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萍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qū)大石廟鎮(zhèn)中心小學 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語文課堂發(fā)生了許多變化。那么,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在參加一些聽課活動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評論:“這節(jié)課‘語文味’很濃!”“語文味”很濃的課聽起來確實很精彩。看來,“語文味”一詞已成為評價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了。那么,什么是“語文味”呢?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呢?
“語文味”這一理念是由廣東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先生在我國學術界提出的,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中,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王崧舟老師曾打了這樣一個通俗的比喻,他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是什么?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所指的就是‘這個味’。”
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呢?
語文課不同于其他的課,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大量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語文課要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美、意象美、思路美與文化美,最好的方法是“讀”。王崧舟老師《長相思》的課堂,讀就是他的主旋律。他的讀,是一種盤旋環(huán)繞、回復上升的讀;從讀準字音到理解詞意的讀;從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園的讀;從領悟故園美夢到征程心碎的讀,一個“讀”字里,把作者納蘭性德思鄉(xiāng)的情切、思鄉(xiāng)的無奈、思鄉(xiāng)的痛楚表現(xiàn)的一覽無余。請聽這樣的片段:誰再來讀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這里只有——(讀文);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溫暖,那一份幸福,這里只有——(讀文);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讀??!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牧童的短笛,沒有跟孩子們在一起的天倫之樂;這里只有(齊讀文);長相思呀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這樣的讀把詞魂、詞情深深地根植在了學生的記憶中,使學生在與詞作者同呼吸共命運的螺旋上升的誦讀中,將詞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受此啟發(fā),我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也用到了這種一詠三嘆的朗讀方法(一年過去了,盤古“頭頂天,腳踏地……”;一萬年過去了,盤古“頭頂天……”;幾百萬年過去了“盤古……”)。這一讀,盤古頂天立地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地根植在學生心中了。
“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內涵豐富的潛臺詞,甚至對微不足道的標點符號進行細細咀嚼,品出語文味。課文《第八次》故事悲壯跌宕,扣人心弦,但故事中的情境并不為學生所熟知,如何讓學生融入課文,入情入境地體會呢?我僅僅抓住“想象”來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與其同生死,共命運。學習第三四段課文,我用角色投入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導學生品出語文味。“蜘蛛結網遇到了什么困難?蜘蛛的表現(xiàn)怎樣?如果你是布魯斯王子,你會做何感想?”引導學生想象品讀表現(xiàn)蜘蛛頑強的重點句,體會成功的來之不易。學生由此想象王子當時的感受時說:“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如此頑強,難道我還不如一只蜘蛛嗎?”“如果蜘蛛不勇敢地嘗試第八次,怎么可能成功呢?”帶著這種感受讀第四段,群情激昂“我也要干第八次!”布魯斯王子的話從他們口中吶喊出來,如同吶喊出自己的心聲。就這樣,邊想象邊品讀,學生找到了王子在逆境中掙扎、思索并豁然開朗的感覺,較好地和文本進行了對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它是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前提。我們提倡讓學生學會把死的語言信息變成腦海中活的表象,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懂。因此,我們要重視讓孩子們通過想象品讀來“復活”語言的本來面目。
語文的本體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內容,即‘怎么寫的’。新學到的詞語句子,如果能夠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用一用,對學生內化這些語言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閱讀表達課上設計模仿課文的語言說一段話或寫一段話;創(chuàng)設新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說話寫話(《白鵝》中描寫白鵝各方面特點時采用的是總分結構,就讓學生模仿總分結構的寫法來寫一種動物的特點);激情寫話(教學《詹天佑》一文時,以“詹天佑,你真了不起!”為中心句寫一段話)及時抒發(fā)學生內心的感受。
語文課能否充滿語文味兒,還和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教師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只有對語文有著敏銳的感覺,對人生有著獨特的感悟,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自己的實踐智慧和教學風格。這樣,“語文味”這朵奇葩才能在語文課堂中開出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