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杉
行腳又稱游方、游行、“飛錫”,是禪僧為尋訪名師、提升自我修持或教化他人所作的廣游活動。行腳僧也稱游方僧、云水僧,他們或結伴同行,或獨自云游。禪僧行腳在于參禪悟道,而悟道并非易事,敦煌寫本P.4660《禪和尚贊》中就感嘆了悟道之難?!鞍傩芯慵?,精苦住持。戒如白雪,秘法恒施。樂居林窟,車馬不騎。三衣之外,分寸無絲。衣藥缽主,四十年虧?!瓉喯嘀?,萬里尋師。一聞法印,洞曉幽微。于此路首,貌形容儀。”
國際僧人之間的跨國行腳活動,促進了各國不同禪宗教派的交流。密教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結合的一種教派,公元六、七世紀時,印度大乘佛教開始密教化。8世紀以后,密教在印度已居主導地位。唐開元年間,密教傳入我國。被稱為“開元三大士”的善無畏(中印度摩伽陀國人)、金剛智(南印度人)和不空(原籍北天竺,一說南天竺獅子國人)三位密教傳人先后來到洛陽和長安,在當地廣建曼茶羅灌頂道場,先后譯出密教佛典,招收門徒,形成密宗。唐后期密教盛極一時,密教造像及法物應運而生。
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赴中印度求法,贏得當地人民敬仰。唐人段成式見到貞元二年與空海、最澄同乘日本第18次遣唐使船來華求法的日僧金剛三昧,他是日本唯一一位入竺僧人。唐開成三年,日僧圓仁以請益僧身份隨遣唐使入華求法。巡禮五臺山,在大華嚴寺﹑竹林寺隨志遠禪師等人學習天臺教義。在長安住資圣寺,結識知玄,又跟大興善寺元政﹑青龍寺法全、義真等人學習密法。向宗穎學習天臺止觀、從寶月學悉曇(梵語字母),歷時10年。唐大中元年攜佛教經疏﹑儀軌﹑法器等歸國。于日本京都比睿山設灌頂臺,為延歷寺第三代座主,繼承最澄遺志,弘傳密教和天臺教義。住寺10年,使日本天臺宗獲得很大發(fā)展。朝鮮半島也有不少僧人來華求法,如長慶四年新羅和尚玄昱入唐,拜于章敬懷暉門下。13年后的開成二年歸國,棲止于南岳實相山,受敏哀、神武、文圣、憲安四王歸敬,晚年在慧目山開創(chuàng)高達寺。長慶初年,無染國師入唐參禪。
僧人在行腳游方中攜帶大量經卷、法器、生活用品等,促進了禪門各派之間的物質交流。因物品的呈現(xiàn)具有直觀性,這在禪宗的跨國傳播中更有意義。僧眾看到行腳者從異域攜來的物品,更容易通過對它們的應用,領悟其中蘊含的禪理,進而實現(xiàn)對外來教義的理解與吸收。如日僧金剛三昧在中印度見繪有玄奘法師麻履及匙箸的畫受人頂禮;日本臨濟宗初祖榮西禪師由宋攜回茶種,將中國禪院茶禮引入日本,促成了日本禪院修行的吃茶風氣等。
楊枝和澡豆,是行腳僧隨身攜帶的潔體用品。楊枝又稱齒木,功能是清潔口腔,據唐代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1曰:“每日旦朝,須嚼齒木??X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凈,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良久凈刷牙關。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用罷擘破,屈而刮舌?;蚩蓜e用銅鐵,作刮舌之篦?;蚩芍衲颈∑?,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斷牙,屈而刮舌,勿令傷損。亦既用罷,即可俱洗,棄之屏處。……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缺乏。濕者即須他授,干者許自執(zhí)持。少壯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嚼頭成絮者為最。粗胡葉根,極為精也?!苯例X木原為印度風俗,義凈在印度見“五天法俗,嚼齒木自是恒事,三歲童子,咸即教為。圣教俗流,俱通利益。既伸臧否,行舍隨心?!?/p>
在敦煌莫高窟146窟中,有一幅五代時期的壁畫《胡僧揩齒圖》,繪一胡僧赤裸上身,高昂著頭,右手撐地,左手執(zhí)齒木潔齒。(圖1)“澡豆”是用于沐浴和洗衣的天然洗滌劑。兩漢以后,海外香料貿易開始繁榮,豆面等去污原料與香料混合,即成散發(fā)香氣的澡豆。據《十誦律》卷38 曰:“佛在舍衛(wèi)國,有病比丘蘇油涂身,不洗癢悶。是事白佛。佛言:‘應用澡豆洗。優(yōu)波離問佛:‘用何物作澡豆?佛言:‘以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羅草、梨頻陀子作?!睋x凈《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10 曰:“諸苾茤以湯洗時,皮膚無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涂膩污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復無顏色?!?h3>化緣之器
《敕修百丈清規(guī)》卷5中談到缽,“梵云缽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缽,又呼云缽盂,即華梵兼名。”器身呈矮盂形,肩部凸出,缽口和缽底均向中心收斂,口徑小于最大腹徑。這種設計可令化緣來的飯食不易溢出,又利于保溫。
《四分律》卷9 云:“ 缽者有六種,鐵缽、蘇摩國缽、烏伽羅國缽、優(yōu)伽賒國缽、黑缽、赤缽。大要有二種,鐵缽、泥缽。”“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此是缽量如是應持、應作凈碗?!痹摃? 2曰“佛言:不應畜木缽,此是外道法?!瓡r瓶沙王以石缽施諸比丘,……佛言不應畜此,……瓶沙王作金缽施比丘,……佛言比丘不應畜金缽,此是白衣法。若畜如法治,時王瓶沙復作銀缽、作琉璃缽、作寶缽,雜寶作缽,施諸比丘,比丘不受,……佛言不應畜彼,畜銀缽、琉璃缽、畜寶缽、畜雜寶缽,佛言不應畜,汝等癡人,避我所制,更作余事。自今已去一切寶缽,不應畜?!狈鸺医媚?、石、金、銀、琉璃、寶、雜寶作缽,并以此鑒別在家和外道。
陜西臨潼慶山寺是唐武則天時期營造的皇家寺院,在該寺塔基中出土了一件黑陶缽(圖2),圓唇,斂口,圓底。胎質細密,胎體光滑,此黑陶泥缽符合律例規(guī)制。而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懿宗迎真身純金缽盂(圖3),鈑金成型,圓唇,斜腹下收,小平底。通體光素,盂口沿鏨刻“文思院準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臣弘慤”。按《四分律》所言,“畜金缽”屬于“白衣法”
錫杖由錫、木柄、樽(銅套)三部分組成。錫是杖頭,成塔婆形,附有大環(huán),又懸數個小環(huán)。北宋善卿在《祖庭事苑》卷8中載:“西域比丘行必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處,故云‘掛錫”。僧人至施主家門前托缽乞食時,以振錫替代敲門,使人遠聞即知。義凈《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4曰:“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鐶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毙凶邥r镮振動出聲,以警策路上的蟲蛇等。
義凈認為漢地錫杖違反本制,依其《南海寄歸內法傳》卷4自注:“言錫杖者,梵云契葉羅。即是鳴聲之義。古人譯為錫者,應取錫作聲,鳴杖錫,任情稱就。目驗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棬,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細隨時。高與眉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匾,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勞心。而復通身總鐵,頭上安四股,重滯將持,非常冷澀,非本制也。”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懿宗供養(yǎng)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圖4),鈑金、鑄造成型。杖頭有垂直相交銀絲盤曲的桃形雙輪,輪頂為仰蓮束腰座,上托一智慧珠。雙輪每股各套鏨花涂金銀錫環(huán)三枚,共12枚。雙輪中心的杖頂有三重佛座,座上飾忍冬團花、如意流云、寶相蓮瓣,其上承托代表大日如來的五鈷金剛杵。杵上又承托代表“地、水、風、火、空”的五大蓮座,象征五形世界,座上有一摩尼珠。杖體中空,杖身上、下分別鏨刻一周以聯(lián)珠紋、蓮瓣紋等為欄界的團花忍冬紋、團花蜀葵紋等花卉圖案。中段主體鏨刻手執(zhí)各式法物,身披袈裟立于蓮臺之上的緣覺僧十三體,其間襯以卷枝蔓草魚子紋。錫杖雙輪上鏨刻:“文思院準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huán)錫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臣虔詣,使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弘慤”。
這件通體金銀制成的華麗錫杖,即是義凈詬病的“重滯將持”者。正如《佛說得道梯隥錫杖經》所載:“持錫杖威儀,法有二十五事。持錫杖十事法,一者為地有蟲,二者為年朽老故,三者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卻,五者不得擔杖著肩上,六者不得橫著肩,手垂兩頭。七者出入見佛像,不聽有聲;八者杖不得入眾;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十者不得持杖過中?!卞a杖不但難以隨身攜帶,繁縟的律儀也限制了它在行腳中的實用性,因而逐漸蛻變?yōu)榉〞x式上專用的道具法器。
錫杖的實用功能退化后,禪僧行腳開始使用形制簡易的竹、木拄杖。實物如日本東大寺藏鐮倉時代木杖(圖5),表面涂漆,曾為重源上人所持之物。重源原是鐮倉前期醍醐寺真言宗僧人,受法然的感召皈依凈土宗,曾入宋求法。據《祖庭事苑》卷8載:“今禪家游山拄杖,或乘危涉險,為扶力故。以杖尾細怯,遂存小枝許,串鐵永者是也。行腳高士多攜粗重堅木,持以自衒,且曰‘此足以御宼防身。往往愚俗必謂禪家流固當若是,豈不薄吾佛之遺訓乎。”批評拄杖多用粗重堅木,禪者以此炫耀,實則違背佛家使用柱杖的規(guī)制。據宋人道誠《釋氏要覽校注》稱,禪杖“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zhí)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痹诖嘶A上,漢地禪堂出現(xiàn)警人清醒用的警策棒,亦稱香板。即一扁平長木板,一般長四尺二寸,上部稍寬,將近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