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生(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鳳凰實驗中學)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語出《論語·顏淵》,司馬牛見別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沒有,很憂愁,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對他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四海之內(nèi)都是你的兄弟,你又何必擔心沒兄弟呢?《禮記·祭義》中也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這就是成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由來。那么這兩處所說的“四?!本烤故侵甘裁矗俊八暮V畠?nèi)”又指的是什么范圍呢?
辭典中對于“四海之內(nèi)”的“四?!苯忉尀椋含F(xiàn)今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這種解釋有些牽強。即使四海就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海,但此四海都分布在中國的東南方向,而西北方向并無海,這只是一種半包圍的狀態(tài),又如何體現(xiàn)出“內(nèi)”字的含義呢?而對于“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四?!眲t解釋為:古人認為中國的四境有海環(huán)繞,故稱全國為“四海”。這種說法只是字面上的一種猜測,并不可信。古人為什么就一定認為國土四周有海環(huán)繞呢?這其實應該是后人替古人做的想象,而缺乏實際的根據(jù)。
四海的“海”其實指的不是真的大海,而是古代疆域的范圍。我們來看一看《尚書·禹貢》中的一段話:“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生教論于四海?!边@分明說的是生教影響的范圍;而《禮記·王制》中說得就更明白了:“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凡四海之內(nèi),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判斷“四海”實際上指的就是當時疆域的范圍,或者說四至,和真的大海沒有半點關(guān)系。
既然是疆域的四至,那么又四至到哪里呢?《爾雅·釋地》中對“四?!弊隽送暾慕忉專骸皷|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于祝栗,謂之四極;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庇纱丝梢?,“四海”指的就是夷、狄、戎、蠻,或者說疆域四至到當時的夷、狄、戎、蠻四方。夷、狄、戎、蠻并不是專指古代的哪一個民族或部族,夷、狄、戎、蠻更多指的是一種方位,它是古人根據(jù)周邊異族的居住方位,對異族習慣上的一種泛稱,并不是專對哪一個種族的稱謂。
四海指的既是夷、狄、戎、蠻,那么“四海之內(nèi)”就是夷、狄、戎、蠻四方異族所包圍的范圍,也就是古代中國統(tǒng)治的疆域范圍,亦即我們常說的九州島之地?!抖Y記·王制》中說:“凡四海之內(nèi)九州島?!本胖輱u是古代中國的自稱,一般是指《尚書·禹貢》中所謂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八暮!钡摹昂!弊旨扔小斑h”的含義,也有深、晦暗、不了解之意。古代交通不便,這大概也是古人稱其為“?!钡脑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