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臺州醫(yī)院仙居分院 浙江 臺州 317300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見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以及健康水平。筆者對脾胃虛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實施溫針灸治療,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共選取觀察對象98例,均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脾胃虛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分成兩組,各4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7~61歲,平均41.63±2.87歲;病程5~37月,平均25.62±1.06月。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28~63歲,平均43.51±2.53歲;病程4~38月,平均26.51±1.15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選取足三里、中脘、公孫、內(nèi)關作為主穴,選取關元和陰陵泉作為配穴。以雙手進針法向陰陵泉、中脘、關元以及足三里進針1~1.5寸,采取提插補法,保持頻率在30~40次/min,振幅在5mm,公孫、內(nèi)關進針0.5~1寸,平補平瀉法,保持頻率50~60次/min,振幅5mm,每個穴位需要操作1min,每隔10min操作1次,留針30min。1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觀察組:在常規(guī)針灸的基礎上,使用溫針灸治療:選取中脘、足三里以及關元作為操作穴位,患者仰臥位,對針刺部位進行常規(guī)酒精消毒,之后裁剪40mm×40mm的正方形硬紙片,并于紙片中間取一小孔,從毫針針柄上套入,避免不必要的損傷,之后將艾炷套在針柄之上,保持長度為1.5cm,其下緣距離皮膚距離為3~4cm,點燃艾炷施灸,每穴施灸2壯。療程同上。
3.1 判定標準: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愈:各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jié)果顯示正常,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95%以上;顯效: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顯示病變范圍顯著縮小,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70%~94%;有效: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zhuǎn),胃鏡結(jié)果顯示病變有所縮小,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35%~69%;無效:均未達到上述標準。②生活質(zhì)量得分采取SF-36量表進行評估,評估內(nèi)容包括: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疼痛等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各為100分滿分,得分越高越好。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3 兩組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見表2。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s,分,n=49)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得分比較(±s,分,n=49)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軀體疼痛64.5±4.4 94.1±3.4#*65.3±5.3 83.3±3.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精神健康67.9±5.6 90.8±5.7#*66.9±6.4 83.4±3.1#生理功能65.6±4.3 91.6±4.7#*66.7±5.6 81.3±4.1#社會功能63.4±3.2 92.2±2.2#*64.7±4.1 80.9±4.6#
脾胃虛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可歸屬于“嘈雜”“痞滿”“胃痛”等范疇,本病發(fā)生主要與患者脾胃虛弱,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胃氣壅塞等原因有關,故患者常出現(xiàn)長期的神疲乏力、大便稀薄以及胃脘痛等,治宜健運脾胃、溫中散寒的原則。針灸通過選取對應的穴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通經(jīng)絡、促血運的效果。本次觀察,筆者所選穴中,中脘乃胃之募穴,降逆利水、和胃健脾;足三里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公孫穴屬八脈交會穴,消除痞疾、健脾益胃、通調(diào)沖脈;內(nèi)關降逆止嘔、緩急止痛。此外,配穴關元導赤通淋、培補元氣;陰陵泉屬于脾經(jīng)合穴,能健脾理氣、清利濕熱。溫針灸通過體針的溫度將熱感透過穴位傳入到身體,起到行氣活血、溫通經(jīng)脈的功效。此外,艾灸能促進患者新陳代謝,增加白細胞的數(shù)量,調(diào)節(jié)臟腑的功能和神經(jīng)通路,且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力[1],并促進腸胃蠕動和分泌,達到保護患者胃部黏膜、改善胃部健康狀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