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周民
海棠待雨時節(jié),如酥的潤物果然不期而至。
家祭分前后兩段,前段在祖宅舉行,后段則移至百里之外的祖籍地。
四月四日清晨,我家的家祭開始了,全族人陸續(xù)趕到祖宅祭祖現(xiàn)場,昔日沉寂無聲的院落一下醒了過來。磚木結(jié)構(gòu)的百年老屋,紅磚灰瓦,對開的老式木門、黑漆紅邊,門扇上對貼的大紅福字,烘托出濃郁的典禮氣氛,而懸掛在屋檐下的八米橫幅上書“鄠邑區(qū)祖庵鎮(zhèn)鋪尚村田族苗裔2019(已亥)年清明回土斡土耳垛田家街祭祖典禮”,炫目又肅穆,更有十多米長的紅地毯從屋內(nèi)的供桌前一直鋪到前院的魚池畔。一踏上紅地毯,撞入眼簾的是一座黑色花崗巖碑石,碑寬僅九十公分,高不足八十公分,并不高大,它正面上方“田氏祖宅碑”五個大篆字,一下就牽去人的目光,駐足靜觀,碑文更引人遐思:
“天下祖庭,百村萬戶。鋪尚田氏,葉繁根固。肇徙于乾隆朝,脈源于土斡土耳垛。先祖棲定之初,茅舍安身,農(nóng)商立命,勤儉持家,積財蓄力,至民國十七年,曾祖父生業(yè)率次子益春,斫其木以自工,賴三村之眾助,于東城門外起瓦房三間,基業(yè)奠茲,坐北向南……百年祖宅,曾庇五代之寒,已蔭六世之福,經(jīng)風(fēng)歷雨,日顯彌珍,為昭后世,勒石銘心。”
一個尋常之家為何要在華夏始祖國祭的日子來祭奠一個家族的祖先?而且要分為前后兩段在遙隔百里的兩地舉行?更何況,前半場的家祭現(xiàn)場要選在全族以至全村絕無僅有,且與現(xiàn)代住宅風(fēng)格相去甚遠的田氏祖宅?
曾記否,百年老屋由土斡土耳垛田家街一位鐵血男兒遷徙至此,蓄四世財力,由其曾孫,即我的曾祖父生業(yè)率其次子益春所建,至今已走出了五代子孫,今天到場的第七代哪一個不是出于斯而長于斯!連第八代的“八零后”,也有兩位從這個老搖籃搖大成人。所以,今日這場盛會空前的家祭,不僅散居于村里的族人回來了,走南闖北的后裔也回來了,甚至還帶著他們的孩子。不僅出嫁的姑娘回來了,結(jié)緣于田門的媳婦也回來了。連第六代唯一的健在者,我的母親也以八秩有五的高齡,抱病扶椅而來。
整個院子都靜了下來,連整個村子的熙攘喧囂,忽然也都成了默片。供桌上長香白煙繚繞,供桌前夾道而立的是長幼有序、男左女右、各就各位的田門子孫,唯族中壽星,我的母親,扶輪椅于供桌的右前方,在為今日的祭典坐鎮(zhèn)。
三分鐘的肅靜,激跳的脈搏像計時鐘倒走的秒針。
有幸,我主持了前半段的祭典儀式。
首先魂歸神位的,無疑是鋪尚一脈田氏的始祖父、祖母。族譜上,位居極頂卻無諱名,只有田府君的敬稱。今日祭祖,當(dāng)源于他當(dāng)日“志在四方”的別家壯舉。正如族史所云:“早在皇清乾隆朝,古都長安土斡土耳垛田家街一位鐵血男兒,為討生計,跪拜過父母、族人,抱志別家,一路風(fēng)餐露宿,摩頂放踵,去追尋人生的未來。行至鄠邑區(qū)祖庵古鎮(zhèn),方止步落腳,這便是田氏鋪尚一脈的始祖。始祖發(fā)軔之初,亦農(nóng)亦商,勤儉持家;誠信立業(yè),克勤克儉;積財蓄力,置業(yè)置產(chǎn)。被當(dāng)?shù)劁伾写宕髴魲罴蚁嘀?,以女相許,擇為快婿。從此,仰仗泰山,依憑勤奮,安身立命,繁衍至今。”南山烈烈,飄風(fēng)發(fā)發(fā)。人莫不榖,我獨何害?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哀其父母養(yǎng)我育我的辛勞,自己不能報答一二,便毅然自奔前程,以解父母之憂。他那時一定是少年未娶,不然怎會在出門闖天下的日子被人相中,還以女相許呢?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楊家人投他滴水之恩,他立即涌泉相報。從此也就把自己根植于窮鄉(xiāng)僻壤,他的子孫自然也一代一代做了老外家所在地的子民。就連二十世紀(jì)初,尚屬稚童的父輩回土斡土耳垛祭祖,也還在老外家楊伯的引領(lǐng)下,長途跋涉,東西往返。今日,他的第七代孫就要浩蕩而去,圓先輩百年祭祖一夢。
接著魂魄歸位的是諱名思和、思江兩位先祖偕祖母而至。按說,兩位先祖都成家立戶,然而細(xì)究族譜,傳后的只有長門一人。我們自然是長門根苗。那么,思江爺這一戶怎么了?再聽族史,令多少子孫感佩不已,嘆息不已。因為,每在春節(jié)、清明掃墓之際,父輩都會指著祖墳東邊十多米之外的小墳說,那就是思江爺?shù)膲災(zāi)?。?dāng)年,社會動蕩,匪寇橫行,一次激烈的肉搏戰(zhàn)就在村口展開。為了守護家園,我們這位祖先,憑著年輕力壯、血氣方剛,揮舞著鍘刀,率一村少壯直把來犯者從東城門逼退到城外西南角。憑著地形熟悉的優(yōu)勢,我的這位先祖和王姓的一位同儕,攀樹而上,誓死守城,然而由于目標(biāo)太顯,又因寡不敵眾,兩位豪杰不幸壯烈犧牲。按照習(xí)俗,橫死之人莫入祖墳??扇绱吮瘔训臓奚M能用“橫死”待之,所以族人忍淚將他安葬在祖墳右邊。雖若即若離,卻也算回到了父母的懷抱?!耙慌跚鼫I似江流,青山不忍送他下滄州?!?/p>
下來要請的是諱名世昱、世仍、世靈三位先祖及祖母。這是遷徙鋪尚的第三代先祖。如果說我們定居于斯的先祖,初來乍到還孤身一人,到了這時,該是一個兒孫滿堂的熱鬧之家了。看看族譜上這一輩三門,不由心中頓生“人丁興旺”的喜悅,而且僅這三個字面上前景光明、人杰地靈的名字,已足見對未來的憧憬是多么動人遐思。雖然二祖爺?shù)闹M名,族譜上一筆一畫工整寫著“仍”字下一個“土”字,可我們翻遍能拿到的一切字典詞典也查它不出,沒關(guān)系,權(quán)且讀作“仍”吧,《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釋義:“依照,頻繁,仍然,照舊?!辈还茉趺唇忉?,萬變不離效法之意。這兄弟三人中成家立業(yè)者僅大祖爺世昱一人,再者身后的奉祀者,三門并列,全憑一人支撐。也就是說,田氏一脈流落鋪尚村至此,幾乎要斷了煙火。我當(dāng)年曾經(jīng)向父輩問過這一段家史,關(guān)于二、三祖爺未娶無后的疑問,無人能給我說清。心中的問號至今無法拉直。倒是大祖爺世昱的故事,父輩們講過多遍。大意是,面對家道不興、門庭不振的慘象,世昱爺在苦思了好久之后,決定帶著家小外出一陣去謀生,也換一換環(huán)境,調(diào)理一下心情。他去的地方也并不遠,就在村西南五六里外的馬村給富戶人家打工、領(lǐng)案,相當(dāng)于今日的“工頭”。否則怎會將妻兒帶在身邊,而且呦呦待哺的兒子還不滿一歲。據(jù)說那一年夏忙,收完了莊稼。東家出于感激牽了一頭騾子,讓祖爺馱著妻小回村里去打理自己的莊稼。那天一早,一切收拾停當(dāng),先扶祖母騎上騾子,可意料不到的是,當(dāng)將襁褓中的孩子要遞上母懷時,那騾子無端地驚跳了起來,抱孩子的祖爺只得向騾子跟前挪步,孩子便哭得更為厲害,那騾子也蹦跳得似要脫韁。見此情景,好心的東家氣不過抖韁罵了一聲不肯配合的騾子:“看你狗東西咋去枉死城呀!”這一抖一罵,騾子倒順溜了一點,可本就氣惱的祖爺卻犯了心忌,不回了。隱隱之中,他似預(yù)感到了什么。果不其然,就在那一天,匪寇又進村搶掠,村里村外難免又是一場慘不忍睹的肉搏。事后,不僅我的這位祖爺驚出一身汗來,知道此事的人無不叫奇。就是這一年,田家毀了一料莊稼,卻換回了一家人的平安。巧合也罷,傳奇也罷,三門關(guān)一子的現(xiàn)實族譜里看得再清楚不過。
下面要叩請的自然是一人撐三門的曾祖父諱生業(yè)和曾祖母,若把虛虛實實勾勒成塔形的族譜去虛存實,塔型的田氏族譜便是一個弧線渾圓、玲瓏有趣的寶葫蘆。而那葫蘆的纖腰所系,正是我的曾祖父。若說繩從細(xì)處斷,田門到此應(yīng)息煙。慶幸的是,命運的神功加勤奮的人工不僅讓一個家族的血脈沒有從這細(xì)處斷裂,反而結(jié)了個緊,近乎一路單傳的家還在此得以轉(zhuǎn)機。可能是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吧,本應(yīng)飽受溺寵的獨子,卻要早早擔(dān)起一個家族的期望,還得為三位父輩養(yǎng)老送終。如何走出貧窮的困境,思變成了這位壯志少年的唯一出路?,F(xiàn)代人不是強調(diào)“經(jīng)濟轉(zhuǎn)型”嗎?而我的祖先那時在這一條路上就大步踐行了。尤其到了曾祖父這一代,他在亦農(nóng)亦商的生活模式上再做“工其藝”的創(chuàng)新。“家產(chǎn)萬貫,不如薄藝在身?!边@是父輩們常教給我們的一句話。因為我們這個家,就是從曾祖父起,苦學(xué)木工,苦修“薄藝”的,正如族史所言:“由曾祖父諱生業(yè)率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櫛風(fēng)沐雨,披荊斬棘,為家道中興再奠厚基。農(nóng)商之家亦轉(zhuǎn)型農(nóng)梓興家。四代木匠,德藝雙馨,更且子承父業(yè)者諱益春,亦子亦徒,父子同力,于民國十七年,斫其木以自工,賴三村之眾助,于村東城門外,起瓦舍三間,圍竹籬一院?!苯袢?,我們倚門框,撫楹柱,似仍能感受到曾祖父留在上面的余溫,甚至穿越時空似的可聞老人家作工其上的斧鋸聲。這座百年祖宅我們是保留下來了,然而此前四代先祖棲息于村中何處,即使父輩能指認(rèn)個大概,可欲憑吊,幾乎找不到一處哪怕是一磚一瓦的遺跡了。所以,曾祖父留下的這座祖宅,如今雖無人以之為家,可繼承者十弟仍不惜舉債維修,還立碑勒石,以之留念。
該到我的祖父輩了。主祭人二哥、二姐相對而立,相顧無言,一顆虔敬之心此刻只為幽冥中的先人跳動。幾番鼻酸的印哥終于眼熱,畢竟,今日這滿堂子孫中,他是唯一在祖父背上長到了四歲。因為與他同齡的三哥六年前已因病而逝,早夭的大哥走得更早。就是今日為先祖牌位“啟戶”的桃姐,祖父仙逝時她才兩歲,尚無記憶能力。難怪祭拜的長香高敬到此刻,二哥的心情是如此沉重,表情也如此悲愴。祖譜里這一代先祖的位置最為醒目,曾祖之前,幾近單傳,到了這一代,三丁并立,所以,陶而樂之的曾祖父著意以“福、祿、壽”為三子命名,且在前邊冠一“九”字,數(shù)中之極,占盡吉祥。只是我的祖父諱九祿,可能被連年饑荒餓怕了,認(rèn)為這名字預(yù)示自己一生只得九成祿糧,不能飽腹十分,故易名“益春”。事實上,后來的命運也的確與曾祖父取名時的愿望相悖。本該有“?!钡拇笞娓?,滿懷雄心要為這個家的振興盡長子之孝、行長兄之義,不料生意場上被訛,甚至被作為人質(zhì)扣押,費盡周折,還花了好大一筆錢才了斷一樁官司。然而大祖父咽不下這口氣,卻也從此臥病不治,在吃盡苦頭受盡折磨之后飲恨而終。三祖父呢,占了個“壽”字,恐怕也是過日子心切,出力過度吧,三十歲出頭,一個精壯小伙竟暴病而斃,至今也不知病因。甚至連關(guān)于他的故事也沒有留傳給后世多少,所以,祖輩中最應(yīng)該活潑的靈魂,在今日這繚繞彌漫的青煙中卻模糊得讓人無法想象出他是怎么樣一個硬漢的輪廓。倒是我的祖父,棄掉“祿”糧,反而占了幾分春色。作為次子,亦是傳人,曾祖父在連失兩子之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祖父身上。祖父不負(fù)重望,父子二人齊心協(xié)力,終于把一份窮日子過到了當(dāng)時的“小康”。而且苦人多壽,活到了七十二歲,可謂鋪尚田氏先祖中的時年壽星。有關(guān)我祖父的故事應(yīng)該是豐滿而令后人自豪的,至少方圓五十里,一提到木匠,上代人中無人不曉。先不說民國十八年年饉,大旱之下多少莊稼顆粒無收,而我的祖父掘之以井,轆之以水,硬是把十八畝地里的谷子由谷種澆灌成谷穗。那辛勤汗水換來的收成不知驚艷了多少村堡,也不知感動了多少親友。四代木匠,祖父鼎盛,除了祖宅碑中尚有記載,族史的介紹中也這樣寫:“在曾祖父與祖父木工手藝聲名日隆之時,方圓數(shù)十里大戶人家之宗廟祖祠,秦嶺深處之廟宇道觀,渼陂湖畔之亭臺樓閣,無不留下‘鋪尚二田的手藝……隨著家業(yè)之薄積,曾祖及祖父諱益春,曾運籌為土斡土耳垛家中捐修祖祠,計劃工期木料,運回老家,予族人以驚喜,給祖先以告慰。豈料天有不測……加之社會動蕩,時局逆轉(zhuǎn),以致宏愿中落,抱憾終生?!弊娓傅倪z愿未了,今日祭祖,我們特意制作了一面“田門歷代祖宗”牌位,贈送給老家,權(quán)作對祖父捐祠一愿的補償,祖父有知,魂兮歸來也該欣然頷首了。
下來就要叩請父輩魂歸神位了,多么地難以接受??!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可回眸一盼,父輩們的背影在暮色蒼茫的寒星下已漸行漸遠,至今二十余年矣。按說,這一次祭祖,父輩們最為迫切。因為田氏家族到了這一代,從一個人傳承到了三門五戶,近百口人。大祖父單傳一戶,三祖父單傳一戶,我的祖父排行為二,衍傳三戶,名副其實的一個家族了。而兄弟五人中,前邊三位伯父童年都曾回過老家,正如族史介紹的那樣:“祖父輩之前,鋪尚一脈與祖籍土斡土耳垛往來甚密。父輩中尚有三人,少小回家祭祖。記憶斷鏈,當(dāng)在近百年間,蓋因年饉饑荒,生計難討而致聯(lián)系漸疏,以至中斷?!比缃袢硕∨d旺,日子漸好,卻苦于尋覓不到,成了父輩的心病。尤其進入垂暮之年,知來日之無多,念夙愿之未了,每在春節(jié)祭祖時,無不臨族譜而嘆曰:“牢記土斡土耳垛,莫忘去尋根。”這一聲嘆息,如雷貫耳,在我們心海激起千重浪花。
二哥、省哥、周齊各敬一柱香吧!
一柱香表一寸心,煙接幽冥通人神。似乎看到散仙般的大伯父偕伯母回來了。蓄一腮飄逸美髯,泛一臉亦喜亦憂的笑容。先祖中這位田門奇人其所以如此,可能是大祖父的早逝對他的致命一擊,以致他的人生軌跡與眾不同,先是舉家別村,后來出家神游,中途也曾風(fēng)流,晚年又踏歸途,他才思過人,能寫會算,雕得一手好泥塑,打得一手好算盤。可就是沒有塑造好一個真實的自己,更未盤算出一個美好的人生,只是一生剛直不阿,硬氣過人出了名。再窮不肯借人一錢,再難不肯折人一腰,對他人之財,不起邪心,對別人之苦,常懷惻隱。對于大伯父這種為人處世之道,該怎樣評價呢?三伯父和父親在世時這樣說他:“滿腹經(jīng)綸,卻疏于修身,立德有之,卻未見立功。”堂兄弟間,這樣慨嘆,不外乎是哀其不幸、悲其不爭的無奈吧。畢竟他把大祖父留下的一份好日子不僅沒有發(fā)揚光大,還給拋撒得幾近無余。然而,即使這樣,大伯父、大伯母的壽材卻來自他的堂弟——我的父親“視長兄為父”的一片孝心。父親畢竟小我大伯整整十歲。
二伯父,一個文人式的農(nóng)民,他是我祖父的長子,與大伯父同齡小月,一生勤儉持家,奉先思孝,殷勤做人,謹(jǐn)慎行事,窮日子從頭過到老,人卻整潔斯文得看不出半點寒酸,一手蠅頭小楷寫到字帖的標(biāo)準(zhǔn),文書會計的村務(wù)也干到令人交口稱頌的地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jīng)》里的句子,首次聽到,就出自二伯父之口。所以,說到二伯父,我常怨天道不公。這樣一位德才之人,怎么就讓他握了一輩子鋤把?而且貧窮壓得他一生沒喘過氣來,即便到了晚年,也未展眉頭。更恨天不假年,六十八歲就撒手西歸,那年他的小兒子、我的小堂弟毛毛還尚未訂親,他這一走為族人子侄留下多少悲傷?
三伯父,祖父的次子。卻和祖父一樣,是木匠手藝的傳人。也或許因為自幼膂力過人、體魄健碩的緣故,三伯父讓人一眼就感覺到了農(nóng)民的溫厚干練與可敬可親。難怪他那么聰穎,祖父卻沒讓他去讀一點書,直接就收他為徒,弄起了斧斤。三伯父出了一輩子大力,衣著從不講究,鉆口秋衣今天正穿、明天反穿,后天又正了過來。任三伯母再嘮叨他都一笑了之,不放下活兒來糾正。雨雪天,腰帶一頭散落在地,一路拖成水泥疙瘩,只有進屋時身后“咣”地一響,他回身反顧時才恍然一笑??蛇@種近乎“邋遢”的灑脫,在我看來就是十足的須眉之美。莊稼行當(dāng),趕車摞秸,提籠撒種,他干起來無一樣不讓人熱羨感佩,別看都在務(wù)農(nóng),這種“把式”農(nóng)民也并不多得。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長大后當(dāng)個農(nóng)民,這理想的策源地,一個是我的大舅父,一個便是我的三伯父。甚至學(xué)木匠、當(dāng)泥水匠的念頭也是心動于斯。因為在農(nóng)村的那段日子,三伯父對我的熏陶不可小覷。家里的拆拆換換,修修補補都請三伯父來做,我自然成了他的“小工”,做木活時,我也來幫著拉鋸、遞斧,很得一些真?zhèn)?,只可惜我很快就離開了家鄉(xiāng)熱土,干了公差。今日祭祖,看著神位上三伯父的諱名,讓我一直感念于心的是小三伯父五歲的父親的壽棺竟是三伯父一手做好。更悲傷,三伯父以此活的告罄宣布了自己木匠生涯的結(jié)束。其實在此前,三伯父已經(jīng)多年不動斧鋸了。族史中就這樣說他:“即使到了改革開放,渼陂湖景區(qū)大開發(fā)之日,施政者竟能按圖索驥,找到父輩諱文升,邀為古建顧問,三顧而未肯,只因年邁體衰而卻之。”父親的病情急轉(zhuǎn)當(dāng)在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初,做那副壽枋時,三伯父當(dāng)在七十三歲,手足之情,由此可見。
這時,我冥然感覺父親也為之動容了。母親這陣就扶椅在堂,而父親卻歸了神位,別卻我們母子已二十三年。當(dāng)年那慌惑不寧、三十九歲的長子,今日已是六十二歲的白發(fā)蒼顏遲暮人了??赡憬淮氖虑橛泻芏辔疫€沒有辦好。有些是我力有不逮,有些是景遇不濟,但我只要心智不衰,仍會不遺余力。
原本要先感懷三伯父、三伯母,由于前邊三伯父的話題連帶出了父親,我想他們不會怪罪的。這位三伯父是三祖父的子嗣,十足的莊稼人,和我父親同年,生月稍大。他一生目不識丁,足不出鎮(zhèn),除了守住種地的本分,無一技之長。勤勞可能是補拙的唯一長項,可太不計成本了。三五天不惜出力流汗,挖一個樹墩;半日里不惜凍裂手?jǐn)[順一堆禾桿;不吃飯的辛勞,換回的或許僅是一堆別人踢來搗去的碎石瓦塊;跑破鞋的往返,拿回家的也無非是別人壓根拾不進眼的一根柴棒。一定是勤勞用錯了地方,才導(dǎo)致了“出工不打糧”的怪象。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苦焦的日子讓一村人都扎緊腰帶磨出了頭,可三伯卻邁不過這個坎,人命關(guān)天的危難之際,竟然向天長嘆,帶著年少的堂哥堂弟出門討要去了。這一無奈之舉讓村人為之唏噓,讓族人寢食難安。母親這時隔三岔五會叫亞媽(堂妹名亞娃,我自幼習(xí)慣這樣稱呼三伯母)帶著孩子過來吃一頓,母親同亞媽的妯娌關(guān)系情同親姐妹。所以更加地憐惜。往往,為了讓亞媽他們能吃個飽,寧愿讓我們兄妹少吃點,母親又好強要面子,只見我們拉臉嘟嘴非訓(xùn)即打,為這,我真沒少挨母親的巴掌。日后想來,是多么的少不更事。此刻再看神龕,哪敢設(shè)想,當(dāng)年一家九口擠在兩間瓦房里的日子,今日即使不計出嫁的兩個堂妹,僅是五個堂兄弟竟也是各立門戶,住上了二十間兩層的現(xiàn)代小樓房,簡直是乾坤大逆轉(zhuǎn),舊貌換新顏。
沉思片刻,我說,請第七代同儕,黃泉路上的早行客,大哥、三哥、西娃姐,各歸神位吧!聞言,子侄們各自上前、揖手,在偌大一個香爐里好一陣細(xì)找,才在緊張的空間,插上了長香。
別以為先祖和同儕的亡魂歸了位就萬事大吉。其實,今日的參祭者誰都知道我該怎么結(jié)束這個莊嚴(yán)、肅穆的儀程。所以,即使我沉默半晌,下面也一樣肅立無聲。看了一眼隊列里的小堂弟振峰,不知怎么,我的聲音竟然低抑得有些黏滯:“怨家松毅,你也回來!就跟在你爺你婆的身后!”緩了口氣,我讓堂侄田勃去給孩子的怨魂上了一柱香。可能我的聲音突如其來吧,連我在內(nèi),滿堂的族人凝重的面容更添一層苦相。失子的父親,顯然已在啜泣,還有幾位長者淚花也在眼眶打漩。孩子才十六歲??!去年初夏,在搭救落水玩伴時不幸殉難,還不到一年。今日正是孩子的首個清明,在祭祖的神龕里留他一隅,也算與族人結(jié)緣一場。
逝者已矣,生者尚痛。拭去淚水,也拋下悲傷,我們還得用心用情把祭祖的程序往前推進。
二哥、省哥、西成哥代表三戶長門為齊聚的先祖神位亮燭、上香、化錢,并作奠酒的餞行。這時全體參祭苗裔隆而重之、整而齊之的向先祖行三叩首拜禮。這時一直在堂不語的母親,她的一個舉動,讓我驚悟,差點忘了一件大事——行動不便的母親這時突然遞上一個紅包要聊表心愿。我忙做解釋,并以主持者的口吻致謝:“今天的祭祖典禮,作為第六代,在堂長輩僅剩我母親一人。母親身染沉疴,行動艱難,但仍以八十五歲高齡扶椅前來,為先祖神靈及眾苗裔回老家祭祖送行,并奉上紅包,聊表寸心!母親的這一舉動,讓人感佩之下更受鼓舞,請二哥心揣先祖遺愿,代表田族子孫收下老人的這片心意?!?/p>
有點突如其來,又在情理之中。驚喜又感動的二哥上前就給母親鞠躬施禮,他一時忘了母親是癱瘓之人,一手捧紅包,一手幾乎要扶母親站立與他合影。大家當(dāng)即合攏過來,扶輪椅推母親從先祖魂魄歸來的紅地毯上緩緩來到前廳,圍成扇形。隨著閃光燈的明滅,一張“全家?!彼查g便定格為永恒。
前半段的祭祖終于落幕。
懷抱先祖牌位,手捧田氏族譜,我們在安頓好母親后,分乘兩輛中巴,告別老宅,出村東去。正如《祭祖文》所言:“擔(dān)九世之大任,圓一族之夢想?!边@“大任”就擔(dān)在我們第七代子孫的肩上,“夢想”也將圓在今日“終歸祖祠”的現(xiàn)場。
“歸宗報恩,祖之夙望。遺愿在心,吾輩莫讓?!奔牢囊徽Z道破了逝者和生者的心聲。先祖別家,只在一瞬的果決,而后世尋根,僅我們這一代竟用了二十余年。僅一個“土斡土耳垛”就打問了不下十年。而找到宗親,那簡直是踏破了鐵鞋,幸虧,鐵鞋踏破之日,也是正果修成之時,真有點“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快感。原來土斡土耳垛就在灞橋區(qū)的十里鋪,當(dāng)我們找到這一片陌生又親切的熱土?xí)r,方從史料得知:“土斡土耳垛為蒙語,意為‘宮殿陣營,而土斡土耳垛小學(xué)就坐落在其遺址上?!睕]想到,曾被馬可波羅盛贊為“壯麗之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個空乏晦澀又詭異的名詞,不僅電腦敲不出來,而且意義難明。它就在東二環(huán)礦山路的周圍。而深印著我們祖先足跡的那一方后土田家街,早在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隴海鐵路擴修時,就被整體搬遷,變?yōu)榻袢盏幕疖嚃|站。而有幸找到的存喜、五九、秋建,諸宗親和所有族人也早在七十年前做了移民,被稱為安西王府正門的“田家街”遷移后反成了“工”字形布局的“豁口村五組”。相對于原生態(tài)祖籍地的“鄉(xiāng)愁”,族人相擁,存喜他們和我們究竟誰該安慰誰呢?
離散九代的族人終于在灞柳飛雪的“章臺”得以團聚,田門宗親合族祭祖的后半段典禮宣布啟幕。
這一段的祭典主持人是老家宗親五九,從迎奉田家街鋪尚村田氏一脈先祖入神位至“恭送”“行閉戶大禮”,共安排了十二項儀程,祭典現(xiàn)場就布置在秋建家中二樓六十多平米的大廳,以紅錦為背景的祖宗神位鮮花簇?fù)?,祭典現(xiàn)場仿佛心接先祖的幻境。
數(shù)典不忘祖,樹高莫忘根。正如族人暢敘時所議,不管田氏源頭直追舜帝后裔田完,還是今日這百名田氏后裔的先祖來自大明朝廷;更無論我們的先祖有過西安明城墻修建總指揮的榮耀,還是田家街在土斡土耳垛十三村有過的輝煌,一概都成為翻過去的歷史。這話說得多好,一個連族譜也毀于“文革”的普通家族,誰還能在正史中看到先祖的背影呢!反過來說,祖先的榮耀與輝煌,又何嘗不是激勵后世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看來歷史的遺憾只好用家族的故事、坊間的傳說來補償了。所以我為坤柱的《祭祖詞》而感動:“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祭拜歷代先祖,就是要感懷先祖的高山之德,傳承良好家風(fēng),不負(fù)先祖之望。常念血脈相通之情,常思同宗同祖之誼,以一族之力,盡一國之效?!绷绲淖迨方榻B,讀到最后也尤為動情:“族中老少,謹(jǐn)以‘耕讀、循理、和順、勤儉為祖訓(xùn),本分做人,誠實做事,恒念創(chuàng)業(yè)之維艱,克勤克儉;常思守成之不易,勞心勞力。今能勉可告慰列祖列宗,并向祖籍宗親陳情匯報,此乃先祖護佑之功德,后世蒙蔭之福祉?!倍甯绲摹都雷嫖摹犯锹暻椴⒚?,催人肝膽,把一場百年祭祖盛典推向峰巔:“今田氏家族,瓜瓞綿綿,濟濟一堂。緬懷祖宗,叩謝焚香。念血脈之相通,追同宗之流長;彰祖宗之功德,祈后世之無疆!同胞同根,一脈繼昌。同心同德,百世流芳?;眉冉B,默化無量。秉先祖之遺訓(xùn),效古今之忠良;啓一脈之景運,助千帆之遠揚;培詩禮之望族,育吾族之棟梁;書時代之美篇,播德才之典章;合全族之智慧,創(chuàng)未來之輝煌!”
當(dāng)我們把“江流萬派,源出一脈”的紀(jì)念匾敬贈給祖籍宗親,堂上眾口不約而同地齊聲朗誦:“合全族之智慧,創(chuàng)未來之輝煌!”那聲音,是多么地鏗鏘有力。
尋根祭祖,終圓一夢。
牌位在懷,枯木不語,而我們卻領(lǐng)悟了很多。
辭別老家宗親,我們沒有忘記帶回一捧“故土”,用小袋分裝若干份,下車時每戶都提了一袋拎回家去。一進院門,我就細(xì)細(xì)地將它一撮一撮撒向蘭桂根下、竹叢花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