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江蘇南京市一家餐廳宣傳單上打出了所用雞蛋“專供”等字樣。對此,南京市工商管理局廣告處表示,商家行為涉嫌嚴重違法,“專供”屬于廣告法禁用詞匯。
在商家的營銷套路里,“專供”不僅能夠保障食品安全,還能夠滿足部分民眾符號消費的需要,能夠制造一種“高人一等”的階層邊界與身份認同。一些商家之所以迷戀“專供”炒作,因為這樣不僅能夠抬高商品的身價,也能夠提高商品的銷量,從而讓自己“荷包鼓鼓”。
和一些樓盤熱衷取“洋名字”異曲同工,“專供”也想實現(xiàn)“換個新名頭,草雞變鳳凰”。在消費社會,商品不僅具有滿足衣食住行用等需求的實用功能,還具有抽象的符號功能,即社會表現(xiàn)和社會競爭的功能;部分人熱衷利用消費上的差異來彰顯自己的獨樹一幟,渴望“高人一等”,所消費的商品顯然要與眾不同。
消費那些一般人買不起、沒有“門路”買不到的商品,選擇那些看上去別出心裁的商品,不僅彰顯了一個人經(jīng)濟實力的大小,也折射出一個人的趣味、審美、格調(diào)與品位等文化資本的厚薄,甚至表明了一個人的人脈、關(guān)系、能量等社會資本的多少。為了贏得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一些人熱衷追逐“專供”,試圖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成功,試圖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身份焦慮”。
通過這樣一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組合拳”,商家一步一步解開了消費者的錢袋子。與“專供”相伴隨的,就是“高端群體”“成功人士”等具有誘惑力的營銷話語。迷戀符號消費,不僅讓一些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也加劇了社會風(fēng)氣的浮躁與功利,還造成了不正當(dāng)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這樣的失范行為,顯然需要糾偏。
在注意力經(jīng)濟時代,“看點就是賣點,注意力就是生產(chǎn)力”。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一些商家無中生有、夸大其詞、移花接木,不擇手段地進行炒作,即使引起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惜。為了迅速進行利益變現(xiàn),為了“掙快錢”“掙大錢”,少數(shù)商家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專供”只不過是他們用來炒作的一種工具。如果當(dāng)他們發(fā)現(xiàn)“專供”不能幫助他們立竿見影進行牟利,就會換一個別的工具。至于所謂的“專供”到底品質(zhì)如何,他們并不關(guān)心。
“專供”炒作不僅背離了社會規(guī)范,也背離了開放、平等、共享的時代浪潮。只有對不講規(guī)則意識和邊界意識的商業(yè)營銷進行及時、有力的懲戒,讓商家不敢“鉆空子”,故弄玄虛的“專供”炒作才會越來越少。
(摘自《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