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兵
(陜西宏遠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紅原醫(yī)院內一科,陜西 咸陽713800)
慢性支氣管炎(CB)并發(fā)肺氣腫(PE)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反復性咳嗽、氣促、呼吸不暢及肺功能受損等是CB 并發(fā)PE 患者主要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CB 并發(fā)PE 治療較困難,因此受到臨床醫(yī)學工作者廣泛關注。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式對52 例CB 并發(fā)PE 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滿意效果。
1.1 一般資料 以2015 年7 月至2018 年7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CB 并發(fā)PE 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抽簽方式將其均分為2 組。對照組52 例,男35 例、女17 例,年齡48~72(62.3±5.4)歲;病程3~18(11.6±2.2)年。觀察組52 例,男31 例、女21 例,年齡50~71(62.6±5.3)歲;病程5~18(11.2±2.5)年。兩組患者上述資料間統(tǒng)計學差異不顯著(P>0.05)。納入標準:均以慢性咳嗽、咳痰,伴(或不伴)氣促、喘息、胸悶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連續(xù)≥2 年癥狀持續(xù)3 個月以上,且X 線胸片檢查明確有肺氣腫征象;無藥物過敏史;近期未接受過研究所用藥物;清楚研究內容并簽署協(xié)議書。排除標準:并發(fā)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和心肺功能嚴重不全等。
1.2 治療方案 對照組采用純西藥治療:以祛痰鎮(zhèn)咳、平喘、解痙、控制感染為主。其中祛痰鎮(zhèn)咳、平喘用乙酰半胱氨酸泡騰片、氨溴索注射液聯(lián)合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銨、布地奈德氧氣霧化吸入;支氣管解痙用多索茶堿和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感染控制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氧氟沙星注射液。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中藥湯劑,1 劑/d,分早晚服用:主方為魚腥草和地骨皮20g,蘇子和桑白皮各15g,當歸和黃芩各12g,杏仁、半夏、桃仁各10g,甘草6g;加減方:喘甚者加麻黃和地龍各10g,發(fā)熱加連翹和敗醬草各20g,痰液黏黃加海浮石和海蛤殼各12g,久咳不愈加五味子和訶子各6g;淤重者加水蛭和川芎各為10g;陰虛者加20g 沙參和12g 冬麥;氣虛則加20g 黃芪和15g 的丹參。無淤征者去掉丹參和杏仁;無熱征則去掉黃芩和魚腥草。兩組患者均堅持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 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用力肺活量(FVC)、呼氣峰值流速(PEF)、第1s 用力呼氣量(FEV1)等肺功能指標情況。
1.4 療效評價 治療后依照文獻[2]評估兩組臨床效果: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消退,偶有喘氣或咳嗽,X 線胸片顯示PE 明顯好轉,且痰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較少;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有所好轉,時有喘息或咳嗽,影響其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X 線胸片顯示PE有所好轉,且痰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有所減少;無效,主要癥狀體征及X 線胸片檢查結果均無明顯好轉,痰液檢驗結果無改善,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總數(shù)與無效數(shù)之差為總有效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一般資料和結果中計數(shù)資料分析用SPSS17.0 軟件中的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t 檢驗。均以P<0.05 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CB 并發(fā)PE 患者療效對比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升高(x2=4.80、8.25,P<0.05)。見表1
2.2 兩組CB 并發(fā)PE 患者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肺功能指標FVC、PEF、FEV1 間差異不顯著(P>0.05)。經(jīng)治療,兩組FVC、PEF、FEV1 水平均出現(xiàn)明顯上升(P<0.05);且組間對比,觀察組FVC、PEF、FEV1 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CB 是有吸煙、過敏、遺傳、氣候等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氣管、支氣管病變,并伴有氣管壁的破裂而形成的慢性疾病?,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治療關鍵在于感染的控制,同時輔以祛痰鎮(zhèn)咳、平喘等對癥處理。該治療方案雖然對急性期患者病情控制具有較好效果,但容易反復,給患者帶來無盡煩惱和病痛。
中醫(yī)將CB 合并PE 歸屬為“痰飲”和“咳嗽”范疇,多與外感風邪關聯(lián)密切。CB 病程綿長,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導致正氣虧虛、痰涎壅盛,邪氣趁機入侵。起初有風寒表癥;寒邪入里則里熱日漸顯著,痰稠難出,阻塞氣道,致使氣道宣發(fā)肅降異常,氣機逆行引發(fā)咳嗦,最終導致肺功能異常。由此可見,熱、痰、淤是CB 合并PE 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糾正或消除該病理因素是治療CB 合并PE 的主要切入點[3]。筆者所用方劑中魚腥草、桑白皮、黃芩等主要功效為清肺熱、解毒利尿;蘇子止咳平喘、降氣化痰;當歸、丹參、桃仁、杏仁等不僅能補血養(yǎng)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環(huán),預防阻斷肺動脈高壓的發(fā)生發(fā)展;且桃仁、杏仁可止咳平喘、化痰,利于痰液排出,進而改善患者呼吸道的通氣能力;甘草調諸多藥材,使其共同發(fā)揮清熱、祛痰、活血的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當歸丹參、黃芪等多種中藥材水提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緩解氧化應激亢進等功效[4]。本研究顯示,經(jīng)治療,觀察組顯效人數(shù)及總有效人數(shù)明顯增加,表明,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依據(jù)患者具體臨床癥狀給予中醫(yī)加減方進行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該結果與郭紅霞、莫健平等人的治療結果相一致[2,3]。此外,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FVC、PEF、FEV1 水平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分析原因主要是,諸味中草藥清熱化痰和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所致。
綜上所述,對癥加減的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CB 并發(fā)PE 療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