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明蓮 羅國良
1.凱里學院體育學院,貴州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貴州 凱里 556011;
2.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民族高級中學,貴州 紫云 550800
臺江縣長灘村因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和苗族獨木龍舟而出名。苗族傳統(tǒng)村落長灘村獨木龍舟競渡隸屬于施洞為中心的清水江支流巴拉河兩岸苗族開展的龍舟競渡、圖騰崇拜、歌舞娛樂等苗族獨木龍舟節(jié),是清水江流域獨木龍舟最具代表性的龍舟之一。每年農歷5月25日至27日(當?shù)孛缱宸Q大端午),長灘獨木龍舟隊都要參與清水江流域舉行的“獨木龍舟節(jié)”,并先后奪得中國龍舟邀請賽、臺江苗族姊妹節(jié)、施洞地區(qū)等舉行獨木龍舟賽的冠軍獎項,被譽為獨木龍舟冠軍之鄉(xiāng)。加上長灘村濃郁的獨木龍舟文化,建有豐富獨木龍舟文化陳列室,里面存放百年獨木龍舟,建設老屯獨木龍舟文化傳承基地,龍舟文化旅游村寨稱號,又經過歷史的洗禮,孕育出具有重要地位的獨木龍舟文化。因此在清水江流域中,長灘村被尊稱為獨木龍舟文化之鄉(xiāng)的美譽。
通過調研梳理其長灘村國家級非遺項目,探討獨木龍舟文化活動特色與清朝徽派建筑及上百年歷史的苗族房屋等特色文化相對應關系,分析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的實踐傳承模式及其活動功能,旨在為傳統(tǒng)村落特色發(fā)展及苗族獨木龍舟文化遺產保護作探索。
長灘村位于臺江縣老屯鄉(xiāng)南側,隸屬老屯鄉(xiāng)千人大寨之一,以秀美巴拉河而居,距縣城20公里,鄉(xiāng)政府駐地3.5公里,全村3個村民小組,308戶1125人,均為苗族。長灘村于2013年入選為第二屆“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她不僅保存完好清代徽派建筑4棟,遺址2處,上百年歷史的苗族房屋17棟,[1]還有原生態(tài)的自然風光和原滋原味的苗鄉(xiāng)風情。又是苗族姊妹節(jié)的發(fā)源地之一,據(jù)巴拉河流域口述故事,傳說熱情奔放的苗族女神-仰阿莎誕生于此。長灘村當?shù)氐摹蔼毮君堉酃?jié)”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把苗族獨木龍舟作為一項非遺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來旅游開發(fā)和傳承。
圖1 長灘村獨木龍舟冠軍之鄉(xiāng)
圖2 長灘村百年獨木龍舟
長灘村苗族獨木龍舟是集競技和娛樂為一體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2]它與其它民族的龍舟競渡有顯著的差異。首先顯著民俗學特征。它是寨老在沙灘上作“地嘎哈”,殺一只白公雞,“嘎牛”吆喝船號令、擊鼓和放三響銃鐵炮的開劃儀式氣氛中進行,擁有神秘的文化背景與內涵;其次有獨特的競技特征和民俗規(guī)則;第三,藝術性。體現(xiàn)苗族獨木龍舟橈手服飾及劃船動作等獨具藝術特色,極強觀賞性,是苗族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現(xiàn)和歷史文化知識的延續(xù),具有原生性、體育性、表演性、藝術性等特點。[3]
獨木龍舟文化特色以龍舟兩排站立繞手們劃橈姿勢和裝扮,制作從訂材、擇日子伐木到鑿舟,從下水祭祀到競渡,有嚴格的儀規(guī)程序,如:由寨老校龍頭,然后隆重抬龍頭,舉行獨木龍舟出發(fā)儀式,透露著古老而神秘的龍舟文化氣息。即獨木龍舟文化融合了苗族特有的競渡文化、祭祀祖先文化、認親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等。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特性及起源,是來自于巴拉河流域獨木龍舟發(fā)源地美麗的傳說,即講述苗族同胞帶兒子打魚,失兒子,如何殺龍,獲得豐收的故事,并按獲得龍身的前后時間來確定獨木龍舟競渡舉行先后順序,即農歷五月二十四日在平寨長塘口舉行,平寨是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分得龍頭。長灘村是在施洞后第二天發(fā)現(xiàn)第二節(jié)龍身,因此在施洞舉行獨木龍舟節(jié)的第二天,即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將在長灘村濃重舉行獨木龍舟競渡。
圖3 抬龍頭
圖4 獨木龍舟出發(fā)儀式
目前長灘村在深入挖掘巴拉河傳統(tǒng)獨木龍舟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大力培育龍舟文化產業(yè),探索龍舟由來的緣源,苗族人安家清水江流域后,如何用智慧戰(zhàn)勝大自然的過程,述說苗族同胞在脫貧攻堅中,怎樣運用龍舟文化助推同步小康的夢想,進而逐步揭開獨木龍舟文化的神秘面紗,努力將更豐富的獨木龍舟以及其他民族民間文化呈現(xiàn)。通過獨木龍舟文化的挖掘帶動長灘村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為脫貧攻堅添增一個名副其實的產業(yè),并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傳承‘配納歌’(又稱龍舟歌)、取水儀式(祭祀)、龍舟起源等龍舟文化,從而促進長灘村文化產業(yè)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與國家級非遺項目清代徽派建筑及上百年歷史的苗族房屋等6項相照應。徽派建筑是漢族傳統(tǒng)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組成部分,歷來受中外建筑大師推崇,主要流行于徽州,然而在全是苗族人口的聚居地——長灘村,居然擁有漢族的徽派建筑。據(jù)長灘村清代徽派建筑戶姜氏敘說:他們祖輩在清朝時算是當?shù)卮髴簦捎诋敃r清水江流域水上貿易發(fā)達,過往的商家來自全國各地,他的老祖爺輩從安徽來到此地經商并娶了當?shù)毓媚铮ɡ献婺蹋┌布矣诖耍壤献鏍敯l(fā)達之后就修這座祖宅,據(jù)說請來老家(安徽省)師傅修建的。長灘村上百年歷史的苗族房屋主要以木房為主,都是平腳木房,它的結構為五柱四栝,四聯(lián)三間。以房主吳榮和老人家房屋為例,層數(shù)有2層,建筑利用是居住,居住人口5人,建筑結構是以木為主,建筑面積160cm2,占地面積180cm2,建筑時間1960年,房屋現(xiàn)狀是木質結構,墻體較舊,瓦屋頂,木質墻體、木窗。[4]又由于長灘村位于巴拉河流域,經濟比較發(fā)達,與漢族商貿交流頻繁,受漢族建造房屋結構影響而采取地居形式——仿漢式,偶有幾棟封火墻,封火墻內是木房,這些封火墻有明顯的漢族風格,墻頭翹起,還畫有花鳥寫字。
師徒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方式,其傳承的主要特征由師傅傳授給徒弟,一代代往下傳。采取這種傳承方式多以實物為載體或以儀式存在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中還帶些神秘色彩和禁忌,如傳男不傳女,只傳親子不傳外人以及傳承過程中賦予的巫術色彩。具體表現(xiàn)手把手的教,口傳身授。苗族長灘村獨木龍舟祭祀儀式傳承屬于師徒傳承方式。
從選樹—龍舟制作—龍舟下水—龍舟競渡的組織、競賽—接龍儀式等一系列儀式是該文化實踐的組織步驟,這種實踐匯聚了獨木龍舟文化之中,使其苗族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具有獨特象征意義和神秘文化,并一直延續(xù)到至今。
社區(qū)傳承是指在特定范圍內的一種群體性的傳承模式。這種傳承模式是建立在特定的框架內,通過一定的人群范圍建立起傳承的責任意識。特點:傳承的群體性,通過依托居住的環(huán)境作為平臺,在其周圍進行群體性的傳承。這種傳承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其傳承的面較大,參與的人數(shù)較多,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社區(qū)傳承在苗族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活動體現(xiàn)在撓手們,即分兩排各16人站在子舟上劃槳,由經驗豐富的青壯年男子組成,他們穿著統(tǒng)一的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新裝,腰系銀飄帶,頭戴統(tǒng)一的用竹絲和馬尾精編成的斗笠,各執(zhí)短漿擊水,他們被文化人稱為龍舟的劃使者和禮儀的集體演員。因獨木龍舟技術動作獨特性,需要有資歷的、動作技術規(guī)范的老撓手進行手把手傳授。組建撓手一般遵循同族、同姓、同輩的原則,對新?lián)鲜謧魇诟偠傻募挤ㄅc知識專門由本家族或本寨資深老撓手利用農閑時間開展。若實踐傳授,讓新?lián)鲜肿玻瑢W習與模仿怎樣用力劃,怎樣掌握龍舟劃行的方向及判斷淺灘與險灘的水流方向,直到他們能獨立在子舟上劃槳為止。特別是在頭年推選龍舟上最具有代表身份的人物——“鼓頭”確定后,將在第二年農閑季節(jié)即每年農歷五月時,由“鼓頭”牽頭,組建村寨龍舟組織,負責對青壯年男子進行選拔,確定人員,強化訓練。
長灘村撓手們進行短漿擊水技術傳承,由村委會牽頭,制定經費計劃,獨木龍舟協(xié)會負責管理組織。在獨木龍舟節(jié)慶、習俗活動中,撓手們通過耳濡目染學習獨木龍舟劃槳技術,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家庭傳承是指擁有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授和修習,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在家庭中傳遞給下一代,是一個基本上在家庭內部傳承相對封閉的傳承系統(tǒng)。它的傳承特點:以家庭為傳承單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而傳承。一般傳內不傳外,有的只傳長子、長孫,有的甚至傳男不傳女。在長灘村獨木龍舟傳承文化中鼓頭體現(xiàn)家族特色教育:鼓頭在龍舟之上負責發(fā)號施令,是龍舟靈魂之人,在新舵手加入要求是帶有地緣與血緣關系的,即必須是本村寨的人員,有世襲的“種姓”,并由鼓頭來審核和確定;鼓頭有責任和義務向舵手講述有哪些親屬,親戚包括兄弟、姐妹、姑姑及舅舅等,分別住在哪些地方,與自己的關系,并要求孩子銘記這種關系的重要程度,甚至要明白親屬的禮物交換原則以及親屬稱謂等;當鼓頭確定后,鼓頭立刻買上糖果、水果等禮物,告知相關親戚備辦接龍的禮物,稱謂“透風”。因此,隱藏在獨木龍舟文化活動背后的家族特色教育,通過傳承其文化,更利于保持社會結構的永存。
由于長灘村龍舟隊先后奪得多個獎項,于2016年建立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陳列室和老屯獨木龍舟文化傳承基地。加上長灘村位于巴拉河下游,這段清水江水源較足,深水達十多米,寬度達35米,加上水速度比較緩和,當?shù)乩习傩辗Q為“死水”,這些天然自然資源是建立獨木龍舟最佳的訓練基地,也是獨木龍舟比賽的最佳場所。長灘村成立獨木龍舟協(xié)會,三年一屆,這屆協(xié)會會長是由村民推薦71歲蔣啟斌老人,他善于組織活動和熱愛龍舟,加上積極鼓勵年輕人參與,在清水江一帶獨木龍舟比賽頗有影響。本寨撓手們年齡段20歲-60歲,主力軍以40歲居多,據(jù)蔣啟斌老人講,這年齡階段撓手們的耐力性強,經驗豐富,年輕人卻缺乏耐受力。目前長灘村有五支獨木龍舟,臨近獨木龍舟節(jié)一個月將進行協(xié)商組織人員加強訓練與比賽,為增加訓練負荷,每天下水,訓練達4小時以上,訓練經費渠道來自于各家各戶集資和村委會補助。
平日里長灘村獨木龍舟活動,主要由協(xié)會組織,平時訓練不定期,并向游客開放,以收取50元體驗劃船費形式開展。與挖掘長灘村獨木龍舟傳統(tǒng)龍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龍舟文化產業(yè)。因此,獨木龍舟已從過去的自娛自樂向產業(yè)化發(fā)展,實現(xiàn)文化與經濟的高度融合。
師徒傳承、社區(qū)傳承和家庭傳承模式是目前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在新時代中的三大傳承模式,形成長灘村獨木龍舟文化傳承特性。但由于獨木龍舟文化特性弱化(橈手年齡老化,后繼無人、鼓頭難尋、祭祀儀式的松弛與消退等),加上村落體育產業(yè)化、年輕人外出打工等因素,使傳承群體性活動受局限,加上師徒傳承和家庭傳承模式自身原因及時代發(fā)展需求,兩項模式逐漸在淡出和簡單化。因此,重點提出以社區(qū)傳承為主傳承觀點,它是基于苗族村落生活作為建構基礎,比較符合苗族群居生活習慣,有利于更大范圍的傳承。社區(qū)傳承相對于傳統(tǒng)散放式傳承更具有組合式傳承的優(yōu)勢社區(qū)傳承的建構模式為:小社區(qū)向大社區(qū)擴展,以小社區(qū)為主,小社區(qū)包括:家族、村寨等;大社區(qū)包含:族群、片區(qū)等;其建設方式為:家庭—家族—村寨—片區(qū)—整個族群;以家庭作為一個單元,實現(xiàn)鏈條式傳承,加速其群體性傳承的規(guī)模效應;其具體措施投入必要的資金,明確傳承任務,制定詳細的傳承規(guī)劃,營造良好的傳承環(huán)境,加速傳承人才的建設。同時它將打破項目中“傳男不傳女或傳女不傳男”的思維定勢,改變傳統(tǒng)的一些傳承方式,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