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詩詞,是一種高雅的文化。這是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現象的期待和愿望,然而在這些美好文字的背后,是喪鐘隱隱的哀鳴,它夾雜著人們對功利的渴望和文化的黯然神傷。
喪鐘為誰而鳴?
一開始,學生們?yōu)榱四玫礁呖嫉哪瑢懛謹?,只會背誦詩詞,不去體會其背后的藝術韻味,詩詞的地位在學生們心中每況愈下。喪鐘的長鳴,不僅是因為詩詞的傳播受到思想的阻礙,更是因為詩詞被時間磨練了幾千年,依然帶著它繽紛燦爛的光芒出現在這里??赏藗儏s在一番斟酌損益過后,用一句“不值得”和質疑的目光對待它。
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回望過去,那些在歷史中流淌著的經典熠熠發(fā)光。是它提醒我們,為什么要放慢腳步!你可曾有過“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心情?可曾見過“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風景?可曾有過“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感受?可曾知道古人也有“不見子充,乃見狡童”的天真?可曾追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勇氣?當人們真正放下功利和所謂的效率,用最大的虔誠和最深切的情感,正視它們,就會感受到一次奇妙的、富有魅力的古今對話。木心說,人類文化的悲哀,是高雅的失傳。那才是社會中最無力又悲哀的喪鐘。
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在享受科技飛速發(fā)展,時代進步的同時,也應該停下腳步,暫時忘記那些世俗的數字,從心底里由衷地去欣賞詩詞的美,感受它的溫度。文化的魅力就在那里,靜靜地等待著更多的人去挖掘品賞。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院里廝磨,喪鐘哀鳴聲將經過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真情漸漸消退,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編輯:王瑩)
評點:蔡建泉
作為文明華夏的兒女,作為詩國的傳人,如何面對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詩歌這份精神財富,這確實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賀逸丹同學的這篇習作,用“喪鐘為誰而鳴”這樣的激烈言辭作為標題,顯然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生而為人,詩意的棲息,浪漫的生活,自由的呼吸,個性的呈現,都該成為我們在物質文明時代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