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玲 于立杰 程林林 趙 迪 朱 彤△
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臨床表現(xiàn)有眩暈、惡心、嘔吐、視物不清等,癥狀會反復發(fā)作,會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障礙。鹽酸倍他司汀是治療此病常用的藥物,可以改善患者體內血液循環(huán),但是單一用藥的效果不理想。有研究[1]稱,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此病,可以發(fā)揮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盡快緩解患者的病情。我院為探究中西醫(yī)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研究,給予對照組患者鹽酸倍他司汀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療效好于對照組,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入院時間均為2019年11月—2020年6月)中選取66例進行本次研究(已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患者。對照組中女18例,男15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1.42±4.5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4.65±1.42)年。觀察組中女19例,男14例;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61.88±4.2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9年,平均病程(4.82±1.33)年。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性高。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WHO制定的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診斷標準:患者突然出現(xiàn)眩暈,與頭位有關,持續(xù)時間短;患者眩暈發(fā)作時可伴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缺陷的局灶特征;患者癥狀在24 h減輕至消失,但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輔助檢查可見陽性結果。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中眩暈診斷標準:①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則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則撲倒;②可伴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③起病較急,常反復發(fā)作,或漸進加重。
1.3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上述西醫(yī)、中醫(yī)診斷標準;患者年齡不低于40歲;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且同意參與;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眩暈、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患者無惡性腫瘤、藥物過敏、肝腎功能不全、腦出血、腦梗死等疾病;患者非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眼部疾病、顱內占位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山東華魯制藥,國藥準字H23020159)治療,500 ml/次,1次/d,治療7 d后,調整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片/次,3次/d,共服用1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基礎藥方組成為:黃芪20 g,法半夏、茯苓各15 g,白術、天麻、陳皮、川芎、生姜、大棗各10 g,炙甘草5 g。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行加減治療:若患者肝腎不足,加菟絲子、山萸肉各15 g;若患者血虛明顯,加阿膠10 g,熟地黃15 g;若患者脾胃虛弱,加黨參20 g,山藥30 g;若患者血瘀明顯,加雞血藤20 g,三七、水蛭各5 g;若患者風陽上擾,加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鉤藤各15 g。將以上藥材加1000 ml清水中進行煎煮,取汁125 ml口服,1劑/d,治療1個月。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基底動脈峰流速。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中醫(yī)證候(眩暈)評分。
1.4.3 療效判斷標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中醫(yī)證候(眩暈)評分標準參考《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3],眩暈程度分別為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眩暈癥狀越輕微。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峰流速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基底動脈峰流速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流速均快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左、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峰流速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2組分數(shù)均有改善,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例,
椎-基底動脈是人體重要的供血動脈,在高血壓、嚴重頸椎病、先天椎-基底動脈發(fā)育異常等的影響下,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量會降低至一定程度,出現(xiàn)相應的腦缺血癥狀,如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4]。若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西藥是常用的治療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手段,雖然能取得一定療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起到緩解眩暈等癥狀的效果,但是療程長,患者一旦停藥,癥狀反復,治療效果不佳。因此,臨床需要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yī)治療眩暈歷史悠久,《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眩暈的病機為肝;漢代張仲景認為,頭暈發(fā)病的原因之一是痰飲,這為后世“無痰不作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中醫(yī)學認為眩暈的病位在于腎、肝、脾,標為火、風、痰、瘀,本為氣、血、陽、陰,主要由于肝腎虧虛、痰阻經(jīng)絡、腦竅受擾、濁陰不降等引起,故治療原則為化痰降氣、補虛泄實,調整陰陽[5]。本次研究中,我院給予對照組患者鹽酸倍他司汀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差異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①鹽酸倍他司汀可以擴張椎-基底動脈,改善腦部及周圍循環(huán)的血流量,從而改善血循環(huán),增加前庭流量,消除眩暈、耳鳴等癥狀。但是此藥需要長期服用,一旦患者停藥,癥狀反復。本次療程為1個月,患者停藥后眩暈等癥狀復發(fā),因此對照組治療效果不佳。半夏白術湯中的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調和脾胃,善治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胃氣上逆中惡心嘔吐;白術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之效,可治痰飲眩悸等;天麻平肝息風、祛風止痛,用于頭痛眩暈等癥;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主治嘔吐、痰飲、心悸不安等;黃芪補氣固表,治氣滯瘀阻證;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健脾,治胸脘脹滿、食少吐瀉等;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治頭痛等癥;生姜溫中止嘔、解表散寒、化痰止咳,用于胃寒嘔吐、寒痰咳嗽等;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主治氣血津液不足、心悸怔忡、營衛(wèi)不和;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6]。此藥劑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行加減治療,加菟絲子、山萸肉可治肝腎不足;加阿膠、熟地黃可改善血虛;加黨參、山藥可治脾胃虛弱;加雞血藤及三七、水蛭可緩解血瘀癥狀;加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鉤藤可治風陽上擾。以上藥材合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眩暈、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等癥狀,同時聯(lián)合西藥治療,可以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將中藥與西藥的藥理作用充分發(fā)揮,有效改善患者眩暈癥狀,比單一使用西藥的效果好。因此,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②從藥理作用上看,鹽酸倍他司汀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效果,加用中藥,藥方中的天麻可以拮抗動脈血管痙攣收縮,降低腦血管的阻力,可以改善顱腦的微循環(huán)功能,從而抗眩暈;川芎能使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并對患者全身的微血管進行擴張,可以改善微循環(huán);陳皮可以強化人體血管的通透性,避免血液中進入組胺類物質,且可以加快溶解纖維蛋白,從而使得血小板的大量聚集得到抑制;白術則可以強化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能使人體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強,避免人體被自由基損傷,由此可以改善患者椎-基底動脈的血流動力學[7]。因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眩暈,可以穩(wěn)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加快腦部血流速度,因此,觀察組治療后的基底動脈峰流速快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給予椎-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患者鹽酸倍他司汀聯(lián)合半夏白術湯加減治療,可以提高基底動脈峰流速,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消除眩暈等癥狀,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