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原兵學之祖太公“大謀不謀”思想蠡測

2020-12-01 05:21楊海中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上海古籍出版社太公

楊海中

在中國戰(zhàn)爭史上,由于中原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故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凡欲攫取政權者,無不“逐鹿中原”。這里,寬泛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連片廣袤地域,狹義則指今河南一帶。也正是由于中原多戰(zhàn)事,在學術思想繁榮的先秦時期,這里不僅產(chǎn)生了儒、道、墨、農(nóng)、名等諸家學派及代表人物,也產(chǎn)生了兵家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姜尚、孫臏、孫武、吳起、尉繚等。

關于兵家著述,《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并將其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學術概論》中指出,四家之中: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幾。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于后。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唯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爸帘鴻嘀\,則專論用兵之理,幾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①參見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下編第七章《兵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年,第133頁。在呂先生看來,兵家之理論,其特色主要在權謀,在智慧。

先秦兵家之著,存于今者主要有《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集大成者為《孫子兵法》,但就權謀而言,當首推太公《六韜》,包括《孫子兵法》在內(nèi)的其后兵書,無不受其影響。

“大謀不謀”之語出于太公《六韜》①唐書文:《六韜》卷2《武韜·發(fā)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頁。。

一次,王文問于姜尚:紂王如此暴虐,如何是好?太公回答說,要取得天下,必須把握好時機,同時要注意隱蔽自己的策略,做到“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②唐書文:《六韜》卷2《武韜·發(fā)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頁。。

鑒于太公善謀略,故今人所編古代“八大”或“十大”“謀略家”“謀士”之類書籍時,無一不將其列為首位,③桑榆:《中國十大謀略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目錄第1頁。并以“韜略鼻祖”“兵家之宗”譽之。

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姜尚(約前1156—前1017),因其先祖上古時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故稱呂尚。關于姜尚里籍,有山東說,河南衛(wèi)輝及上蔡說等,就目前資料及遺跡而言,輝衛(wèi)說論據(jù)最為充分。周文王訪得呂尚,甚喜,稱周太公時就對這樣有德之士十分企盼,如大旱之望云霓。故號之曰“太公望”。武王即位后對呂尚更加尊重:“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朝建立,封建屏周,“封功臣謀士,而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雹芩抉R遷:《史記》卷4,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27頁。因而后人又稱其為齊太公或姜太公。

一、太公的歷史定位

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史籍上對呂尚的記載還是比較全面的,除《史記》《周本紀》、《齊太公世家》外,其他典籍如《呂氏春秋》《詩經(jīng)》《韓非子》《韓詩外傳》《荀子》《尉繚子》《說苑》《淮南子》《漢書》等,均錄存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由于姜尚早于孔子五百多年,且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六韜》《陰謀》和《金匱兵法》等,因而深受后人推崇,譽其為“百圣之師”。

“百圣之師”表達的只是后人對姜尚的尊崇,并非為對姜尚準確的歷史定位。人的歷史定位基點是業(yè)績與成就。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強調(diào)一個人對歷史、對社會的貢獻,其極致被稱為“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雹輻畈幹骸洞呵镒笫蟼鳌は骞罚本褐腥A書局,1981年,第1088頁。

姜尚既有德于民,有功于社會,又有巨著傳世,是名副其實的“三不朽”。應該給他一個怎樣的歷史定位即什么樣的名分或頭銜呢?

最早給名人定位和予以頭銜的應是漢代的班固。

繼司馬遷之后,班固在正史撰著上首創(chuàng)《志》書體例。在《漢書·藝文志》中,他根據(jù)著述的不同內(nèi)容、不同性質(zhì),將作者區(qū)分為三十八類,其中最重要的有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和小說家,并分別給各家下了定義。此外,還有詩賦家、兵家、天文家、五行家、蓍龜家、雜占家、數(shù)術家、醫(yī)經(jīng)家、神仙家、方技家等等。其中又將兵家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等項。

有趣的是,班固雖然著錄了《太公》237篇,卻沒有將其列為兵家,而列入了道家行列。他說:“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

他給道家下的定義是: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①班固:《漢書》卷30,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32頁。

從“南面之術”可知,班固視道家的主張為治國之道,為帝王之學,即統(tǒng)御天下之術。他認為這種主張與唐堯的謙讓精神是一致的,也符合《易經(jīng)》所講的隱忍。不言而喻,太公之術就是治國之術。

班固的這種認識,言之有根,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一是道家思想源于西周,與殷商文化關系密切。春秋末年,《老子》的問世,標志著道家思想的成熟與成型。道家主張在政治上無為而治,至戰(zhàn)國時期,道家已成三派,其中黃老學派最為盛行。漢朝初年,為醫(yī)治戰(zhàn)亂瘡痍,統(tǒng)漢者崇尚黃老治國思想,行無為而治,并曾一度出現(xiàn)過“文景”盛世。實踐證明,道學可用于治世。

二是太公是文王、武王權力圈中的核心人物,是營救姬昌、傾紂興周的決策者與指揮者,有著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與治國能力。

三是太公在治國方面不僅重視政治,也很重視經(jīng)濟。一次,文王問太公:在治理國家時,統(tǒng)治者有時也會有所失,什么是最大之失?太公回答說:作為一國一地之主,最大之失莫過于“六守三寶”。所謂“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也。何謂“三寶”?太公答說:“大農(nóng)、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之后解說道:“農(nóng)一其鄉(xiāng),則谷足;工一其鄉(xiāng),則器足;商一其鄉(xiāng),則貨足?!苯又终f,政治、經(jīng)濟是國之兩翼,缺一不可。“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xiāng),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②唐書文:《六韜》卷1《文韜·六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6頁。太公被封于齊地之后,以道家之術治國,仍然是政治、經(jīng)濟兩手抓,“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漁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雹鬯抉R遷:《史記》卷32,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80頁。齊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很快實現(xiàn)了兵強民富,遂成霸業(yè)。道家主張再一次被證明,不僅可治國,而且還可以強國。

由此可知,最早為太公歷史定位的是班固。班固以哲學的視野、政治的角度評價太公,不僅定位準,而且站位高。

從這一認識出發(fā),用今天的話語為太公定位,太公應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

太公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及處世經(jīng)驗,高度重視和善于運用謀略,如上所述,今人多稱其為“謀略家”。稱其為“謀略家”未嘗不可,但若以此名之,未免評價趨于低下。

和歷史上有杰出謀略的名人如尹伊、張良、諸葛亮、劉基等人相比,他們雖然都有超過常人智慧,豐富的經(jīng)驗,處事深謀遠慮,但他們都只是屬于謀士階層,而太公除在文王、武王幕下為臣外,因封于齊,可謂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如他治理齊國,以“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漁鹽之利”為國策,決不僅僅出于謀略,而完全是出于政治家治國安邦之遠見卓識。

我國歷史上的謀略家可以說如過江之鯽。如漢代,尤其是東漢末年,杰出者不可勝數(shù)。謀除董卓的王允,可謂慮事周密,組織嚴謹,智謀高超;助孫權傲踞江東,一心滅蜀的周瑜可謂雄才略;被后人稱為“曹魏五謀臣”的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可謂天下之精英,其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之秦漢,訖之周隋?!比欢谔拼渭摇⑹氛摷抑炀磩t看來,他們只是“善輔”而已,距圣哲尚遠。①唐代武后時正諫大夫兼修國史的朱敬則(后為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在《隋高祖論》中曾專門談漢代及其后的的謀士。他說:君子曰:“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fā)機,應同急箭;優(yōu)游淡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翊、荀攸、劉煜、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于周隋。蘭菊相薰,惟有此矣。如蕭何之鎮(zhèn)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nèi),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jīng)理瑯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颎同經(jīng)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咸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里無塵。內(nèi)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故崔浩云:‘王猛是蔡(苻)堅之管仲,劉裕是德宗之曹瞞?!瘜O盛云:‘孔明善輔小國,子產(chǎn)之流也。’斯言中矣?!币姡ㄇ澹┒a《全唐文》卷17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746頁。

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長河中,作為西周的開國元勛與軍事統(tǒng)帥、齊國的立國之君,太公的思想影響百代。因而太公的準確歷史定位,第一位的應是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太公的謀略思想體現(xiàn)在其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中的各個方面,爰此再稱其為謀略家,實是實至名歸,至于其他名銜,則為可有可無。

二、“大謀不謀”的哲學意蘊

太公《六韜》共六卷,分別論述了治國、治軍六個方面的韜略:文韜——論治國用人;武韜——論治軍用兵;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zhàn)爭環(huán)境、武器與布陣;豹韜——論具體戰(zhàn)術;犬韜——論指揮訓練。

《六韜》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不是簡單地就政治論政治,就軍事論軍事,而是以政治家的襟懷、哲學家的睿智、軍事家目光,將政治與軍事,政治與國家,治國與治軍等密切結(jié)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并以多視角討論,這就使得其韜略具有全面性、哲理性和深刻性。正是因為《六韜》內(nèi)涵具有這種無比的豐富性,故而受到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的推崇與重視。

《六韜》不僅講了很多具體的治國治軍謀略及方式方法,更重要的從學理上闡發(fā)了治國治軍治世的原理與規(guī)律。如講到國家,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論斷;以用兵而言,不只講了如何排兵布陣、地形地勢之運用,還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不戰(zhàn)而勝”而“屈人之兵”的觀念。這些都具有很強的哲理性與人文精神之意蘊。

“大謀不謀”,是文王咨詢?nèi)绾未q而謀取天下時,姜尚沒有就事論事,而作的高屋建瓴式的回答。為了全面了解其內(nèi)涵,不妨看一下原文。

文王在豐召太公曰:“嗚呼!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nèi),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與鬼神通,微哉!微哉!

“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以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鶩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餌耳俯伏。圣有將動,必有愚色。今彼有商,眾口相惑。紛紛渺渺,好色無極。此亡國之征也。吾觀其野,草營勝谷。吾觀其眾,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疾。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大明發(fā)而萬物皆照。大義發(fā)而萬物皆利。大兵發(fā)而萬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獨聞獨見,樂哉!”①唐書文:《六韜》卷2《武韜·發(fā)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43頁。

從中可以看出,太公所謂的“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站位很高,其意是說,真正的智慧不顯現(xiàn)出智慧,真正的謀略不顯現(xiàn)出謀略,真正的勇敢不顯現(xiàn)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顯現(xiàn)出利益。要想取得天下,必須明白“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之理,并且能夠做到見微知著,洞察天道、人道之情勢,用人得當,部署周密,上下一致、同舟共濟,而最高明的做法是“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最終達到“無甲兵而勝”之目的。

“大謀不謀”之卓識表現(xiàn)在哲學方面,其獨創(chuàng)之見,有兩點最為突出。

1.認為人心向背是能否取得天下的決定因素

太公認為,要得天下,“修德”“惠民”是其基礎。他說,紂王暴虐,不修德業(yè),“好色無極”,致使天道有殃,人道有災,“敗法亂刑“,眾叛親離,此“亡國之征也”。周應從中汲取教訓,“王修其德,以下賢惠民”,收羅人心,以待其“亡國之時也”。他還說:“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②唐書文:《六韜》卷2《武韜·順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9頁。

民本思想源于夏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太公認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天下”在這里有兩義,一指家國社稷,一指民眾。太公民本思想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不僅認為民眾是被統(tǒng)治者,也是“天下”的主人:他們可以開門迎接有德的統(tǒng)治者,也有權力關閉大門不予接納——“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他認為這個道理很深刻,也很微妙:“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太公關于治國、征戰(zhàn)要把得民心放在重要地位的思想,對后世有極大的影響,孟子關于“天時、地利、人和”的提法,便與此大有關系。

2.指出了用兵的理想境界為“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

戰(zhàn)爭是殘酷的,但戰(zhàn)爭又是政治的繼續(xù),難以避免。太公說:“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雹厶茣模骸读w》卷1《文韜·兵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頁。這一點,對后人影響也很大,老子就重復過:“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太公提出,勝戰(zhàn)在征戰(zhàn)之外,在于具有超人的謀略。爭取“全勝“的策略才是用兵最理想的策略。“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要爭取在沒有殘酷的廝殺,軍隊沒有遭到損失的情況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輝煌的勝利。全勝的境界是最美好的:“與神鬼通,微哉微哉!”太公的這一軍事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更大,孫子“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①郭化若編譯:《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3頁。,即源于此。

為了達到“全勝不斗”之目的,太姜十分強調(diào)“知己知彼”,全面掌握各種信息。作為軍隊的統(tǒng)帥,“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就是“知己;“知彼”指全面了解敵情,在“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的基礎上,加以綜合考量,做出周密之部署,施之有效的方案,才可速戰(zhàn)而勝。

三、“大謀不謀”旨在“全勝”

太公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政治、軍事思想涉及面極廣,但貫穿其中的主線,則是務實尚用,通權達變;“大謀不謀”就其軍事策略而言,其要旨在“全勝”,其特點在智勝。

1.大謀之善在隱而不顯

太公的軍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以智取勝,而且要施奇謀,以奇勝。他說:“善戰(zhàn)者,不待張軍……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zhàn)無與戰(zhàn)?!雹谔茣模骸读w》卷3《龍韜·軍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8頁。善于取勝的人,取勝于無形之中,最好的作戰(zhàn)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這里所說的“無形”,就是謀略。為了戰(zhàn)勝敵人,除了保守軍事機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識”。謀略不但要高超,如神機妙算,更重的還在于“隱”——不被人識破。只有這樣,才能出其不意地順利實施。“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zhàn)者也。故事半功倍焉!”由于對方不覺或造成錯覺,便會麻痹大意,失去警惕,為我方一戰(zhàn)而全勝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奇效。

2.大謀之基在情報精準

對戰(zhàn)爭的指揮者來說,準確的情報、精細的信息分析與正確的判斷,是謀劃的基礎,是“知己知彼,百強不殆”的先決條件。太公認為,優(yōu)秀的指揮員必須具有很高的素質(zhì),尤其要高度重視信息和情報工作?!皩⒈厣现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③唐書文:《六韜》卷4《虎韜·壘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5頁。;對敵方,必須做到“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特別是在域外作戰(zhàn)時,要盡早派出“斥候”進行偵察,“凡帥師之法,當先發(fā)遠候”④唐書文:《六韜》卷4《虎韜·絕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頁。,全方位地了解敵情的各種信息,如兵種、兵器、天氣、環(huán)境。尤其地形地貌,是否有山、水、林、壑可供利用?!胺采钊霐橙酥?,必查地之形勢,務求便利。依山林險阻水泉林木而為之固”⑤唐書文:《六韜》卷4《虎韜·絕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頁。。這是因為“三軍”作戰(zhàn)的特點不同:“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雹尢茣模骸读w》卷5《犬韜·戰(zhàn)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1頁。步兵勝戰(zhàn)貴在懂得情勢變化,戰(zhàn)車勝戰(zhàn)貴在熟悉地形,騎兵勝戰(zhàn)貴在能知道捷徑可走。由此可知,沒有精準的情報,是不可能制定出全勝之策的。故此,“當先發(fā)遠候,去敵二百里,審知敵人所在?!雹咛茣模骸读w》卷4《虎韜·絕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101頁。“凡事預則立”。在古代交通極不便利的條件下,太公就要求偵察員在兩軍相距二百里時就要送回情報,準確報告敵軍所處位置及遭遇后的地形地勢,以便早作處置。情報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在太公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3.大謀之妙在出奇制勝

戰(zhàn)爭是敵我雙方實力的較量,只有消滅對方才能保存自己,為此,雙方往往有意制造各種假象以迷惑對方。在“兵者詭道”的情勢下,如何抓住戰(zhàn)機殲滅對方有生力量,太公認為最緊要的是兵貴神速,善于運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敢于使用精銳力量,“擊其不意,攻其無備”①唐書文:《六韜》卷4《虎韜·臨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5頁。,如此,方能全勝。他還進一步指出,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是用兵之大忌?!坝帽Γq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雹谔茣模骸读w》卷4《虎韜·臨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5頁。猶豫不決往往貽誤戰(zhàn)機,并陷我方于被動。能否恰當把握時機,當斷即斷,取決于指揮員是否明智?!肮手钦邚闹会?,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優(yōu)秀的指揮員善于捕捉戰(zhàn)機,堅毅果敢地作出判斷,使軍隊行動迅速如驚馬之馳,戰(zhàn)斗進行如狂風驟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得對方昏頭昏腦,不知所措。這樣的軍隊必無往而不勝。

兵貴神速。“擊其不意,攻其無備”,是太公最重要的戰(zhàn)術思想?!氨鴦僦g,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這一思想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兵學,《孫子兵法·虛實篇》中的“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③唐書文:《六韜》卷1《文韜·兵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頁。,即源于此。

4.大謀之要在確保優(yōu)勢

在軍事斗爭中,雙方的優(yōu)劣之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使我方確保優(yōu)勢,如何巧妙利用客觀條件或通過主觀努力,化劣為優(yōu),始終是擺在指揮員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太公在總結(jié)前人的基礎上,結(jié)合牧野之戰(zhàn)的實際,就這一問題提出了若干原則。

一曰以“勢”為優(yōu)。太公認為,用兵之道,大要在知兵由勢?!肮胖茟?zhàn)者非能戰(zhàn)于天上,非能戰(zhàn)于地下,其成與敗皆由神勢,得之者昌,失之者亡?!雹芴茣模骸读w》卷3《龍韜·奇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頁。所謂“神勢”,就是神奇的有利于我軍勝戰(zhàn)的態(tài)勢。太公列舉了優(yōu)秀指揮員必須善于利用或創(chuàng)造的二十六種“神勢”,如利用天時以及山、林、溝、澤之勢,詐攻強攻猛攻快攻等置敵于死地。結(jié)論是:將兵必須有杰出的指揮員,才能靈活機動利用或創(chuàng)造各種優(yōu)勢取勝;“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雹萏茣模骸读w》卷3《龍韜·奇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頁。

二曰以“勇”為優(yōu)。太公認為,用兵布陣,善抓戰(zhàn)機十分重要。他說,正常之下,必須痛擊敵人的十四種有利戰(zhàn)機萬萬不可喪失。這就是:“敵人新集可擊,人馬未食可擊,天時不順可擊,地形未得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疲勞可擊,將離士卒可擊,涉長路可擊,濟水可擊,無暇可擊,阻難狹路可擊,亂行可擊,心怖可擊。”⑥唐書文:《六韜》卷6《犬韜·武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123頁。

上述情況,敵方往往處于不利之劣勢,一般來說,進擊必勝。但情況并非經(jīng)常如此。在決定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且我處于不利之劣勢,如在敵占區(qū),遭敵人圍困,只有與敵人決一生死才能突圍時,我方士氣是否高昂,是否勇敢,就成了決定因素。在這種情勢下,要勝戰(zhàn),必須既要斗智,更要斗勇,以武取勝才是上策。為此,要充分利用將士勇敢這一優(yōu)勢,方可出奇制敵。故此太公指出:“必出之道,器械為寶,勇斗為首”,在裝備條件不差的情況下,將士勇敢就成了首要因素。在做好各種部署后,指揮員要“明白告士吏,勇斗則生,不勇則死。”“如此,則吾三軍皆精銳勇斗,莫我能止?!雹偬茣模骸读w》卷4《虎韜·必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1頁。

三曰以“變”為優(yōu)。古代兵家皆認為,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這是因為,每一場具體的戰(zhàn)斗,都會因為時間、地點、對象等的不同而戰(zhàn)法也不同。作戰(zhàn)雖有規(guī)律可循,但規(guī)律性、必然性都是通過無數(shù)的偶然性和個案中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善于達權識變應成為用兵之常態(tài)。太公與武王談及將帥素質(zhì)時,就十分強調(diào)“通達”和“變化”。他說:“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紀綱?!雹谔茣模骸读w》卷3《龍韜·王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2頁。太公還通過《六韜》中《林戰(zhàn)》《突戰(zhàn)》《敵強》《敵武》《山兵》《澤兵》《少眾》《分險》等不同篇章,論及了不同的作戰(zhàn)方法,目的在于告訴人們,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知“變”,從而做到“因時用兵”,達到“因敵制勝”之目的。太公這一思想,對孫武也極有影響?!秾O子兵法·地篇》就有“易其事,革其謀,使其無識”的說法;意為,要經(jīng)常改變戰(zhàn)法,更新策術,使人無法識破,只有這樣做,才是真正優(yōu)秀的軍事家。

高明的政治家、智勇的軍事家、務實的經(jīng)濟家對國家興旺發(fā)達、對戰(zhàn)爭取得勝利十分重要,作為明君賢將,在關鍵時期要敢于對其委以重任,使其充分發(fā)揮才智。深受太公思想影響的孫武,對太公受到文王武王的重視從而能大展其才評價很高,也十分贊賞:“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庇捎谝翆ο牡那闆r十分了解,故能助湯滅桀。由于太公對殷商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情況十分了解,故文王“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79頁。,助周滅紂興國取得成功,對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

太公謀略對后世影響很大,不僅軍事家從中受到極大啟發(fā),踵武其后者如孫武、吳起、尉繚等,尊崇踐行,闡解發(fā)明;不少政治家也從中受益匪淺,最典型的例子是蘇秦。據(jù)《戰(zhàn)國策》載,蘇秦“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④《戰(zhàn)國策》(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5頁。由此可知,作為中原兵家學派始祖,早在2,000多年司馬遷“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之言,實為不刊之論也。

猜你喜歡
上海古籍出版社太公
百歲的背影
背影
背影
鄰父伐樹
登樓
豐樂亭游春(其三)
我的太公
太公的公雞
張良得《太公兵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
保亭| 乌拉特中旗| 宁武县| 金湖县| 临汾市| 宜章县| 临洮县| 沂水县| 永善县| 广宗县| 涟水县| 娄底市| 新和县| 汉中市| 岑巩县| 金昌市| 乐都县| 贵德县| 合作市| 库车县| 沅江市| 根河市| 聂荣县| 兴国县| 滦南县| 易门县| 柘荣县| 新绛县| 崇信县| 台前县| 咸阳市| 佛教| 永泰县| 稻城县| 三原县| 五常市| 柘城县| 莱西市| 肃宁县| 通河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