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炯 鄒天杰
在無錫東南20多公里處,有一個湖泊,方圓8000多畝。湖面碧波蕩漾,湖區(qū)風光綺麗,讓人流連往返,她象上天掉落于此的一顆珍珠,變身為一汪水域,惠澤四方,澆灌著這里的萬頃良田,使這塊土地豐衣足食,富甲一方,也孕育了這方土地的千年文明,這方土地文脈流傳,綿延不絕,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這方湖泊便是鵝湖。
鵝湖原名鵝真蕩,這方土地處于鵝真蕩的入口,所以這方豐饒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大名:蕩口!有了鵝湖的饋贈,千百年來蕩口古鎮(zhèn)世代繁榮,豐衣足食,富甲江南。
如今,蕩口古鎮(zhèn)已名聞遐耳,她已是國家4A級旅游景點,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她以靚麗的風姿迎接著四面八方的游客。蕩口古鎮(zhèn)除了她的明清古建筑群、小橋流水人家的保護和修復堪稱經(jīng)典之外,更令人驚嘆的是古鎮(zhèn)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底蘊。
來到蕩口古鎮(zhèn)景區(qū),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古牌樓,上面“蕩口”二字,是明代吳郡才子唐伯虎的手跡。牌樓另一面的“仁里義坊”四字,則是另一位才子文征明所書。唐伯虎、文征明他們和蕩口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呢?蕩口以華姓居多,千百年繁衍下來,華氏家族名人輩出,當時唐伯虎、文征明這些吳門才子與蕩口的文化人華世楨、華夏私交甚密,常到蕩口觀景飲酒、吟詩酬唱,留下了很多的詩篇和墨寶。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被華氏子孫鐫刻在石碑上,至今仍保存在華氏義莊內(nèi)。
接下來,游客隨著導游來到仁里義坊,仁里義坊兩邊有一幅對聯(lián)是:蕩口繁華,名鄉(xiāng)長卷任風卷;鵝湖靈秀,古鎮(zhèn)清流帶韻流。“蕩口繁華”中的“繁華”其實是個雙關語,既是普通意義上的“繁華”,也暗指蕩口華氏的繁榮。蕩口的歷史,幾乎就是華氏家族的歷史。
接著人們走上了一座精致玲瓏的古橋。這座橋叫“千慮橋”,而前面花笑池邊還有一座“一得榭”。這“千慮”“一得”,取自蕩口華氏始遷祖華貞固的《慮得集》。貞固自幼好學,熟讀諸子百家,曾被朝廷征為孝廉通經(jīng)儒士。明代高攀龍為他的《慮得集》作序:“一舉口而慮無與興戎矣,一舉足而慮無冥行矣,一舉念而慮無非機矣,人之率然而動皆欲也,惕然而慮皆理也。欲動而慮止,則得失之分,而安危存亡治亂之機也?!笨梢姽湃俗鋈朔浅Vv究,時時刻刻想到自己做事是不是符合天理。
一得榭實際上是一座磚雕,這座歷經(jīng)六百多年的明代磚雕,歷經(jīng)風雨洗刷仍巍然屹立。磚雕上“源遠流長”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見,向人們訴說著蕩口的歲月滄桑。
磚雕上“源遠流長”四個字,是蕩口華氏始遷祖貞固手跡。兩側楹聯(lián):“遜其智 居其愚 惟慮其遠 明諸心 守諸躬 故流諸長”,同樣取自華貞固所著《慮得集》。
磚雕上有朱元璋的年號“洪武”字樣,元末明初,朱元璋剛剛平定江山,百廢待興。華氏始遷祖華貞固一家結束了在船上躲避戰(zhàn)亂的日子,從二十里之外的鄰鎮(zhèn)東亭遷居蕩口。他為什么會選擇蕩口呢?因蕩口是華貞固父親華幼武的外婆家,華幼武眼光卓著,選擇了這個地方。華家本來有良田萬畝,但因為戰(zhàn)亂都荒廢了。華貞固帶領族人在這里開墾荒地立足下來,華氏家族由此扎根壯大。所以說蕩口的發(fā)展史也就是蕩口華氏家族的發(fā)展史。
接著人們看到了一片開闊的水域,名叫花笑池?!盎ā笔峭ㄈA氏的“華”;“笑”,說的就是唐伯虎與秋香的“三笑姻緣”了。傳統(tǒng)戲里唐伯虎點秋香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池水引自前面那條北倉河,北倉河是蕩口的母親河,全長1.2公里,它就像一條長長的項鏈,而花笑池就是這項鏈上一顆漂亮的墜子。
人們看到對面停靠的游船,那里是一個游船碼頭。所以游覽蕩口古鎮(zhèn)不僅可以選擇陸路,還可以選擇水路,在船上感受一下蕩口古鎮(zhèn)的水文化。
游客們隨著導游繼續(xù)往前。除了水文化,蕩口古鎮(zhèn)還有“孝義”文化。在人們面前的這座春暉橋,因“春暉堂”而命名?!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耳熟能詳?shù)脑娋?,充滿了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當年華幼武、華貞固父子在堠陽及蕩口分別建造“春草軒”侍母,存續(xù)600多年的“春草軒”,堪稱我國農(nóng)村第一所家庭養(yǎng)老院,春暉堂則是其中的重要建筑。
接著人們來到了古鎮(zhèn)非常熱鬧的一條小街——文昌路。這里匯集了蕩口乃至江南地區(qū)的一些特產(chǎn)和小吃,像桂花糕、爆魚、走油肉等等,人們饒有興味地邊走邊看。
青白團子是蕩口這里的人們清明前后必吃的一種糯米點心,有肉餡、芝麻餡、豆沙餡等多種餡料,青白兩色,寓意清清白白做人。其中青團子是由手工打制的純天然無污染的麥汁揉進糯米粉制成,散發(fā)著麥汁的陣陣清香。走油肉是挑選肥瘦相間的帶皮方子肉在油鍋內(nèi)炸至金黃色,將肥肉中的油“走”掉,再用這邊特有的烹制方式蒸制,走油肉入口軟硬適中,口感肥而不膩。這道走油肉,是蕩口百姓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必備的一道美味佳肴,也經(jīng)常是作為壓軸大菜登場的。
接著人們看到了蕩口古鎮(zhèn)景區(qū)的全景圖。蕩口古鎮(zhèn)是呈東西走向的窄長型景區(qū),總面積超過300畝。剛才人們看到的古牌坊是蕩口景區(qū)的北大門,而現(xiàn)在游客們是位于古鎮(zhèn)最西面的文昌路,地圖往下,就是蕩口古鎮(zhèn)核心的“一河兩街”,“一河”即蕩口的母親河——北倉河,東西走向,上為倉河北街,古鎮(zhèn)大部分文化景點都分布在北街上,所以文化氣息比較濃重,下為倉河南街,南街是特色小吃街, 古鎮(zhèn)東面則相對集中了住宿業(yè)態(tài),很多精品客棧和民宿都在這邊。
細數(shù)明清兩朝,蕩口一共出了25位進士,其中華氏22人,舉人50多人,五品以上官員130多人,五品以下數(shù)百人。但是在明朝前期近100年間,蕩口華氏在科舉上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獲,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呢?話說當年朱元璋的開國大將常遇春與張士誠的悍將莫天佑在蕩口鄰鎮(zhèn)甘露鎮(zhèn)酣戰(zhàn),蕩口華氏積極為莫天佑提供糧草支援。朱元璋打了勝仗做了皇帝后,對華氏當年幫助張士誠耿耿于懷,斷了華氏的科舉之路。而華氏先祖為了平息此事,不受牽連,也立下家訓不準子孫進京趕考。直到明朝中期才慢慢開禁,華氏子孫又開始嶄露頭角。
文昌路上的文昌橋是北倉河上唯一一座廊橋。江南地區(qū)多雨,人們可在此躲雨休息。登上文昌橋,西側是一副繪有古鎮(zhèn)美景的幕墻,惟妙惟肖的北倉河風光,既擋住了幕墻之外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新光橋、老舊的管線、來往的車輛,也得到了視覺上的延伸。沒想到這個無心之作,受到了媒體和游客的熱議,吸引了很多游客來到文昌橋上走一走。轉過身,這便是蕩口的母親河——北倉河。放眼望去,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一派江南景色。古鎮(zhèn)景區(qū)主要就是圍繞這一河兩街打造,景點和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倉河北街。人們逛完北街的景點后,可以去南街品嘗風味小吃。
蕩口古鎮(zhèn)的核心區(qū)面積為8.56公頃,而這條倉河北街全長大概1公里?,F(xiàn)在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一座古樸、典雅的石拱橋叫耕讀橋。華氏始遷祖華貞固來到蕩口以后,天晴的時候帶領族人一起開墾荒地,雨天的時候就在家里讀書修身養(yǎng)性,所謂晴耕雨讀,耕讀橋由此得名。耕讀精神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精神,在商業(yè)文明還不發(fā)達的時候,中國人相信“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相信“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可見古人對于耕讀的重視?,F(xiàn)代社會,則把“耕”理解為實踐,理解為“行”,這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人相信“知行合一”,相信“實踐出真知”,文化知識總要通過實踐,學以致用,才能變成自己的能力與品格。
力學之父錢偉長
下面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一片民居是清代建筑。這組建筑原是華氏一分支的祠堂,民國時期,杰出科學家錢偉長曾租住在這里。錢偉長和錢學森、錢三強并稱為我國“三錢”。錢偉長是鄰鎮(zhèn)鴻聲七房橋人,離蕩口不過五公里。因祖宅兩次遭遇火災,四歲就跟隨叔叔錢穆及家人一起搬到了蕩口。他的童年、少年時期都是在蕩口度過,所以對蕩口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回無錫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回到他的母?!幙谥行男W去看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2007年,錢偉長一共回蕩口十四次。
七房橋錢家是后唐時期吳越國王錢镠的后代,一千多年以來,族內(nèi)精英不斷涌現(xiàn)。比如著名的“一門六院士”錢穆、錢偉長、錢易、錢俊瑞、錢臨照、錢令希。
接著人們來到了一座氣勢雄偉的廟宇關帝廟。關帝廟原名義盛庵,是由舉人華祖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門前有座義盛橋,是北倉河上五座老橋之一,和義盛庵相呼應。上世紀關帝廟毀于火災,在原址重建的關帝廟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900平方米。門口有關羽的青石雕像,連同基座高約5.5米。為什么這里會有關帝廟呢?“仁義禮智信”是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孟子尚義,在義利之辨中,孟子看到了“義”才是最大的利。蕩口的孝義文化崇尚關羽的忠義。所以蕩口人一向尊崇關羽。另外蕩口歷來水運發(fā)達,與外埠的商業(yè)往來密切,關帝是“武財神”,這關帝廟的香火自然就一直很旺盛。廟內(nèi)設有伽藍殿和三圣殿。
現(xiàn)在游客們所走的這座橋叫忠佑橋。蕩口古鎮(zhèn)現(xiàn)在共有橋梁28座,恢復了當時小橋流水的景象。橋下一條河當時叫做燒香浜(現(xiàn)名廟浜),那個時候,香客都是坐船來廟里燒香的,船就在這里靠岸。過了這座橋,有條栽滿花樹的紫屏路,向東連著近代科學的先行者、數(shù)學家華蘅芳的故居。這是一片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群,是華氏家族曾經(jīng)的主要聚居地,這片建筑現(xiàn)在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們來到了華蘅芳故居。故居上方這塊匾額,是由錢偉長于1998年題寫的。華蘅芳是晚清著名的數(shù)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他曾作為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幕僚,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他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和傳播者。故居一共有五進,分別為前廳、小廳、惇惠堂、荔雨軒以及行素軒。
近代科學家先行者華衡芳
西側房間展示的是明代至近代蕩口華氏名人的主要脈絡。人們可以看到,老祖宗華幼武,他的兩個兒子各為一個分支,華貞固這一支到了蕩口,另外一支晴云支則主要居住在現(xiàn)在的無錫坊前鎮(zhèn),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就是晴云支的第二十八世孫。人們可以看到華貞固這一支:華貞固是蕩口華氏始遷祖,正是他開創(chuàng)了蕩口華氏一代基業(yè)。明代中葉華察,就是人們熟知的唐伯虎點秋香故事里的華太師(字鴻山),官居三品,曾被皇帝賜一品服出使過朝鮮。行文至此,筆者要更正一個謬誤,華察曾經(jīng)擔任翰林院的史官,華太師實為華太史。文藝作品中唐伯虎所伴讀的兩個公子呆呆傻傻,事實根本不是這樣的,華太師的三個兒子都非常聰明,尤其是小兒子叔陽,二十多歲就中舉做官了。華叔陽還是華氏家族中有名的大孝子,“割骨療親”的典故,說的就是叔陽割肉救父的故事。當然,人肉藥引并沒有救活華察,而華叔陽也英年早逝。另一支是山桂支。這一支的華燧,繼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之后發(fā)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改進了印刷質量,他的印本,成了當時的印刷精品?,F(xiàn)今蕩口是全國彩印之鄉(xiāng),是有一定的歷史傳承的。明代中期的華世楨,和吳門四才子私交甚密,留下不少酬唱之作,被華氏后人匯集成冊,刻成了《澄觀樓法帖》,部分被保存在了華氏義莊的碑廊內(nèi)。同一時期華察的侄子華夏是一個大收藏家,人稱“江東巨眼”。他的書房“真賞齋”內(nèi)收藏了大量珍貴的金石書畫,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華祖勤,就是明萬歷年間修建義盛庵的舉人,義盛庵就是那座關帝廟。乾隆年間,華進思、華公弼父子創(chuàng)建華氏義莊,贍養(yǎng)族內(nèi)窮鄉(xiāng)親,是現(xiàn)在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義莊。到了晚清,被譽為“數(shù)學雙星”的華蘅芳、華世芳兄弟聲名顯赫起來。華蘅芳的嗣子華子唯,是非常有名的書畫家,女兒華璂是錫繡的創(chuàng)始人,她的繡作《臥在稻草上的雄雞》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了金獎。晚清時期還有著名的琵琶藝術家華秋萍(字文彬),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的琵琶曲譜就出自他之手,電影《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那段長袖獨舞,用的就是這個背景音樂。著名漫畫家華君武也是這一族的佼佼者。華君武的父親華裳吉、大伯華倩朔都是日本留學生,父親留學回來后在杭州任藥學教授,所以華君武出生在杭州,但是祖籍是蕩口。華君武的大伯華倩朔,精通日語,歸國后擔任蕩口果育學堂國文和音樂老師,是國學大師錢穆的老師。在日軍占領蕩口期間,日本軍官向他請教中國的詩詞繪畫音樂藝術,華倩朔就警告日本學生不得破壞蕩口的歷史建筑,不得擾民。在錢穆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這本書中也提到,倩朔從蘇州教學回來,一路船行穿鎮(zhèn)而過,岸邊站滿了鄉(xiāng)親,矚目凝視,鞠躬行禮。當時蕩口尊師崇教之風盛行。華氏“三省”支的“忠烈公”華允誠忠貞不屈成為一代楷模。明清交替時,清軍入關,滿人做了皇帝,對漢人實行“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的暴政,而華允誠抵死不從。諷刺的是,到了清朝中期政局穩(wěn)定以后,清皇帝還反過來追記他為“忠烈公”,希望清人學習華允誠的忠貞不二。這一支還有華鴻模和華繹之。民國時期,華鴻模是蕩口首富,財力可以和榮氏家族相敵。但是他又是位隱富,他把一生的積蓄都投在教育上,創(chuàng)辦了果育學堂,也就是現(xiàn)在的蕩口中心小學。他的孫子華繹之追隨祖父的腳步,捐出自己的花園洋房創(chuàng)辦學海中學,也就是現(xiàn)在的蕩口中學。華繹之還是一位養(yǎng)蜂大王,他從西方引進了箱式養(yǎng)蜂法,大大提高了蜂蜜的產(chǎn)量。這兩所學校澤被后世,成為百年名校。從這里走出了很多名人,有國學大師錢穆、力學之父錢偉長、人民音樂家王莘等?!柏敻徊蛔銥楹笫烙?,唯德可致綿遠也”,本著這樣的理念,華氏先人自明代以來修橋鋪路,創(chuàng)辦義莊,開辦義學,造福一方百姓,為后人樹立了楷模。
華蘅芳是少有的數(shù)學天才,自幼遍覽中國數(shù)學經(jīng)典。他很小就讀《大學》,是典型的傳統(tǒng)文化熏染出來的科學家。1862年初,華蘅芳和他的忘年交好友徐壽應曾國藩之邀,進入安慶內(nèi)軍械所,從事機械制作的研究,合作制成蒸汽機。1865年,曾國藩會同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并調(diào)華蘅芳、徐壽前往“建筑工廠安置機器”,次年制成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1867年,華蘅芳、徐壽開始與外國人合譯西方近代科技書籍。翌年制造局內(nèi)設翻譯館,主要用于譯書,同時進行數(shù)學研究。并在格致書院執(zhí)教十余年,參加院務管理工作;后來華蘅芳又到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天津武備學堂擔任教習;到張之洞在武昌舉辦的兩湖書院、自強學堂講授數(shù)學;晚年又回江南制造局的工藝學堂任數(shù)學教習。1898年回到家鄉(xiāng),在無錫竢實學堂任教。華蘅芳畢生致力于研究、著述、譯書、授徒,敝衣粗食,不改其樂,官至四品,但非從政。他不慕榮利,窮約終身,在科技貧瘠的時代,為我國的科技建設與科學教育開拓了一條新路。
華衡芳故居前廳有兩塊匾額,一塊是我國數(shù)學界泰斗吳文俊對華蘅芳一生的評價——“中國近代科學先行者”。下面一塊是華蘅芳先生的親孫女華嘏在爺爺?shù)墓示蛹o念館落成開放時的親筆題詞,當時老太101歲。
華蘅芳的成功,離不開身邊的良師益友,在華蘅芳的這些師友里,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無錫人徐壽。徐壽,我國近代科學先驅、化學家、兵工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從無錫到安慶,再到上海江南制造局、格致書院,兩人默契合作,可謂一生摯友??梢赃@么說,華蘅芳和徐壽的相處時間,比和他的夫人多得多。華蘅芳的夫人鄒佩蘭是一代才女。鄒佩蘭的父親鄒鳴鶴曾任廣西巡撫,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能詩善文,父親早逝、夫妻聚少離多,使她的詩文充滿了離愁別緒?!霸妇鹣迺垼瑑勺制桨仓等f錢”,江南小鎮(zhèn),深宅大院,簾卷西風,寂寞花痩。華蘅芳事業(yè)上的得意,與之相對的,就是對家庭對妻子的忽視。加上五歲兒子的夭亡,給了鄒佩蘭極大的打擊,雖然后來育有一女華璂,但終究撫慰不了她受傷的心靈。1873年她因病去世,年僅39歲。一段令人唏噓的愛情,就此終結。
華衡芳故居主廳惇惠堂,主要布展了兩塊內(nèi)容,左邊是華蘅芳數(shù)學及科技翻譯著作,其中的《地學淺釋》和《金石識別》影響深遠。魯迅先生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在南京礦物鐵路學堂讀書時曾將《地學淺釋》這本書從頭到尾抄了一遍,連同書上的100多幅插畫也描摹了下來。這部書也啟迪影響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代人。華蘅芳還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大力培養(yǎng)科技人才。他曾擔任上海格致書院的第一任院長,此后歷任天津、兩湖、龍城、南菁等書院教席、院長,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后曾任無錫竢實學堂(當今無錫名校連元街小學)的數(shù)學總教習。
另一側展示的是我國第一艘機動輪船“黃鵠號”的模型,與實物比為1:13。“黃鵠號”由華蘅芳和徐壽共同設計制造。時值晚清政府腐朽沒落,國力凋敝、列強入侵,在這內(nèi)憂外患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洋務運動派,建立了安慶內(nèi)軍械所,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曾國藩的直接指揮下,華蘅芳與徐壽、徐建寅父子等人研制出了第一臺蒸汽機模型,并成功制造了第一艘具有實用價值的機動輪船“黃鵠號”?!包S鵠號”首航成功,未能親臨現(xiàn)場的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原原本本將這件事記錄了下來。此后,華蘅芳他們又被派到上海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局,從而造出了一系列的兵船。其中一艘海安號兵船,馬力與載重都有了一個大突破,可以載重500個士兵,20門大炮,是有一定作戰(zhàn)能力的兵艦了。應該說,華蘅芳在我國海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不可磨滅的一筆。
左廂房是華蘅芳弟弟華世芳的一些作品展示。華世芳自小深受哥哥影響,也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教育家。
右?guī)渴侨A蘅芳的女兒華璂的作品展示。華璂是我國著名的刺繡家,也是錫繡的代表、亂針繡的創(chuàng)始人。她的作品《臥在稻草上的雄雞》曾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她與人合著的《刺繡術》一書,10年內(nèi)再版3次。她的作品,以山水風景和飛鳥走獸見長,人們可以看到,這些繡件既有中國傳統(tǒng)美,又具有西方藝術美。
接著游客們來到了荔雨軒,這里是華蘅芳的父親華翼輪讀書會客的地方。當時院中栽有兩棵薜荔樹,夏天薜荔樹結果落子,華翼輪在書房中聽到淅淅瀝瀝的聲音,以為外面下雨了,知道真相后遂將書房命名為“荔雨軒”。這屋子四周全是玻璃,整個書房通透敞亮。在當時,玻璃是稀罕物,是舶來品。蕩口的百姓把這間屋子稱作玻璃房。
再來到華蘅芳的書房“行素軒”。首先人們看到的是華蘅芳的漢白玉半身雕塑,這是中宣部批準的全國第一批138位紀念性塑像之一,旁邊就是完整的138位名人的名單,這些名人貫穿古今中外,可見華蘅芳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華蘅芳從小癡迷于算學,而不長于四書五經(jīng)等文章,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有寫到“余七歲讀大學章句,日不過四行,非百遍不能背誦”,想必在當時老師眼里是個頑劣之徒。華蘅芳的父親一開始也反對他,認為這是離經(jīng)叛道的,后來漸漸也發(fā)現(xiàn)了兒子在數(shù)學方面的天賦,便開始有意栽培。從此華蘅芳訪名師尋典籍,一心鉆研數(shù)學之道,二十多歲便成為遠近聞名的數(shù)學家。
通過行素軒,人們走進江南大戶人家所特有的“備弄”。在備弄中我們可以看到華蘅芳一生的學術圈和朋友圈,這些人都是當時的中興名臣或名人。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還特地寫了兩本書《華蘅芳傳》、《徐壽傳》。在備弄一側的小廳,專設了數(shù)理長廊,展示了古代的運算工具算盤,古代的益智游戲華容道等。
備弄盡頭便是華蘅芳故居的出口,出口是一個刺繡館。現(xiàn)在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學習女紅了,而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購買刺繡作品,還可以觀摩現(xiàn)場刺繡。
來到孝義橋。站在橋上,游客們可以看到南街外面的樓房,這就是蕩口中學,而旁邊三角頂樓的建筑是原來的蕩口中心小學。蕩口中學門口現(xiàn)在還留有三根石柱,是華察的私家花園“嘉遁園”遺址的象征。校園里還有個繹之亭,是為了紀念華繹之舍宅辦學而修建。
從花廳進去,便來到了華君武祖居,現(xiàn)為華君武漫畫館。華君武是我國著名的美術活動家、漫畫家。大伯華倩朔、二伯華紫翔精通文史,都是國學大師錢穆的老師,華君武父親華吉裳學醫(yī),去日本留學歸國后在杭州醫(yī)專任教。因此華君武出生在杭州,但與蕩口血脈不斷。蕩口小學百年校慶之際,他專門致信當時的校長鄒雪亮以示祝賀。此信留在蕩口小學校史館。
漫畫大師華君武
華君武在他的自傳《漫畫一生》中這樣敘述:“我自幼喜歡繪畫,但一畫靜物,就很狼狽,總也畫不像,我喜歡用比較隨意的、寫意的手法畫畫。這符合我的性格,最終我選擇了漫畫?!比A君武開始學漫畫是在初一,他看到一群打預防針的學生很調(diào)皮,故意裝出很疼的樣子來,于是他就畫了學生打針時裝出的鬼臉,沒想到這幅畫居然在浙江省立一中的??习l(fā)表。后來,他又用漫畫表現(xiàn)“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句詩,被當時的《浙江日報》刊登出來。從此,華君武開始了他的漫畫一生。在眾多作品中,他最喜歡的就是《磨好刀再殺》中的蔣介石形象。也許是這一形象太有感染力了,哈爾濱的國民黨特務組織以“誣蔑領袖”的罪名將華君武列入暗殺名單。這個漫畫上的蔣介石,光頭、高顴骨、小胡子,穿著一身美國大兵服,最有意思的是太陽穴上還貼著一塊四方形的黑膏藥,暗示天天打敗仗的蔣介石無時無刻不在頭痛,惟妙惟肖,讓人忍俊不禁。
對于讀圖時代的人們來說,漫畫這種形式特別親切。人們看著一幅幅華君武的漫畫作品感觸良深。其中一幅把自己放到天平上的人,絲毫沒有感到自己已經(jīng)把自己賣掉了,物化得這么嚴重,人已經(jīng)失去了基本的職業(yè)道德與操守,還沒有意識到。這個的題材今天還是很有說服力。還有三個諸葛亮抵不上一個臭皮匠,說明實干興邦。還有一幅蝸牛房奴的漫畫,華君武似乎早就預見到了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的一些人的尷尬。還有一幅漫畫的籠子里被遛的鳥,早就習慣了在籠子里,根本也不在乎自己已經(jīng)喪失了飛翔的能力,還在那兒鳴叫得十分歡暢……
欣賞完華君武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可概括其漫畫特點:大俗大雅。無論是反映社會矛盾,還是諷刺權貴,華君武總是用最為簡潔的筆觸來描繪,普通老百姓一看就懂,一看就笑,不光能看懂這幽默,還能意會這背后的深意,這實屬不易,非“大俗”不能做到。華君武祖居二樓是中國漫畫史館,游客們可上樓了解中國的漫畫史。
接下來游客們馬上就要到蕩口古鎮(zhèn)的核心景區(qū)、有著“江南第一義莊”美譽的華氏義莊了。義莊就是以宗族為單位,對族內(nèi)窮鄉(xiāng)親進行救助的慈善機構。華氏義莊保存完好,現(xiàn)存房屋四進,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
門楣上“華氏義莊”四個字,是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華氏通四支二十八世孫華建敏所寫。兩個門神是秦王李世民的愛將秦瓊和尉遲恭。當時秦王李世民可能因為常年打仗晚上經(jīng)常睡不著覺,這兩人就鎮(zhèn)守在他的寢室外面給他護駕。后來老百姓就將這兩員大將當作鎮(zhèn)宅門神,并且成為民間習俗流傳了下來。老義莊的建造是很講究的,人們可以看到這邊有兩個石鼓,叫做“門當”,還有的建筑上面還有兩個木杠被稱為“戶對”,就是婚嫁所謂的門當戶對,門廳兩側是八字照壁,河對面還有對應的照壁,這些都是傳統(tǒng)建筑上講究的對稱美,而隔河照壁,在當時,只有縣衙以上級別的建筑才可以有,這也說明了華氏義莊的地位之高。
轎廳內(nèi)懸掛的“尚德樂善”牌匾,也是由華建敏題寫。匾額下展示的是木刻蕩口義莊分布圖,這是根據(jù)1934年的蕩口地圖復原的,重點標出了蕩口鎮(zhèn)在民國時期七所義莊的分布狀況。廳內(nèi)還展示了華氏永義莊、華氏襄義莊、華氏新義莊、徐義莊四個義莊的模型。蕩口是當時創(chuàng)建義莊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華氏自然就是創(chuàng)建義莊最多的望族了。兩側墻上是《無錫金匱縣志》中《善舉》篇對義莊的記載,開篇就詳細記錄了蕩口華氏義莊,可見其地位之高。
人們來到了義莊的碑廊。這些石碑是在2007年修復義莊時從墻角挖出來的,一共有八十多塊,比較完整的有六十多塊。華氏碑刻主要分為三大內(nèi)容:一是建莊時一些社會名流所寫的義莊記;二是蕩口文化人華世楨和當時的江南才子間的書信往來,也就是《澄觀樓法帖》;三是華孝子祠和春草軒的相關詩文。
人們來到詒谷堂,這里是義莊莊董議事的場所,同樣也是江南地區(qū)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個楠木廳。這個“詒”,是贈送、給予的意思,“谷”泛指一切谷物糧食,“詒谷”,便是把義莊的主要功能闡述了出來?!霸r谷堂”匾額由清代書法家梁同書所寫,梁同書是華氏義莊創(chuàng)建人華進思的大舅子。牌匾下面是當時的刑部尚書汪由敦寫的一封嘉獎信。蕩口興辦義莊的好事名聲在外,傳到了朝廷,皇帝聽了非常高興,“天子嘉獎之”,授意汪由敦寫了這封嘉獎信。旁邊這三塊匾額都是當時官府為表彰華氏義莊的善舉贈送的,所以這個“議事廳”又是一個榮譽廳。人們可以先看那一塊“式范宗朱”,“范”指的是北宋時期的范仲淹,他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所義莊,蕩口華氏是效仿范仲淹來創(chuàng)辦義莊的;“朱”即朱熹,創(chuàng)辦義莊就是要將自己的物質欲望降到最低,把蒼生利益放在首位?!岸乇颈硭住?,以農(nóng)為本,為世人作出表率。
墻上兩側是華氏老義莊創(chuàng)建人華進思的簡歷、新老義莊的各項規(guī)條。申領義米都是要按照規(guī)章制度來的,條條框框非常詳盡,這些管理制度極有智慧,怎樣選舉管理者,怎樣管理財務……人們可以看到這邊是一張各項支出比例,在年底開股東大會時人手一張。人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贍米所占比例最高,將近60%,何謂贍米?就是救助四方窮人所發(fā)的義米。除了這部分,還有公益事業(yè)、子孫教育,可以看出華氏先祖不光解決族人溫飽問題,還重視子孫的教育問題,理念比較超前。西墻那邊還有華氏義莊莊董的唯一一次合影,就在義莊門前拍攝的。最左邊坐著的是華蘅芳的嗣子華子唯。照片中人物有的穿長袍,有的穿西裝。為什么那個時候,這個偏遠小鎮(zhèn)已經(jīng)有人穿西裝了呢?這是因為在這晚清時期,蕩口華氏已經(jīng)開始將子孫送到海外留學,義莊還特別設立基金,以資助海外學子。
當時的各義莊劃有學田,專門資助族內(nèi)貧困子弟上學,又有專門基金負擔聘請老師的資費。匾額上的“懷芬書屋”四個字,是由蕩口果育學堂的創(chuàng)始人華鴻模所寫。華鴻模祖父華清蓮,字芬遠,“懷芬”自然就是紀念祖父之意。懷芬書屋是果育鴻模小學的前身,也就是蕩口中心小學的前身。這邊是果育鴻模小學的照片。不得不提的是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生源到現(xiàn)在來說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國學大師錢穆、音樂家劉天華等都曾當過該校的老師,錢穆、錢偉長、王莘等也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yè)的。百年名校,聲名赫赫、名不虛傳。
這里有華氏始遷祖華貞固寫的《訓蒙習書》:灑掃應對、安詳恭敬、言溫氣和、意誠心正、篤學修身、孝悌忠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仁熟義精、為賢希圣、書此訓辭、子孫是聽。這是教育子孫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不圖金錢與名利,華貞固把“為賢希圣”作為教育的目標。這里還有文征明的《紡織督課圖》和《真賞齋圖卷》。
經(jīng)過后院,人們來到了厫倉,義莊除了四進主房以外,其余房屋都用作儲放糧食的倉庫。這個厫間是每月發(fā)放義米的場所,現(xiàn)在里面布置著米斗、簽筒等工具,左邊墻上還有義莊發(fā)放糧食的票據(jù)。
游客來到西花園。這個花園以華氏義莊創(chuàng)建人華進思的號“葵圃”命名。花園里亭臺水榭,還有碑廊,幽靜美好。
花園內(nèi)有一片池塘,內(nèi)有六盆荷花。這可不是六株普通的荷花,這是中國科學院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專門為蕩口古鎮(zhèn)培育的荷花新品種。
2020年5月,中國科學院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和當?shù)卣炗啞稇?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以實現(xiàn)高新技術轉移轉化、產(chǎn)業(yè)融合模式推廣、實用技術人才培養(yǎng)等功能。蕩口華氏義莊作為廉政文化教育前沿陣地,有幸因其薪火相傳的崇德尚義、清正廉潔之氣,被植物研究所選定為荷花新品種的種植地。
蘊含著科研人員心血的新品種荷花,被命名為“蕩口瑞紅”。這六盆亭亭玉立的荷花,為蕩口的夏天增添了一抹意義深刻的“瑞紅”,蕩口古鎮(zhèn)世代傳承的文化也將因此更加耀眼。
除此之外,在這一園的花草之中,有一株植物,莖像鐵絲花象蓮,所以它的名字叫鐵線蓮。一般的鐵線蓮只開紅色或紫色的花,而這株綠玉,在當時是很稀有的。這株鐵線蓮是華氏和榮氏聯(lián)姻時華府小姐的嫁妝。當時父親問女兒要什么作嫁妝,女兒說,金山銀山都不要,只要后院的鐵線蓮。其實小姐和榮家公子在華府的后花園有過一面之緣,他們在這株鐵線蓮跟前一見傾心,由此這株珍貴的鐵線蓮便成了他們的定情信物,成就了一段良緣佳話。
永裕典當,也是華鴻模創(chuàng)建,規(guī)模在無錫數(shù)一數(shù)二,貴重到珠寶首飾、字畫對條,普通到衣被雜物,都可以典當。當鋪和義莊的性質有明顯不同,義莊濟窮、當鋪救急。而創(chuàng)辦當鋪的原意是以其收入貼補義莊費用之不足。
國學大師錢穆
接著人們來到了蕩口歷史上最為繁華的地段楊樹洚。這里有四橋——永安橋、迎福橋、賣魚橋、賣雞橋。蕩口水運發(fā)達,這個地方以前是個碼頭,去蘇州、上海都要從這里坐船出發(fā),一天一班。而賣魚橋和賣雞橋上賣魚賣雞賣農(nóng)產(chǎn)品的熱鬧景象,在當時成為一道風景。
來到錢穆舊居。無錫有“二錢”名聲赫赫,一位是無錫市里七尺場的錢鐘書,一位就是鴻聲鎮(zhèn)七房橋的錢穆。錢穆與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交好,曾作為錢鐘書的證婚人,參加了錢鐘書與楊絳的訂婚儀式,楊絳的《雜憶與雜寫》里就有提到。錢穆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國學家,被中國學術界尊稱為“一代宗師”。
錢穆和蕩口有著非常深的淵源,他的童年、少年以及踏上社會的早期,都是在蕩口度過,他的人生觀、學術觀,是在蕩口形成。在他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有很多篇幅提到蕩口的師友,情深意篤。
錢穆舊居的小廳就展現(xiàn)了錢穆的一生。錢穆出生在鄰鎮(zhèn)鴻聲七房橋,7歲全家搬遷到蕩口,10歲就讀鎮(zhèn)上的果育學堂,這在當時算一所新式小學,不光學諸子百家等經(jīng)典之作,還有自然科學、體操、音樂等,華君武的大伯華倩朔就是這所學校的國文和音樂老師,音樂大家劉天華也曾在這里任教。錢穆13歲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和瞿秋白、劉半農(nóng)都是同學。畢業(yè)后錢穆回到了他的母校果育學堂教書,自此開始了他的鄉(xiāng)村執(zhí)教經(jīng)歷。錢穆后來曾任教北大、廈門集美等名校,錢穆的伯樂是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他當時向北大極力推薦錢穆,他說:我有的錢穆都有,我沒有的,他也有。錢穆在北大任教,胡適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這兩人的課都是大課,是在階梯教室上的,總是座無虛席,被世人稱作南錢北胡。1949年,錢穆來到香港,并創(chuàng)辦了新亞書院,一開始還只是夜校,后來與另外兩所書院合并為香港中文大學。晚年的錢穆應蔣介石之邀定居臺灣,但是故鄉(xiāng)一直在他心里。錢穆去世后他的夫人胡美琦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骨灰?guī)Щ卮箨懓苍帷eX穆一生沒有留過洋、沒有上過大學,只是個中學學歷的小教員,他的成就,都是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而得來的。
錢穆舊居大廳中間是一副抱柱聯(lián):“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事業(yè)還是讀書?!贝髲d西墻,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展示了錢穆幼年時在蕩口的生活、學習情景。
二樓的東邊房間書架上陳列著錢穆的著作和家庭生活用品、老照片等。
人們來到了蕩口最具生活氣息的老街。這里與前面所述的華氏建筑群落相比,充滿了市井文化氣息。這條狹街獨具特色,街面僅有一塊石板寬,兩側屋檐伸出,江南雨季,一人打傘,同行者便不會被雨淋。狹街雖窄,但當年店鋪眾多,熱鬧興旺。銀蕩口,小蘇州,可不是徒有虛名。
接下來游客們馬上就要到王莘故居了。王莘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中國音協(xié)“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他所創(chuàng)作的《歌唱祖國》也被譽為“第二國歌”。
現(xiàn)在在人們面前的就是王莘故居廣場,廣場上矗立著王莘先生面對五星紅旗振臂指揮的銅像。
進到紀念館大廳,大廳內(nèi)的液晶幕墻播放的是王莘與《歌唱祖國》的相關視頻。兩邊是《歌唱祖國》運用在各個重要時期的場景。
繼續(xù)往里走,經(jīng)過序廳,人們來到了展廳的第一部分《歌起蕩口》。有2張人物照片,這是王莘在蕩口小學的音樂老師華倩朔和沈鳳梧。除了這兩位音樂上的啟蒙人,王莘家中還有一位老師,就是他的姐夫。王莘的姐夫是位賬房先生,能書會畫,精通二胡、笛子等絲竹樂器。王莘從小就纏著姐夫學二胡。王莘的父親認為拉二胡是不學無術,不許他練,王莘就在二胡外面包層棉布,晚上偷偷地躲在被窩里拉。由于他的堅持,父親也就放棄了干預。江南地區(qū)盛行絲竹音樂,一代琵琶大家華秋萍就搜集了大量的民間曲譜,編繪而成《南北琵琶總譜》,電影《十面埋伏》的背景音樂,出自華秋蘋之手。
游客們來到展廳第二部分《歌聲引路》,這里展示的是王莘從青年時期到參加革命工作后各個歷史時期的照片資料。王莘在上海結識了一批樂團進步人士,后輾轉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他結識了恩師冼星海。冼星海非常喜歡這位高足,畢業(yè)之際將他的一支進口自動鉛筆贈送給了王莘,鼓勵他寫出鼓舞人心的作品。也就是用這支筆,王莘不負師恩洗星海創(chuàng)作出了《歌唱祖國》。
人民音樂家王莘
第三部分《歌者不息》展廳,展示了王莘獲贈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用國旗的場景;王莘參加升國旗儀式;1989年《歌唱祖國》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金唱片”最高獎;這里還有1993年《歌唱祖國》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的圖片,同年9月參加重慶舉辦的音樂會現(xiàn)場圖片;金鐘獎頒獎儀式現(xiàn)場圖片;王莘創(chuàng)作《歌唱祖國》五十周年暨王莘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六十周年活動場景圖片;王莘參加救亡運動70周年紀念活動圖片;王莘去世時追悼會等資料圖片。
王莘紀念館還展示了王莘四回母校的場景。王莘畢業(yè)于果育鴻模小學,也就是現(xiàn)在的蕩口中心小學。蕩口小學校歌,由錢偉長作詞,王莘譜曲,歌詞包含歷史,意味雋遠,曲調(diào)朗朗上口?!傍櫳缴n蒼,鵝湖蕩蕩,江南水鄉(xiāng)人間天堂。果育鴻模懷芬蕩小,歌唱我校源遠流長……”每次回到母校,王莘都會指揮校樂隊演奏,與全校師生合唱這首歌,情動之處潸然淚下。
展廳最后,以王莘自己的一段話作為紀念館的結束語。王莘說:我一生雖然寫了很多作品,但我認為只寫了兩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譜寫的《歌唱祖國》,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靈譜寫著的“歌唱祖國”。
走出紀念館,人們可以看到院子里有一間簡陋的小房子,似乎與紀念館建筑格格不入。其實這正是王莘在蕩口的故居,門口還懸掛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親筆題寫的“王莘故居”的匾額。
紀念館西側,是一座民國式青磚小洋樓,這是根據(jù)王莘夫人的意思,按1比1的比例復制的王莘在天津的工作室,其中的展品包括,獲獎的鋼琴、恩師冼星海贈予的自動鉛筆,還有大量的照片和珍貴的手稿、歌曲原譜等等。
接著人們來到的是會通館。會通館是我國銅活字印刷鼻祖華燧的讀書和印書工場,占地1200多平方米,分兩路三進。
華燧,字文輝,號會通,是華氏始遷祖華貞固的玄孫。他自小涉獵經(jīng)史,中年時喜歡??睍Kl(fā)現(xiàn)前人留下的印本不盡完善,特別是那些罕見的作品,如果連錯誤一起流傳后世,那是很遺憾的。所以華燧萌生了自己印善本的念頭。雖然從來沒印過書,但是他相信自己能“會而通之”,印出當時世上最好的書來。
銅活字鼻祖華燧
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塊華燧的代表作《宋諸臣奏議》的銅活字模板,這些反轉的漢字,用紙覆蓋涂墨拓印,就能得到人們所要的正常書頁。這個場館里展示的是中國印刷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印刷起源于文字,這邊展示的是最早的文字記載甲骨文,到了青銅時期,人們將重大的事件用大篆鐫刻在青銅禮器上,再發(fā)展到石刻,目的都是將這些文字所記載的歷史長久的保存下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竹簡,人們將竹片用皮革、繩索串聯(lián)成冊刻字記載。由于竹簡比較笨重,往往一本書籍要花費數(shù)百卷竹簡,重量達兩三百斤,實在是太不方便了,這應該就是成語“罄竹難書”的來源。再后來,慢慢用貴重的絲帛來替代竹簡。但這些“書籍”往往只存在于貴族世家,普通百姓無緣接觸,這就局限了文化的傳播。到了隋朝,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工匠們先選擇一塊平整的木板,將寫好的文字反貼在木板上,再在木板上進行雕刻,這就是典型的雕版。這里所展示的就是雕版印刷所用的鬃刷。早期的雕版印刷主要用于佛經(jīng)的傳播,這里展示的《金剛經(jīng)》就是早期雕版印刷的代表作,全長十幾米,由好幾塊雕版組成。除了《金剛經(jīng)》中的文字,佛像也被印刻下來?,F(xiàn)在游客們看到的是北宋時期交子和南宋時期會子的銅雕板,交子和會子就是現(xiàn)在的現(xiàn)金支票,便于攜帶。這里還有一幅宋朝“劉家針鋪”的銅版印刷廣告,這是中國有史記載以來最早的商業(yè)廣告,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接下來,人們看到的是一幅佛像,它是典型的雕版與彩繪相結合的作品。圖像中黑色的部分就是雕版印刷工藝,而彩色的部分是由人工手繪著色的。類似我們六七十年代的彩色照片,實際是在黑白照片上進行著色。當然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這個工藝已經(jīng)失傳了。后來雕版印刷技術日趨成熟,就開始印制書籍,《夢溪筆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到了明中期,雕版套色印刷興起,一張畫面雕成三到四塊板子,每塊板子體現(xiàn)不同的顏色,最后套印而成,這就是現(xiàn)在彩印套色印刷的由來。到了清代,雕版印刷發(fā)展到頂峰。清軍入關后發(fā)布了第一張安民告示,這塊雕版寬50公分,長接近4米,如此巨大的一塊雕版一字不差一氣呵成,可見技藝之成熟。
起源館展廳后面是院子,右邊走廊里展示了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其中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就與上述內(nèi)容有關。
游客來到活字印刷展示館。這里展示的是畢昇發(fā)明的泥活字的制作過程。先是制泥坯,然后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接著燒制成型,工人再將這些單體活字進行排版、印制?;钭钟∷⑦m用于印制書籍,但是中國常用漢字將近3000多個,工人排版挑字的工作量巨大,于是就有了元代王楨發(fā)明的轉盤排字輪。3000多個漢字按照語音規(guī)律在轉盤上排列,大大減輕了排字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會通館主人華燧發(fā)明了銅活字印刷術。銅活字經(jīng)久耐用,印出來的字體清晰優(yōu)良。會通館所印制的作品,共有15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宋諸臣奏議》。旁邊展板上展示,華燧的侄子華堅受叔父影響,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蘭雪堂。他們的作品成為明代無錫印刷的精品。
后院走廊還有部分華氏家譜、明代南京禮部尚書邵寶所作《會通君傳》和華燧人物介紹以及銅活字印刷工藝過程的連環(huán)畫。
第三進是近代印刷館。這里集中展示了鉛字印刷、凸版印刷、絲網(wǎng)印刷、凹版印刷、膠印和數(shù)字印刷技術的工藝、流程、設備實物及印刷品。鴉片戰(zhàn)爭后,由英國傳入了鉛字印刷,因為鉛熔點低,制作方便,吸墨性能好,價格低廉,所以替代了銅活字,成為印刷業(yè)的新寵。直到上世紀90年代無錫籍院士王選發(fā)明了激光照排印刷術,鉛字印刷才退出歷史舞臺。
游客們又來到了蕩口現(xiàn)代印刷展示廳。蕩口現(xiàn)代印刷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幾代蕩口印刷人的奮斗,目前已經(jīng)形成年銷售額達20多億元人民幣的產(chǎn)業(yè),成為地方的支柱經(jīng)濟。展廳中展示了創(chuàng)業(yè)初期使用的手工印刷平臺,復原了利用圓盤印刷機印刷過渡底色的過程,展示了上世紀80年代使用的平臺印刷機。同時還通過實物展示了現(xiàn)代膠印工藝如何進行多色套色印刷的過程。
在通向休閑區(qū)的走廊中,有華燧撰寫的蘇州人范從道墓志銘,這是華燧的傳世真跡。人們還可以看到蕩口印刷企業(yè)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種先進印刷設備的圖片。
通往休閑區(qū)的天井照壁上有 “彩印之鄉(xiāng)”四個大字,它標志著蕩口的印刷業(yè)走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成為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柱產(chǎn)業(yè)。
富甲一方的古鎮(zhèn)蕩口,人文繁盛,歷代經(jīng)久不衰。以華氏一族子弟而言,有皓首窮經(jīng)的癡迷者,也有史海遨游的勇毅者,更有在詩文翰墨中倘徉忘返的風雅之士。細數(shù)下,銅活字印刷家華燧、華堅叔侄;明代大收藏家“江東巨眼”真賞齋主華夏;賜一品服出使朝鮮的翰林院大學士華察及仲諄、叔陽父子;明末舍生取火,留發(fā)不留頭的華允誠;布衣少卿王會汾;中國第一艘機械動力船發(fā)明人、近代科學先行者、數(shù)學家華蘅芳以及其弟華世芳;刺繡藝術家華璂、華玙姊妹;實業(yè)家華鴻模、華繹之祖孫;多才多藝的琵琶藝術家華秋蘋;《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著名音樂家王莘;漫畫大師華君武;國學大師錢穆及杰出科學家錢偉長叔侄,祖孫五代考中四名進士,一所學校走出五位院士;一家父子出了五位高工,一門多人戰(zhàn)斗在隱蔽戰(zhàn)線,比如華明之、沈安娜夫婦。華明之是蕩口人,妻子沈安娜在敵人心臟潛伏整整14年。夫婦倆一個負責收集情報,一個負責整理和接頭,夫唱婦隨,為我黨提供了大量高質量情報,且從沒暴露過,成就了我黨隱蔽戰(zhàn)線上的一段佳話……古鎮(zhèn)蕩口的這些精英、泰斗,燦若群星。蕩口古鎮(zhèn)的人文景觀、文化底蘊令人驚嘆不已,其精神永存,燭照后人,從《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到《刺繡術》、《琵琶譜》等著作,一觴一詠間,凸顯蕩口古鎮(zhèn)的風流。
蕩口古鎮(zhèn)憑借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zhèn)格局與風貌及眾多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在2004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并被江蘇省旅游局認定為“國家4A級景區(qū)”。
蕩口古鎮(zhèn)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底蘊,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將激勵新時代的人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奮發(fā)圖強,奮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