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網(wǎng)上流傳著興趣班鄙視鏈,分門別類。如馬術位于體育類鄙視鏈的頂端,高爾夫、冰球、擊劍等這些曾被視為“貴族運動”的項目,都已全面落伍。樂器類的老大,是在歐美的教堂里才能看到的管風琴,然后是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鋼琴被排在最末位,緣于鋼琴已是中產(chǎn)家庭的標配,那些想要彰顯自身成就的家長,已無法憑借自家孩子會彈鋼琴的技能從大眾群體中尋找到獨一無二的身份歸屬感。
鄙視是劃分人際邊界的特殊方式,是競爭的產(chǎn)物,其鏈條是動態(tài)的,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斷修改更新。錢鍾書在《圍城》里陳述民國時的大學,理科生鄙視文科生,外語系學生鄙視中文系學生,中文系學生鄙視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鄙視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鄙視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無人可鄙視,只能鄙視本系的先生。而現(xiàn)在,教育卻成了很吃香的行業(yè)。
樂器鄙視鏈也不是新鮮東西。早在唐代,李隆基就鄙視管弦樂器,推崇打擊樂器。他有一次聽教坊樂工彈琴,曲未終了,就再也坐不住,起身把樂工趕了出去,又立即派人把侄兒李琎召進宮來,為他演奏羯鼓,消解胸中的憋悶。
武俠小說里也有樂器鄙視鏈。金庸的《笑傲江湖》里,彈七弦琴的曲洋和吹洞簫的劉正風在臨死前,得拉胡琴的莫大先生出手搭救,曲洋非但不感激,還對他評頭論足:“所奏胡琴一味凄苦,引人下淚,未免也太俗氣,脫不了市井的味兒。”其實在心理學家眼里,不論是演奏爵士樂還是拉二胡,與選擇開什么車一樣,都是人類進化競爭的策略,本質(zhì)上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并無不同。也就是說,沒必要把自己的認知太當回事,因為個人認定的只是自己的心意,并非通行的標準。
我讀小學的時候,很多同學競爭學校儀仗隊的小號手,買了小號在家練習,到處都能聽到吹號聲。而鼓手因位于隊列后面,既辛苦又缺乏關注度,就少有人問津。因為很多人已經(jīng)習慣了從他人的羨慕嫉妒中獲取滿足,通過鄙視鏈而不是從自我實現(xiàn)中體驗快樂。叔本華說,人性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那就是人類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凡是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喜歡參照他人的人,都容易為他人的眼光所奴役。王爾德嘲笑這一類人說:“他們的生活不過是相互模仿,連欲望也是抄襲來的?!?/p>
(光年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6期,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