戰(zhàn)勝惡,但惡勢力總是隨時準備卷土重來。這種思維充分反映出巴厘島人特有的世界觀。
土耳其是西亞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地跨亞歐兩洲,人文景觀可謂是東西合璧,南北薈萃。土耳其民族源于中西亞突厥烏古斯人的游牧聯(lián)盟,從6—7世紀開始到14—16世紀,在東征西戰(zhàn)中形成奧斯曼帝國,疆域已跨整個西亞,巴爾干半島和北非。這塊由亞、非、歐共同鑄造的土地,從人的特征到文化習俗已充滿了神奇。土耳其音樂與舞蹈正是在這三大文明板塊的碰撞下形成。不可一世的軍鼓,跌宕起伏的吟唱祈禱,幽怨纏繞的吶伊笛聲,深沉舒緩的烏德琴彈奏,妖嬈多姿的肚皮舞和旋轉不息的托缽僧舞蹈,形成了色彩迷幻、妖惑世人顛魂倒魄的異國風情。
土耳其古典音樂“馬卡姆”,是許多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共有的音樂傳統(tǒng),其中包括調式音階、旋律節(jié)奏音型,套曲形式,聲樂、器樂的即興唱奏等多種含義。還有土耳其軍樂“梅赫特哈納”,隨奧曼帝國而崛起,稱為“土耳其風格”,曾風靡歐洲。其樂器樂隊編制給西方銅管樂的產(chǎn)生有很大影響。
土耳其音樂有各種風情,舞蹈也是多彩多姿。幾乎每一地區(qū)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舞蹈風格,西部愛情海地區(qū)澤伊貝克舞抒情緩慢;北部地區(qū)的賀蘭舞歡快活躍;東部以及東南地區(qū)的色雷斯舞、哈拉伊舞等熱情奔放。土耳其舞蹈多為集體舞,男女人數(shù)不限。領舞者手拿方巾,照應舞蹈圖形的整齊。動作特點是男性粗狂豪邁,女性健美靈巧。舞蹈大多是上身多保持挺立,下肢和腳的動作變化頻繁。最有特色的是哈來舞蹈,是流行東南部地區(qū)的集體舞。在優(yōu)美而歡快的音樂中,人們腳踏著陣陣鼓點,用手相互搭在肩膀上,變換各種隊形與步伐,抒發(fā)著心中的愉悅。還有一種城市肚皮舞,這種舞蹈是女子表演,演員一般要經(jīng)過極為嚴格而又艱苦的訓練,要反復訓練腹肌和胸肌,至到能隨意控制胸腹各部位為止。每當夜幕降臨,都市夜總會的樂隊和肚皮表演也隨之開始,音樂時而舒緩時而激越,引領著舞者的情緒,鼓點與舞姿熾熱對話,音樂與舞蹈動作水乳交融,不難看出,這是一種獨具藝術魅力的樂舞藝術。
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地夸赤道,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以撒哈拉沙漠為界分為北非和南非。南非多為黑人種,南非沒有文字體系記載歷史,而是創(chuàng)造一種再生性的傳播方式,即聲音文化,用口頭傳承保存他們的歷史,他們采用音樂記錄歷史和傳播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用樂器交談。特別是非洲鼓,作用于傳遞信息、驅逐野獸、表達語言、與生活緊密,召集部落、宣告戰(zhàn)爭等,鼓還作為王權、神權、民族的象征。鼓,幾乎遍布黑人非洲,
在非洲的布隆迪,鼓被尊稱為圣鼓。也就是,不是任何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敲打。只有在特點的場合由專業(yè)鼓手方可擊打。每一面鼓有它的主人,并由主人親手制作。這種鼓一般在重大節(jié)日活動才表演。表演時,首先是列隊圍成一個半圓圈,圈中放有一臺大鼓,然后由鼓手們各自放鼓在自己的面前。表演中,鼓手們輪流上前施展擊鼓本領。擊鼓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絕活。鼓手們與其是擊鼓不如說是在舞蹈。他們時而凌空騰躍,時而旋轉舞蹈,舞姿靈活矯健,身手不凡。每一個動作都有體態(tài)均有某種寓意。有對禽獸鳥蟲的模仿,有對社會場景或者事件的描述。在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中,任何一個基本音樂的思想基礎都是他們舞蹈動作的牽引。鼓手們以柔韌舒展的肢體語言,配合節(jié)奏的強弱和密集與舒緩,甩動頭部、起伏胸部、屈伸腰部、擺動胯部、扭動臂部、晃動手腳、轉動眼珠等動作,表現(xiàn)他們勞動、豐收、狩獵和戰(zhàn)斗的喜悅,給人以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欣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各個國家的民族音樂和舞蹈中,要注意與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風俗等方面的聯(lián)系,以達到學生對音樂舞蹈在不同文化中的世界觀、思維模式、審美方式的多樣特征的認識。特別是音樂和舞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以旋律、節(jié)奏、力度、速度為舞蹈營造氣氛或情緒,而舞蹈將音樂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樂舞表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最終目的是要探索出一條道路,使學生能夠對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更全面的認識。[2]在世界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全球的視野,認識整個世界不同的音樂與創(chuàng)作的人,了解世界上各種各樣的音樂舞蹈文化現(xiàn)象,打破了現(xiàn)今高校音樂教育中以西方文化代替全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或以某一種音樂文化的審美觀點標準來評價其他音樂文化的錯誤現(xiàn)象。這是一種片面性音樂教育觀。我們以文化理解的角度,探索教學改革,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一種對“陌生”音樂文化寬容的態(tài)度和一種“海納白川”的氣度,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平等相處的一種文化理解溝通意識。在專業(yè)上,還能有效拓寬學生的聽力基礎,較寬廣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即興的范圍,引起學生更多的審美體驗,以更好地從事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表演,教育等工作。最終加強了學生的通識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