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倡文 義山
當代人生活中有遇事想發(fā)點感慨、意滿志得想曬曬幸福,大可不必面對面找人傾訴,只須動動手指,就能在網(wǎng)絡社交媒體發(fā)出去,既緩解了壓力、抒發(fā)了情感,又能換來網(wǎng)友的開解或點贊,更神奇的是說不定一不留神還能成為知名的網(wǎng)絡“大V”,來個名利雙收。
今人如此幸福,那么古人沒有網(wǎng)絡,紙張又缺,他們是如何發(fā)牢騷、曬幸福的呢?翻翻古書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其實古人也有類似當代微博這樣的發(fā)牢騷、曬幸福的平臺,那就是刷得雪白的墻壁。在古代的酒館、客舍、寺廟等等一些公共場所,主人會有意留下一面墻壁,并免費提供筆墨讓心血來潮的客人來書寫,寫滿了,主人再刷上一層白,又備后來人書寫。
這種在墻上“發(fā)帖”的,既有名流大家,也有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
蘇軾就是眾多在墻壁上“發(fā)帖”的名流大家之一,他的千古名篇《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本褪茄塾^廬山美景,心潮涌動,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篇曬幸福的小段子。
歷史上也有小人物通過寫“段子”得以千古留名的?!额}臨安邸》的作者林升本是個不知名的文人,但就是因為他在臨安住的旅舍的墻上寫下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慨,才讓我們今人知道他在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盡管我們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跡,但僅憑這首小詩,就能讓我們知道他是個憂國憂民的君子。
古代在墻壁之上“發(fā)帖”的不僅有男人,也有女人,幼卿就是其中一位。
據(jù)宋人筆記記載,幼卿在北宋宣和年間,與丈夫投宿陜府驛館,在驛壁上留下一首《浪淘沙》:“目送楚云空。前事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峰。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宛^嘆飄蓬。聚散匆匆。揚鞭那忍驟花驄。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幼卿為何要在墻上寫下這讀來令人柔腸寸斷的感懷小詞呢?原來其中還有一段情愁。幼卿自幼與表兄同窗讀書,意趣相投,便暗生情愫。幼卿未及笄之齡,表兄便托人前來求婚,但幼卿父親以表兄未有功名為由,婉拒了這門親事。第二年,表兄參加科考,取得甲科成績,赴洮房任職。此時幼卿已另嫁他人,丈夫是武職,統(tǒng)兵陜右,幼卿隨丈夫赴陜,寄宿于驛館,恰好遇到闊別的表兄。昔日青梅竹馬的情侶,如今卻形同陌路,表兄策馬而過,只當沒有看到她,不知是否因為以前求婚未成而耿耿于懷,“豈前憾未平耶”?幼卿心中感傷,便在墻上寫下了“《浪淘沙》以寄情”。由此可見,古代在墻上“發(fā)帖”真的是不分男女,相當普及。
前面提到的這些在墻上“發(fā)帖”的都是些普通人,讓人沒想到的是,宋徽宗也曾在墻上“發(fā)帖”。原來,宋徽宗被金人俘獲押送到北方后,開始了漫長的囚徒生活,在一個北風呼嘯的深夜,他面對昏暗的孤燈,想著過去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不由感慨萬千,提筆在墻上寫道:“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p>
在網(wǎng)上有發(fā)發(fā)帖的,就有跟帖的,要不哪來那么多粉絲。其實古代在墻上“發(fā)帖”,也有人跟帖。
想當年,崔顥到黃鶴樓游玩后,被美景所感就在黃鶴樓上曬起了幸福,當即在墻上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焙髞砝畎滓驳近S鶴樓游玩,見到美景也想曬幸福,可當他抬頭看到墻上崔顥的“段子”時,決定不再自己“發(fā)帖”了,當即在墻上寫道:“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正是由于有李白的跟帖,原本名不見經(jīng)傳的崔顥從此詩名大振。
《水滸傳》里話說宋江刺配江州,一個人閑來沒事,便到潯陽樓喝悶酒。喝著喝著,想到自己身犯國法,配來這里,不能與家中老父和兄弟相見,不由“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又“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可見當時玩“發(fā)帖”的人之多),便“乘著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發(fā)表言論要守法,古今同理。只是隨著時代的前進,當代發(fā)帖只能在網(wǎng)上,如果你還想像古人一樣到處在墻上“發(fā)帖”,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博文,那恐怕就要受到法律的懲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