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瑩
難以想象綏德城一處校園深處的角落,竟然坐落著一代梟雄蒙恬的墳冢。
我穿過一扇水泥壘成的挺闊大門,繞過兩座水泥砌就的雄偉樓宇,踏上一條水泥鋪就的狹窄坡道,忽然間來到一座黃土堆成的高丘前,兩只兵符樣的石虎臥在兩側(cè),并不茂盛的柳樹隨風(fēng)蕩漾,掩映著身后幾尊并不滄桑的石碑,兩尊碑面似乎已被風(fēng)沙吹打得暗淡了,一尊石碑卻顯得漆黑锃亮,上刻道光年綏德知州所書“秦將軍蒙恬墓”六個大字。天哪,那大名鼎鼎的蒙大將軍居然棲身于此?我茫然四顧,丘不算高,大約兩米,樹也不密,僅僅五棵,這是不是有點憋屈?。课曳怕_步繞到碑后,方知此乃近年仿造的新碑,清代舊碑已被文管所收藏了。其實,這碑新碑舊倒也無妨,只是想那蒙恬將軍也是手握利劍威風(fēng)凜凜之人,萎縮在這樣一個喧鬧的角落,恰似給他波瀾壯闊的戎馬生涯送上了一縷幽默。
那石碑后邊的土丘如碩大的饅頭,經(jīng)歷過兩千多年的風(fēng)雨沖刷,已絲毫聞不到當(dāng)年的血腥了,而丘上覆著的一層蒿草,迷離稀疏,風(fēng)吹頭低,似在向過往的人們致意。蒙恬出生于耀眼的武門世族,一家三代為大秦帝國立下了顯赫戰(zhàn)功。始皇三年,豪邁的蒙字大旗殺入韓國,直取十三城;始皇五年,凌厲的蒙字大旗沖進(jìn)魏國,又奪二十城;始皇二十五年,接掌蒙字大旗的蒙恬,少年得志,意氣風(fēng)發(fā),一出手便將楚軍打得人仰馬翻,在統(tǒng)一六國的碑額上,瀟灑地刻上了將軍的業(yè)績。隨后,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驅(qū)逐匈奴,把黃河以南四十余縣收入囊中,在今日綏德建立起上郡,統(tǒng)轄了西北的萬千風(fēng)物,可謂功高蓋世,無人出其項背矣。
想爬上這座失卻了巍峨的土丘,可我撥開萋萋草蔓,輕輕抓起一把黃土,視線被雜亂的樓宇遮擋了,但遠(yuǎn)古的腥風(fēng)血雨卻洶涌起來,強(qiáng)烈感懷到居高臨下的威嚴(yán),感受到蒼茫大地騰起的云煙,也能聽聞萬馬奔騰的轟響。當(dāng)年的蒙恬躍馬揚鞭,逐戎之后,不可一世,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邊亂,防止稍縱即逝的馬背民族擾襲,果斷地將秦、燕、趙的城墻聯(lián)結(jié)起來,增高加固,依勢而行,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造就了一座綿延萬里的煌煌長城。似乎蒙恬攻城掠地的功績,在史家的典籍里僅僅只言片語,而將軍修筑的這道不屈不撓的萬里長城,卻在大地上擘畫了一道永恒的曙光。
是的,史家似乎對這般雄奇之作小有責(zé)難,天下初定,人心未穩(wěn),勞民傷財,有違王道。那民間流行的孟姜女之傳說,更撓動了人們?nèi)彳浀纳窠?jīng),孟姜女千里尋夫一路坎坷,終于撲到長城腳下,忽聞夫君兇訊,不禁悲從中來,一聲長啼,風(fēng)過樹鳴,群山低頭;二聲長啼,兵陣垂首,萬馬嗚咽;三聲長啼,淚如泉涌,沖塌了長城垛口。這的確激起了人們對修造長城的憤懣,也給柔弱的姜家女兒送去了無盡的悲憫。不過,蒙恬的曠世之作最終抵擋了淚水和刀箭的磨礪,在浩瀚的山河間頑強(qiáng)地存留下來,使得中華兒女得以在長城內(nèi)外繁衍開來,閱盡凝結(jié)著東方文明的塊塊青磚,怎一個豪邁了得!所以,長城腳下會默默刻上蒙恬的名字,從此也讓多少英雄豪杰嫉妒得仰天長嘆。
我慢慢地松開手掌,黃土順著指縫滑落丘下,似與那高原上的大道有著相同的味道,苦澀倔強(qiáng),樸拙味醇,卻是包裹生命的味道。我知道,那條大道是從淳化的甘泉宮伸展過來的,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不少兵字和倉字的瓦當(dāng),帶給人們當(dāng)年武備中心繁盛的暢想。只是納悶蒙恬修造的秦直道為何要遠(yuǎn)離長安,會從那里昂首起步?從那里起步的秦直道一路向北,再也沒有回頭,一直朝著浩瀚的草原挺進(jìn),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所謂塹山堙谷是也。從已勘明的情形看,這條被譽(yù)為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寬有六七十米,窄也有二三十米。只是感慨古時沒有測量儀,那一千八百多里的長蛇工程,一定是多處地方同時開建的,怎么會對接得如此順暢呢?
不過這條浩浩直道,應(yīng)該展現(xiàn)了大秦帝國的威武,旌旗飄飄,銀槍閃閃,兵列如蛇,天涯望斷,任是域外何等野心覬覦,也會勒馬駐足望而生畏的。記得有位肩扛三顆將星的作家說,中國的歷史就是抗擊北方的歷史,兵馬輜重可直抵邊陲,草原捷報可飛傳回京,形成丁字的長城與直道,也許就是大秦帝國深謀遠(yuǎn)慮的佐證。然而,秦直道明明在溝壑荒原上未見斷痕,司馬遷為何斷言“道未就”呢?我想,司馬大人曾隨漢武帝走過直道,他之筆下斷不會妄言,可能有些路段設(shè)計寬度未能達(dá)標(biāo),也可能途中的驛站未及完工,督造直道的將軍就蒙難入土了。
我想繞那黃土高丘走上一圈,摘幾株碎花,捋幾枝青葉,以表達(dá)心中的敬重,卻生生被那雜亂的建筑擋住了,有的低,有的矮,毫不客氣地擠住了三面。是啊,這是哪路神仙有資格與大秦將軍爭奪地盤嗎?想當(dāng)初這座墳冢一定高昂許多,經(jīng)歷千年風(fēng)雨才成了這般模樣,足見歲月之滄桑了。我不禁退后兩步,手撫飄蕩的柳絮,注目丘上雜亂的青草,耳畔竟蕩起不絕于耳的悲聲,似有憤慨從胸中泛起了。那蒙恬實在死得唏噓啊,當(dāng)時他手握三十萬重兵,接到矯造的始皇詔書,沒有擁兵自重,也沒有揭竿而起,而是為了表現(xiàn)對朝廷的忠誠,心藏幻想,一等再等,終于等來了賜死的皇令。可憐大將軍臨死還以為是筑城修路挖斷龍脈招致報應(yīng),讓人一想起來便要扼腕長嘆了。
是的,當(dāng)年蒙恬含冤自盡,兵寨里悲哭震天,哀痛壓彎了脊梁,南征北戰(zhàn)的將士袍衣兜土緩緩擁來,一步一頓,一步兩淚,將橫掃六合的蒙恬下葬于綏德城下,也感動得天下百姓垂淚放聲了。所以,這處土丘是被淚水浸泡過的,可謂其情也悲,其狀也苦矣。可是,誰也沒想到蒙恬下葬不過三年,大秦帝國便轟然倒塌了。這讓多少治史人悲凄不已,他們?yōu)獒尫艃?nèi)心的憤懣,寫詩作文,放歌長吁,似乎這些還不足以釋懷,便機(jī)巧地為將軍添加了幾則斯文的傳說。一是那《古今注》說,“秦筆恬所造,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呵呵,運籌帷幄的蒙恬看見兔尾垂地,激發(fā)了造筆的靈感,一個文人墨客鐘愛的神器就誕生了。二是那《說文通訓(xùn)定聲》又說,“古箏五弦,恬改為十二弦”。呵呵,舞刀弄槍的將軍居然通曉音律,改造了溫文爾雅的古箏。然而,今日考古發(fā)現(xiàn),在秦朝之前已有毛筆問世,蒙恬改造古箏一說也難以成立。
那么,古人為何要臆造蒙恬之斯文呢?我看著一簇簇嫩黃的薔薇,輕輕扶住石碑悠想,那是人們感慨蒙恬的忠勇,為讓彎弓射雕的形象能夠長留人間,便將斯文的創(chuàng)造戴到了將軍頭上,使之身上的光環(huán)愈發(fā)完美,也使得文人墨客撥弦提筆便能想到蒙恬的造化,從而給了儒家仁義最好的注解,這應(yīng)該是后人最為濃重的抒懷了。清代詩人就曾喟嘆:“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倘若蒙恬九泉有知,也一定會為世間能存這般思念而欣慰的。
所以,當(dāng)我慢慢地走出學(xué)校大門,心潮愈發(fā)波瀾起來,不由地朝那黃土高丘回望,感覺那將軍聽到這朗朗的讀書聲,看到這歡快的跳操跑步,大概是不會感覺孤寂的。不過,盡管蒙大將軍不會為今日境遇上書了,但上郡所在地還是應(yīng)該為之開辟一塊大雅園區(qū)的,畢竟將軍一生豪邁進(jìn)取,創(chuàng)造了兩道可以觸摸的千秋偉業(yè),畢竟將軍“累石為城,樹榆為塞”,鑄就了塞上的人文基業(yè),也使得這塊淚水澆灌的小小土丘,演化出了一種別樣的精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