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針對近日引發(fā)社會關注的山東“冒名頂替上學”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分組審議中普遍建議在刑法修改中寫入相應罪名,并加大量刑標準,以立法保障公民“前途的安全”。
從多年前的羅彩霞、王娜娜,到今年披露的陳春秀、王麗麗……一起又一起的冒名頂替上學事件,碾碎了被冒名頂替人員通過受教育改變命運的理想,強行改變了他人原本向好的前途,營私舞弊,損人利己,引發(fā)了社會強烈憤慨。
以假冒手段侵害公民受教育權的事例之所以并不鮮見,與司法對公民受教育權保護力度不夠有關,每一個冒名頂替事件,均牽涉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經辦人員或者當地戶籍管理人員,事發(fā)后相關工作人員均受到處理,然而對“冒名頂替者”刑法上卻沒有相應的處罰。源頭上缺乏必要的約束與警醒,才導致極少數人操弄權勢之手,不時上演“李代桃僵”的戲碼,民憤極大。把“冒名頂替上學”入刑,是順應社會發(fā)展及民意訴求,填補法律空白、扎牢法治籬笆之舉。
按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盜竊、詐騙等行為達到一定的數額即構成犯罪。輿論普遍認為“冒名頂替上學”是竊取別人的入學資格,竊取了別人的發(fā)展前程,比詐騙竊取別人錢財行為的犯罪危害性要大得多?!靶⊥怠比胄?,“大盜”更應該入刑,這便是“冒名頂替上學”入刑的法理基礎。
而從司法實踐來看,多年前,“槍手”“代考”新聞屢見報端,刑法在2015年修改時,就針對當時社會上比較突出的考試作弊問題增加了??睿蟾呖甲鞅装讣黠@減少,可見刑法的震懾力。法律具有強制性及預防性,當某種不良行為呈現多發(fā)態(tài)勢,就必須用法律予以規(guī)范。
受教育權是公民的憲法權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將“冒名頂替上學”入刑,是將監(jiān)管關口前移,加大冒名頂替者的違法成本,明晰侵犯公民姓名權、受教育權的法律紅線,將強烈震懾相關人員及行為,遏制冒名頂替上學、竊取他人發(fā)展前途的歪風邪氣。
當然,最終是“冒名頂替上學罪”單獨列入刑法,還是以“侵害公民受教育權罪”或其他形式呈現,立法機構、法律專家還在多方探討、嚴肅論證。但此次議題無疑釋放出強烈信號:對冒名頂替者一定要追究刑事責任。以立法保障公民“前途的安全”,就是在捍衛(wèi)社會公平,捍衛(wèi)法律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