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彝語研究概述

2020-12-02 11:25
民族翻譯 2020年3期
關鍵詞:涼山方言語法

李 蒙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新中國成立以前就有部分國內外學者調查研究彝語,并出版了一些詞典、語法和描寫性的研究著作。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非常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實行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fā)展的大政方針。從此,少數民族享有了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1]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這使得彝語研究取得巨大進步,收獲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彝語研究分為3個階段,即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改革開放至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的彝語研究狀況,總結經驗,以期為今后科學開展彝語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

國內學者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深入少數民族地區(qū)對彝語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起到了拓荒和奠基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fā)展的政策,在高等院校中培養(yǎng)少數民族語文科研人才,對全國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大規(guī)模的普查,彝語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2]這個時期的彝語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一)彝語普查和創(chuàng)制文字工作

少數民族語言大調查和創(chuàng)制文字工作是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956年至1958年,國家派出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對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的125個縣市展開了彝語大調查。兩年時間里,共調查254個點,整理各個調查點的彝語語音、語法系統(tǒng),記錄基本詞匯之后,編寫了《彝語調查匯報》。[3]通過調查,摸清了彝族分布情況、彝語使用人口和使用狀況以及彝語與周邊民族語言的關系等。

新中國成立后的彝語創(chuàng)制文字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954年5月,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關于幫助尚無文字的民族創(chuàng)立文字問題的報告”;同年,政務院對上述報告作了批復,并批準了該報告;1955年12月,在首屆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上初步制定了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規(guī)劃;1956年12月,涼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提議獲得通過,規(guī)范彝文開始在涼山推廣。

(二)語言結構研究

這一時期的彝語語言結構研究,大多基于20世紀50年代大調查的語料進行。馬學良在《倮文〈作祭獻藥供牲經〉譯注》中首次揭示了彝語松緊元音對立的現象。[4]后來,他又在《撒尼彝語研究》中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對撒尼彝語的音位、音值、詞類、句子的結構特點等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和分析。[5]陳士林的《彝語概況》簡要介紹了彝語不同方言的分布、使用情況、結構特點、文字等內容。[6]類似的著作還有袁家驊的《阿細民歌及其語言》、高年華的《彝語語法研究》、陳士林等人的《涼山彝語的使動范疇》等。

二、改革開放至1999年

改革開放以來,彝語研究進入了新階段。研究工作不斷深入和擴大,研究內容日益豐富,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逐漸得到了改善。

(一)彝語本體相關研究

這一時期的彝語本體相關研究包括語言結構綜合性研究、語言結構專題研究等方面。

1.語言結構綜合性研究

《彝語簡志》基于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彝語調查完成。書中概述了彝語方言的地理分布和主要特點,內容涉及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等方面。該書按照地理分布初步將彝語劃分為6種方言,即北部方言、中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東部方言和東南部方言。[7]另外,李生福的《彝語南部方言研究》介紹了彝語南部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和彝文狀況,填補了云南彝語方言土語研究的空白。[8]相關著作還有陳士林的《彝語語言學講話》等。

全面描述彝語語法的著作有李民與馬明的《涼山彝語語法》、陳康與巫達的《彝語語法(諾蘇話)》、丁椿壽等人的《現代彝語》、丁椿壽的《彝語通論》、張余蓉與蔡堃的《現代涼山彝語語法》等。

2.語言結構專題描寫

這一時期開始大量出現語言結構專題研究的成果,主要內容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方言、修辭等。

(1)語音研究

這一時期的彝語語音研究涉及輔音、元音和聲調系統(tǒng)等內容。陳康的《彝語的聲調對應》《彝語韻母方音的對應研究》《彝語的緊調類》等系統(tǒng)地描述了彝語韻母和聲調在各個方言中的對應,使我們對彝語不同方言的語音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認識。[9-11]相關成果還有紀嘉發(fā)的《讀〈彝語的緊調類〉——兼與陳康同志商榷》。

還有一些成果是針對某些重要或特殊的語音現象,如復輔音、松緊元音、輔音韻尾、次高調等。劉應珍與武自立的《尼蘇彝語塞邊音在方言和親屬語言中的對應》從共時研究的角度對彝語復輔音進行描寫,并指出塞邊音tl、tlh、dl、ndlh在方言內部和親屬語言間的對應情況。[12]朱文旭在《涼山彝語復輔音聲母探源》中介紹了復輔音的發(fā)展演變。他認為現代彝語分音詞的聲母可能來源于彝語復輔音聲母或古彝語輔音韻尾。[13]馬學良在《彝語“二十、七十”的音變》中提到彝語數詞“二十”和“七十”的音變受“二”和“七”的輔音韻尾的影響,并指出彝語支語言輔音韻尾的演變過程。[14]戴慶廈與曲木鐵西的《彝語義諾話的撮唇音和長重音》闡述了涼山彝語撮唇音和長重音的特點,并指出撮唇音的作用主要是區(qū)別詞義。[15]還有,拉瑪茲偓在《試論彝語次高調產生的原因》中認為次高調是中平調和低降調在語流中調形長期異化的結果。[16]

另外,實驗語音學的方法開始運用到彝語研究中。如孔江平在《涼山彝語松緊元音的聲學研究》中確定了松緊元音在音質上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對松緊性質的影響。[17]他的另一著作《阿細彝語嗓音聲學研究》也涉及了類似的內容。

(2)詞匯研究

這一時期詞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戴慶廈主編的《彝語詞匯學》。該專著集多人智慧,論述了彝語詞匯的語音特征、構詞法、語義分析、詞匯與文化及彝族經典文獻的詞匯特點等內容。[18]陳士林在《進一步提高彝語詞匯規(guī)范研究水平的幾個基本問題》中指出了目前彝語詞匯規(guī)范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關于補充制訂新詞的范圍和方法論原則。[19]具體來講,彝語詞匯專題研究主要包括語義、詞源、構詞法、借詞等方面。

語義方面主要涉及詞匯的語義分析和演變等問題,如曲木鐵西的《彝語義諾話植物名詞的語義分析》和《彝語義諾話顏色詞的語義分析》、蘇連科的《涼山彝語親屬稱謂詞的語義分析和詞源結構研究》,他們對彝語植物名詞、顏色詞、親屬稱謂詞進行了語義分析。王天佐的《彝語mo21“女”詞義演變初探》則分析了mo21“女”詞義演變的狀況。[20]

詞源方面,陳士林在《〈楚辭〉“女嬃”與彝語mo21i55》和《〈楚辭〉“兮”字說》中論證了涼山彝語mo21i55、i33和《楚辭》中的“女嬃”“兮”的關系。[21-22]

構詞法及四音格詞方面,朱建新的《簡論涼山彝語附加式構詞法》、李文華的《彝語合成詞構成分析》等介紹了彝語三種構詞方式,即復合式、附加式和重疊式。巫達的《涼山彝語駢儷詞調律探討》、李民的《涼山彝語駢儷詞》、謝志禮和蘇連科的《談四音格詞語的結構兼及涼山彝族的源流問題》等也對涼山彝語四音格詞的構詞方式和語法特點進行了描述。

借詞方面,朱文旭在《涼山彝語中的漢語借詞》和《彝語古漢語借詞的一種形式》中主要探討了涼山彝語中的近代和古代漢語借詞。

(3)語法研究

這一時期的語法研究主要涉及3個方面的內容,彝語動詞或名詞的各種語法范疇研究、句型句式研究、彝語詞類研究,尤其是助詞和形容詞等。

彝語中表示自動和使動范疇的方式有很多種。馬學良在《試析彝語語法中的幾個問題》中就指出助詞kv?33與謂詞結合可以表達使動意義。[23]陳康在《彝語自動詞與使動詞的形態(tài)標記及其由來》中描述了彝語11種自動詞和使動詞聲母濁清交替的形式及由來。[24]還有,朱文旭的《彝語使動范疇前綴詞素研究》論證了自動和使動范疇的來源和動詞前綴有關。[25]動詞時態(tài)方面,木乃熱哈在《彝語動詞時態(tài)試析》中分別描述了動詞的6種時態(tài):將行態(tài)、始行態(tài)、進行態(tài)、未進行態(tài)、完成態(tài)、曾行態(tài)。[26]李民的《涼山彝語人稱代詞的幾個問題》、陳康的《彝語人稱代詞的“數”》討論了涼山彝語人稱代詞的“數”和“格”的問題。[27-28]

句型句式方面,陳康在《涼山彝語句子的語氣及表達方式》中概述了涼山彝語句子的10種語氣及表達方式。[29]李民的《涼山彝語的主動句和被動句》主要介紹了構成涼山彝語主動句和被動句的屈折形式和分析形式。[30]類似成果還有李世康的《彝語的賓語后置式》等。

彝語詞類研究中,對助詞、形容詞和名詞的研究較多。助詞是彝語重要的語法手段,這一時期的彝語助詞研究中助詞的類型、特點、主要語法功能和來源等內容較多。相關研究有紀嘉發(fā)的《云南墨江彝語結構助詞初探》、李生福的《彝語助詞略談》、戴慶廈和胡素華的《彝語ta33的多功能性》等。彝語形容詞的研究大多圍繞形容詞的結構形式、重疊形式等展開,相關研究有李民的《涼山彝語動詞、形容詞的重迭》、木乃熱哈的《涼山彝語形容詞詞綴分析》、武自立的《阿細彝語形容詞的幾個特征》等。有關其他詞類的研究有陳士林的《涼山彝語的泛指和特指》、曲木鐵西的《試論彝語名量詞的起源層次》和歐木幾的《彝語賓動式名詞》等。

(二)彝語應用研究

彝文規(guī)范研究方面,陳士林的《論〈彝文規(guī)范方案〉》、馬黑木呷的《四川彝語文規(guī)范工作簡介》、姚昌道的《彝文在涼山的普及給人們的啟示》等介紹了四川彝文規(guī)范的過程、效果、啟示以及存在的問題。

這一時期,彝語辭書編纂事業(yè)進入了方興未艾的新階段,出現了多部辭書。如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彝語教學小組和彝語班全體師生編纂的《彝漢詞典》、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寫的《漢彝詞典》、中央民族學院彝族歷史文獻編譯室編寫的《滇、川、黔、桂彝漢基本詞匯對照詞典》、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彝語文工作組編寫的《漢彝成語詞典》、馬學良主編的《彝文經籍文化詞典》、貴州省彝學研究會編纂的《簡明彝漢字典(貴州本)》、王天璽等人編纂的《彝漢字典(楚雄本)》等。

三、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彝語研究開始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研究內容更加豐富,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一)彝語本體相關研究

1.語言結構綜合性研究

這一時期主要有木玉璋的《傈頗話概況》、李生福的《彝語峨頗話概況》、周德才的《他留話概況》等少數民族語言“概況”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介紹了彝語不同支系語言的分布、使用情況、結構特點、文字等內容。周德才的《他留話研究》通過描述他留話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論證了他留話的歷史地位。[31]曲木鐵西的《彝語義諾話研究》在描寫義諾話語音的基礎上,運用語義分析、共時分析與歷時分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義諾話的語義、語法等內容。[32]許鮮明與白碧波的《山蘇彝語研究》介紹了山蘇彝語的語言使用情況及語音、詞匯、詞法、句法以及特殊句式。[33]普忠良的《納蘇彝語語法研究》結合描寫語言學、類型學的方法分析了納蘇彝語的語法結構。[34]相關成果還有陳國光的《彝語應用語法》、柳遠超的《盤縣次方言彝語》等。

21世紀以來,彝語方言研究有了新進展。朱文旭的《彝語方言學》描述了彝語方言的形成、分化和整化,并對彝語方言的語音、詞法和句法等進行了對比,同時突出彝語松緊對立、清濁對立的特征,對彝語復輔音聲母作了詳細說明。該著作是彝語方言研究的重要成果。[35]陳康的《彝語方言學》運用歷史比較法構擬原始彝語的語音系統(tǒng),并建立了劃分彝語方言的結構標準,還根據彝族自稱(支系)將彝語劃分為諾蘇、納蘇、聶蘇和倮倮4種方言。[36]

2.語言結構專題描寫

同樣,彝語專題研究也呈現出與之前不同的特點,學者們開始關注彝語不同方言的結構特點,研究更加深入。

(1)語音研究

隨著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科學與語言學等各學科門類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大部分學者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彝語的語音現象。石鋒與周德才的《南部彝語松緊元音的聲學表現》通過測量元音的能量、共振峰的數值等,表明松緊元音的對立是發(fā)聲類型的差異。[37]蘭正群與吳西愉的《彝語松緊元音對立的生成機制研究》認為從言語產生的生理過程看,彝語松緊元音的對立也許不完全是因為不同的發(fā)聲類型,舌頭的調音部位可能也起著一定的作用。[38]另外,還有一些分析松緊元音的時長、音強、音高和共振峰的聲學表現的成果,如周學文的《涼山彝語松—緊喉元音的聲學特征》、蘭正群與吳西愉的《彌勒彝語松緊音研究》等。輔音清濁的聲學分析也是研究的重點,彭春芳的《彝語全濁音的語音分析》總結了彝語全濁音聲母的基本聲學特征。王蓓的《彝語塞音清濁對聲調實現的影響》介紹了彝語圣乍話高、中、低三種不同聲調的清濁塞音對音高的影響。[39]其他還有周學文的《彝語輔音譜特征分析》。

這一時期運用定性分析方法對彝語語音進行共時研究的文章雖然不多,但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朱文旭的《彝語元音i和的對立》列舉了一系列涼山彝語i和對立的情況。他認為涼山彝語中i和是兩個對立的音位,不能將其歸并為一個音位。[40]另外,潘正云的《彝語阿都話唇軟顎復輔音聲母比較研究》對彝語北部方言阿都話唇軟顎復輔音聲母與彝語其他方言的讀法進行比較,得出了阿都話唇軟顎輔音聲母在彝語不同方言中的演變途徑為脫落、融合和分化。[41]

(2)詞匯研究

這一時期的詞匯研究涉及內容廣泛。如蘇連科的《彝語方位詞語義分析》、陳文漢的《彝語方位詞的由來及演變初探》等對彝語方位詞進行了深層次研究。親屬稱謂詞相關研究有蘇連科的《涼山彝族親屬稱謂詞的語義分析和詞源結構研究》、馬林英的《涼山彝語親屬稱謂性別意義探究》等。委婉語相關研究有陳國光的《涼山彝語中的避諱》和馬富英的《涼山彝族委婉語及其語用功能》。另外,名詞性別語義范疇的研究有巫達的《彝語動物名詞“性”的表達方式》、田靜的《里山彝語名詞的性別語義范疇》等。

(3)語法研究

彝語詞類研究中,形容詞和助詞是研究的重點,成果較多。如阿育幾坡的《豐富多彩的彝語形容詞詞法》、蘇連科與蘇虹的《彝語形容詞的形態(tài)及其語法范疇和功能》等對彝語形容詞詞法、形態(tài)和語法功能等進行了研究。傅愛蘭和胡素華的《涼山彝語謂詞的重疊》、朱文旭等人的《涼山彝語ABAB式形容詞研究》討論了彝語形容詞的重疊現象。另外,胡素華的《彝語動詞的體貌范疇》、木乃熱哈與畢青青的《涼山彝語動詞的互動態(tài)》、巫達的《涼山彝語動詞的種類及其標記》、劉鴻勇與顧陽的《涼山彝語的引語標記和示證標記》分別探討了與動詞相關的不同范疇。胡素華在《彝語虛詞及結構助詞的研究及其新構架》《彝語助詞在不同層面上的多功能性》《彝語結構助詞研究》等文章中全面系統(tǒng)地討論了涼山彝語各個結構助詞的語義和句法功能,進一步深化了彝語助詞研究的內容。[42-44]

句法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胡素華的《涼山彝語被動義的表達方式》、朱文旭等人的《彝語被動句式研究》,均提及了涼山彝語被動義的表達方式。胡素華的《涼山彝語的差比句》和劉鴻勇等人的《涼山彝語差比句的形態(tài)句法和語義》對涼山彝語差比句的形態(tài)句法和語義進行了討論。另外,還有胡素華的《彝語諾蘇話的連動結構》等。

語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朱文旭的《彝語句法中的語序問題》、熊仲儒的《彝語名詞短語內部語序》、孔祥卿的《從〈猓玀譯語〉看彝語修飾語的位置》等。

話題標記的研究主要涉及話題標記的類型、表示手段和功能,如胡素華的《涼山彝語的話題結構》、胡素華與趙鏡的《諾蘇彝語話題標記的功能及其話題類型》等。語法化研究的成果有唐黎明的《淺談涼山彝語的語法化現象》、胡素華的《彝語指示代詞ko33的語法化歷程》等。

(二)彝語應用研究

這一時期的彝語應用研究主要涉及彝文規(guī)范和信息處理、詞典編纂以及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等內容。

彝文規(guī)范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問題。孔祥卿的《彝文規(guī)范的前景》、沙馬拉毅的《〈規(guī)范彝文方案〉推行30年實踐效果述評》等分析了彝文規(guī)范的前景和實踐效果。

隨著計算語言學的發(fā)展,彝文的信息處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主要成果有王成平的《彝文信息處理技術與彝語文現代化研究》、陳順強的《彝文自動分詞技術研究》、陳順強與沙馬拉毅的《信息處理用彝文詞性研究》等。

有關詞典編纂的成果有普梅麗等人的《云南規(guī)范彝文彝漢詞典》、馬立山等人的《通用彝文字典:彝漢對照》、武自立與紀嘉發(fā)的《漢彝簡明詞典》、白顯云主編的《漢彝詞典(楚雄本)》、陳士林等人的《彝漢四音格詞典》、普璋開等人的《滇南彝文字典》等。

2015年,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語言資源調查工作。截至2019年,共調查25個點①,每個調查點記錄了3000個詞匯、100個語法句子以及數十分鐘的口頭文化等內容。

(三)彝語歷史語言學研究

這一時期,彝語歷史語言學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汪鋒的《漢藏語言比較的方法與實踐:漢、白、彝語比較研究》重構了原始彝語,并將其分級,利用共同創(chuàng)新特征繪制出現代彝語方言的譜系樹,推進了彝語歷史語言學的發(fā)展。[45]孔祥卿的《撒尼彝語60年的音變》通過討論撒尼彝語60年來的語音變化,推測出鼻化韻的產生可能導致整個音韻系統(tǒng)的變化。[46]其他研究還有朱文旭的《彝語部分輔音特殊演化》、王麗梅的《“塞音+流音”型復輔音在彝語及其親屬方言中的音變分析》等。

(四)彝文和古文獻研究

彝文研究在這一時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孔祥卿在《彝文的源流》中系統(tǒng)地論述了彝文的起源和發(fā)展。[47]相關研究還有黃建明的《關于彝族文字稱謂》、王海濱的《他留人鐸系文圖符研究》等。

古文獻方面的研究有孔祥卿的《〈猓玀譯語〉的版本及校勘》和聶鵬的《〈永寧屬水潦猓玀譯語〉校釋》,二人對不同版本的《猓玀譯語》進行了校釋。

(五)其他研究

其他研究包括語言理論和方法研究、彝語文化語言學研究、語言接觸研究等。洛邊木果與曲木伍各的《談彝語研究方法論》從彝族文化本質特征、思維特點以及語言表達習慣的實際出發(fā),試圖建立與彝族文化相對應相關照的語言研究方法論。[48]地名研究是彝語文化語言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地名研究外延更廣,研究內涵更深入。普忠良在《彝族自稱與彝語氏族地名》中討論了彝族自稱與彝語氏族地名的關系。[49]李錦芳的《仡央語言和彝語的接觸關系》通過比較仡央、侗臺和彝緬語言,分析仡央語言中的一些彝語借詞,認為仡央語言歷史上曾受到彝語的影響。[50]

四、結語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彝語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首先,從時間上看,彝語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各個階段之間的繼承性和連貫度很高。其次,從內容上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提升,特別是彝語的一些突出特征,學者們從描寫性的研究逐步轉向深入細致的研究。最后,從研究方法上看,由過去的單一性研究方法逐漸向多元化研究方法發(fā)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描寫和對比相結合。幾十年來,學者們將多種學科和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得彝語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提升。但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夠深入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語法和語音研究的成果較多而詞匯研究較為薄弱;學者們對彝語北部方言關注較多而其他方言或支系的語言研究顯得單??;描寫性研究居多而深入細致的研究成果較少;由于對方言的挖掘不夠,導致彝語各方言研究差異大等方面。彝語研究任重道遠,需要我們總結經驗,彌補不足,建立適合彝語研究的方法,促進彝語研究全面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民族語文事業(yè)。

注 釋:

①來源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

猜你喜歡
涼山方言語法
方嚴的方言
涼山“6·26”致洪暴雨天氣的成因分析
方言
清明前大雨夜悼涼山消防烈士(外一首)
哪些方言有利于經商
跟蹤導練(二)4
試析陜西方言中的[]與大同方言中的
涼山彝區(qū)貧困農村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實踐與探索
記 憶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