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自勇
魏征去世的貞觀十七年,正是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為皇位爭得不可開交之時,李承乾后因謀反案獲罪,屬于太子集團的杜正倫被流放,侯君集被殺,這兩人都是魏征推薦的。當時就有人跳出來說魏征結黨,這觸動了太宗敏感的神經(jīng),他對魏征的信任因此受到強烈沖擊。之前,太宗將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魏征嫡子魏叔玉,適逢魏征去世,婚事不得不延緩,但此時情勢已經(jīng)逆轉(zhuǎn),就在魏征卒后六個月,太宗不但手詔廢除了聯(lián)姻,還下令將魏征神道碑撲倒。
太宗這一次“仆碑”,表明君臣相知的神話已然破滅。貞觀十八年十月至十九年九月,太宗發(fā)動了對高麗的戰(zhàn)爭,結果無功而返。當他途經(jīng)昭陵,遙望魏征墓時,追思起魏征的犯顏直諫,感慨如果魏征還在,必定會勸阻這次遼東之役的。于是太宗慰勞魏征妻兒,派人祭奠魏征墓,把之前撲倒的神道碑重新立起來。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太宗薨,九月二十四日的敕書中指定的配享功臣名單里沒有魏征,說明太宗對于魏征的心結并未完全打開。
到了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閏二月十五日的敕書中,才規(guī)定魏征配享太宗廟。當時,中宗剛剛復唐不久,需要一些撥亂反正的措施來收攬人心,對前代功臣的尊崇是重要舉措之一,魏征正好趕上了這個契機。至唐玄宗開元中,魏家寢堂遭受火災,魏征子孫哭三日,玄宗特令百官赴吊,意在昭示天下自己追慕太宗、尊崇功臣,復貞觀故事的決心。不過此舉帶來的效應可能只是一種象征意義。
(選自《華聲觀察》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