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濟南大學泉城學院
國之大計教育為本,作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一直以來都在高校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大學藝術類課程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極具思政教育價值,尤其是關于對文藝價值的追求更是與思政教育目標在核心追求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在國家積極倡導高校構建“課程思政”教育新體系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當積極做好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面對新媒體時代逐漸到來,各種新鮮事物逐漸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對藝術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其中既充滿挑戰(zhàn),又包含著無限的機遇。對于教師而言,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抓住時代發(fā)展機遇,結合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現狀,通過對新媒體各項優(yōu)勢功能的分析,來有針對性的將新媒體引入到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當中,由此來促進高?!罢n程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并為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借鑒意見。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從整體來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成效明顯,不僅思政教育專業(yè)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在思政教育專業(yè)的帶領下各專業(yè)學科也紛紛加入到了大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中來。高校思政教育正在從單一化的“思政課程”教學向著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轉變。但受各方面現實因素的影響,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通過對目前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現狀的分析,我們特將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如下梳理。
思想認識決定行為,通過對目前大學藝術類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現狀的調查,我們發(fā)現當前藝術類專業(yè)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在于教師對于思政教育認識的不到位。具體表現為:一是,部分藝術類專業(yè)教師,面對“課程思政”建設活動的實施,存在不適應、不了解、不重視的情況,難以在思想上將藝術類教學與思政教學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始終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專業(yè)教師的事情與藝術類課程以及教師無關。淡薄的思政教育觀使得這些藝術類專業(yè)教師難以將思政教育很好的融入到其藝術專業(yè)教學當中;二是,部分藝術類專業(yè)教師過于看重課程思政教學中的理論知識教育,忽視了在構建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格局過程中,學生情感、價值觀上的變化與引導;三是,藝術類專業(yè)教師本身就面臨較為繁重的專業(yè)教學任務,在精力和時間上都無暇顧及“課程思政”建設活動在藝術類專業(yè)的實施。由此導致藝術類課程德育教育資源挖掘的不深入、不徹底。在相關工作的實施上更是存在應付了事、流于形式的情況,難以形成長效化的藝術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藝術類專業(yè)學習的特殊性,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極具個性化的性格特點,這些都是其他專業(yè)學生所不具備的。具體來講藝術類學生性格特點表現為:一是,自我意識較為突出,在特立獨行的同時更為關注自我個人的發(fā)展,習慣彰顯自我個體在群體中的“另類感”;二是,思維活躍的同時存在過于感性的認知,對周圍事物存在豐富的幻想和激情。邏輯思維、理性思維的缺乏使得這部分學生難以實現對問題的理性認知與分析;三是,在思想上存在濃厚的藝術情結,對本身專業(yè)學習以及所具備的藝術素養(yǎng)深感自豪。自我感覺良好的背后是藝術類學生較低的文化課水平,這導致了其對思政課學習不感興趣的現實情況。總體來講,藝術類專業(yè)學生這些個性化的存在,是實現其藝術創(chuàng)作所必須的一些基本素養(yǎng)。但與此同時也會對思政等文化課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阻礙作用。如,對文化課學習存在輕視、缺乏興趣的情況,上課期間存在玩手機、不認真聽講等不良行為。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微信朋友圈、手機直播平臺、微博、公眾號、授課平臺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媒體時代產物,逐漸出現在人們生活當中,并成為人們日常通信、娛樂、學習、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上述對當今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現狀的分析,我們看到思政教育在藝術類專業(yè)課程教學工作中存在感較低,師生重視程度、配合程度情況不佳。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為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構建起一個良好的氛圍,高校需要借助新媒體強大的信息傳輸功能,加大對思政教育的宣傳力度,幫助師生積極轉變思想認識,看到思政知識、目標與藝術價值、藝術素養(yǎng)之間存在的緊密關系。具體來講,高校可以利用學校官網等定期發(fā)布一些與藝術行業(yè)有關的社會熱點話題;利用手機直播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宣講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師生發(fā)布藝術行業(yè)職業(yè)規(guī)范相關要求等,由此來不斷深化師生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認知。
教學內容的拓展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豐富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認知,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所在。尤其是針對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個性化突出的現實情況,單一化的思政教學內容未免過于枯燥,無法引起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為此,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要積極借助新媒體優(yōu)勢功能的發(fā)揮來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內容,以此來滿足每一位藝術類專業(yè)學生的思政學習需求。具體來講,首先,要求藝術類專業(yè)教師需要具有十分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抽絲剝繭,準確捕捉到其蘊含的深刻思政教育意義。由此在“課程思政”的引導下,有針對性、有重點的將這些社會熱點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引入到學生的視野中來。其次,要求教師要注重新聞媒體案例的引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新聞的同時,為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實現對世界、對社會、對學習、對自我的理性認知,打開一扇窗。由此來為學生今后藝術職業(yè)生涯的良好發(fā)展敲響警鐘,使其通過思政知識、技能的學習和運用來有效避免社會矛盾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新媒體為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思路,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思政教育素材,更拓寬了思政教育途徑。積極順應時代發(fā)展需求,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高校積極構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要在對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特點、需求等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加大對新媒體思政教育功能的分析,以此來有針對性的做好新媒體時代大學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