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仲傳
廣西法順律師事務所,廣西 南寧 530021
有限責任制度被喻為公司法的傳統(tǒng)基石。有限責任制度對投資者鼓勵投資、減少無限責任對企業(yè)發(fā)展的束縛、減少管理成本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1]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但是事物具有兩面性,有限責任制度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為投資者提供保護,控制風險邊界的同時也給了濫用權利、鉆權利的漏洞者機會。
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了股東濫用權利而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旨在保護公司貿易活動的秩序和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huán)與健康發(fā)展?!睹穹倓t》第83條則規(guī)定:“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法人的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法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兩條規(guī)定構建起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但是上述兩條規(guī)定的內容過于籠統(tǒng)以及原則化,給法官在實踐中過多的自由裁量權,最終導致出現(xiàn)兩種審判極端。一種結果是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標準把握不嚴導致濫用了例外制度;另一種結果是不善適用、不敢適用面對該類訴求一否了之的態(tài)度。
從《九民紀要》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規(guī)定的篇幅及行文方式上已經能明顯看出重視程度。在正式進入條文前的大篇幅導語部分不僅僅是引言或者背景介紹的作用,而是直接理順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構成要件。該部分內容明確,主體是實施濫用行為人,其他未實施的股東不涉及;行為要件是構成濫用人格獨立和有限責任的行為,結果要件是導致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權人的債權。除構成要件外還進一步明確了幾點審判原則:第一公司人格否認是一案一否,不是全面地、持續(xù)地、普遍地否定公司人格;二是強調一定要“精準”理解《公司法》第20條的規(guī)定。[2]紀要內容表述中既強調要慎重適用,又強調“當用則用”;既批評了實踐中存在對人格否認的標準把握不嚴而濫用的現(xiàn)象,又批評了“不善于適用、不敢于適用”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在審判實踐中對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既需要利益平衡的考量,更需要對案件事實與證據(jù)進行全面、充分、審慎的審查。
人格混同即公司獨立的法人人格制度淪為股東進行逃避債務的手段?!毒琶窦o要》第10條列舉了人格混同的主要情形。
1.判斷核心因素。根據(jù)《九民紀要》內容,判斷公司與股東之間是否人格混同的關鍵在于公司是否具備獨立意思和獨立財產。具體而言,財產混同是最核心因素,業(yè)務混同、員工混同、住所混同等只是加強人格混同認定的補強要素,并不要求多種條件同時具備。
2.案例引申:2014年9月1日,A銀行與B公司簽訂《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約定B公司向A銀行借款金額人民幣3350萬元,貸款到期后B公司無法足額償還,A銀行將B公司訴至法院。訴訟過程中,A銀行發(fā)現(xiàn)B公司的自然人股東C實際控制的D公司與B公司多處信息重合,故向法院提出由于C作為實際控制人將B公司與D公司人格混同,要求D公司為B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A銀行為證實該項訴請,提供了如下證據(jù):B、D公司在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中顯示的辦公電話、企業(yè)郵箱一致;兩家公司辦理企業(yè)年檢的經辦人系同一人;當?shù)囟惥执鏅n材料中兩家企業(yè)的財務總監(jiān)也是同一人;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兩家公司名下銀行賬號進行網銀交易時使用的電腦IP地址均一致。最終經法院審理認定:根據(jù)A銀行提交的證據(jù),B、D兩家公司雖然委托相同的人員到工商部門辦理年檢和辦理變更登記手續(xù),在工商部門所留的聯(lián)系電話和電子郵箱也相同,部分時期的部分財務人員也有過重合,但兩家公司的股東、法定代表人并不相同,歷史上這些人員也未有過重合或交叉任職的情況,而且兩公司登記的住所地和使用的銀行賬號也不相同,現(xiàn)有證據(jù)尚不足以證實兩家存在財產混同、人格混同。最終駁回A銀行要求D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訴請。
上述案件是2019年12月作出的審判結果,即《九民紀要》已經發(fā)布之后。從法院審查認定的結果來看,充分體現(xiàn)了《九民紀要》指引精神。企業(yè)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出現(xiàn)的人員混同、公示信息混同并不當然被認定為人格混同。但在本案中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jié),A銀行憑借自身能力無法收集到B、D公司財務混同證據(jù)。庭前,A銀行向法院申請調查,但最終也未獲批準。因此,在實踐中,一般債權人收集公司人格混同的證據(jù)往往比較難,所以最終能否通過該制度保護自身權益的效果還是有待觀察。
與《九民紀要》第10條內容對比,第10條側重公司財務的獨立性的事實判斷,本條款更注重著眼判斷控制股東的主觀意圖存在“支配”、“控制”,以及公司的工具性特征。第11條中特別明確“子公司之間進行利益輸送”、“子公司之間進行交易,收益歸一方,損失卻由另一方承擔的”的情形。作出這樣規(guī)定是符合實際的,如上述案例中的情況,我們可以假設實際控制人C控制多個公司(B、D公司),C通過實際控制,將多個關聯(lián)公司、子公司之間賬務混同,相互輸送利益。此時如果能夠收集足夠的證據(jù),通過本條指引也許也能打開維權的突破口。
《九民紀要》就資本顯著不足做出的界定,但司法實踐中就以此為由主張公司人格否定則案例稀少。究其原因,一是在公司注冊資本實行認繳制度的背景之下,資本是否存在顯著不足的情況,難以從股東實際繳納的數(shù)額以及公司的規(guī)模兩個層面進行有效的判決,進而相應的案例較少;二是在公司常見的經營模式中,以營利為導向,通過降低經營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常態(tài),進而難以從“資本顯著不足”判斷出“公司造成損害”的后果。由于司法實務中對于規(guī)范的操作性要求較高,因此模糊的、操作性較弱的規(guī)范會給司法實踐造成一定的困擾,進而有必要將上述問題進入區(qū)分,以便更好的引導司法實務工作。
筆者認為,本條款的表述較為模糊,可能在實踐中導致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設立有限責任制度的目的之一,即允許投資者在其出資范圍內,通過有限的資本撬動更多的資金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并繁榮市場經濟。從近年來《公司法》取消注冊資本實繳制也可看出,立法機關的本意亦在于鼓勵投資者通過設立公司的方式開展商業(yè)活動。有鑒于此,公司資本數(shù)額與其經營活動所隱含的風險是否相匹配,應當更多交由交易雙方根據(jù)其實際情況作出商業(yè)判斷。另一方面,本條條文中相關概念的表述仍然較為模糊,實踐中將賦予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例如:(1)“資本”具體指的是公司的注冊資本,還是包含公司其他貨幣資產在內(例如稅后提取的資本公積金等)的所有資金;(2)怎樣的標準和比例才能夠被認定為“顯著不足”,從而引發(fā)公司人格被否認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九民紀要》第12條中亦明確到:“由于資本顯著不足的判斷標準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別是要與公司采取“以小博大”的正常經營方式相區(qū)分,因此在適用時要十分謹慎,應當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綜合判斷”。
最高人民法院在《九民紀要》的出臺,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新情況、新樣態(tài),為解決新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細化,不僅體現(xiàn)了公司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的主體地位,而且也說明了市場經濟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的重要性。通過對股東權利的有益限制,減少股東對公司獨立性的濫用概率,將能夠為維護市場的穩(wěn)定和交易的安全奠定基礎。通過對《九民紀要》的解讀的分析,為司法實務中正確領會紀要精神和紀要內容提供了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