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美國農業(yè)部的研究團隊在溫室控制條件下和在自然感染小麥條銹病的田間,用5種小麥條紋銹病優(yōu)勢菌株對小麥品種進行了測試,鑒定出37個基因,包括10個新基因,顯示出對條銹病的抗性。這項研究已于近期發(fā)表在專業(yè)期刊《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上。該研究得到了美國農業(yè)部農業(yè)研究服務局(USDA-ARS)、美國農業(yè)部農業(yè)研究院(USDA-NIFA)、Vogel基金會、美國谷物委員會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支持。
條銹病(Stripe Rust)是小麥最具破壞性的病害之一,影響著全世界的小麥產量,特別是在美國。這種病害可以通過化學藥品加以控制,但這些化學藥品被認為對人類、動物和環(huán)境有害。使用這類化學品的成本也很高,農民更愿意種植抗條銹病的小麥品種,所以開發(fā)抗條銹病品種成為小麥育種計劃的首要任務。
研究人員為了鑒定美國小麥有效抗條銹病的基因位點,利用616個春小麥品種和育種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GWAS)。并利用23個已知的抗性基因標記或數(shù)量性狀位點(QTLs)對研究對象群體進行基因型分析。通過GWAS和連鎖標記檢測,共檢測到37個基因或QTL,其中包括10個潛在的新的抗條銹病QTL。測定的各苗圃抗病基因或QTL的頻數(shù),表明了這些基因或QTL在不同地區(qū)育種方案中的應用強度不同。這些抗性基因位點及其標記、有效性和分布的信息對提高小麥品種的條銹病抗性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IS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