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聰/西北師范大學
我讀的這本是由谷意翻譯的,《茶之書》成書時間是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獲勝之后,當時日本的時代背景主要是日本被西方逼迫開國進而主動維新進行改革。之后逐漸延伸到文化上的自覺、自信乃至文化觀念輸出的沖動和必要,而他當時的個人生活也面臨著問題與選擇。岡倉天心這這部書中所闡述的是由茶和茶道所反映出的日本古典美學。這是一本很薄的書,全書共分為七章,從茶的人情世故、茶的飲法沿革、道與禪、茶室、藝術鑒賞、花、茶人風范七部分來闡述日本茶道的美學意義。文中作者對茶道作了如下定義:“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弊髡哂脙?yōu)美簡潔的文字,描繪著他理解的他鐘愛的茶文化,向西方世界介紹東方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同時極力的強調茶文化在日本發(fā)展為茶道后所賦予的新的生命力和獨到的美。與此同時也引發(fā)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前兩章作者通過引用中國古代神話及淵源典故來講茶道哲學,認為“禮”乃茶道所宣揚的精神之一,無論國與國之間、或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和互通。作者在道家“物我和諧”理念中推揚東方的人與自然宇宙的整體關懷。對古中國“溫其如玉”的優(yōu)雅自制人格的解析,把生命之美的達成真正寄托于道家:“我們能與列子一同御風而行,卻發(fā)現(xiàn)一切竟如此寧靜,原來我們自己就是清風。”他更追述日本向來推崇的“空納萬境”的“無”的至上理念來自于老子,把它升華為一種藝術和生活藝術的留白,用人生的無限美感情思,盡情去填補和完滿。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對中國古代文化可見下了一番工夫去了解,這與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細膩是分不開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偏差,是因為這與當時正在發(fā)展著的“日本故事”有關,作者只是選取了與日本相關的事物來寫作而已。
在書中,作者將用來煎煮的茶餅,用來搏擊的茶末和用來淹泡的茶葉分別代表了中國唐代、宋代和明代以后,于是便掛上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的名號。作者評價陸羽說他憑借詩人的眼光在茶事中發(fā)現(xiàn)了普遍存在于萬事萬物中的和諧與秩序。此時的中國茶道,精巧而隨性。到了宋代,茶道可謂是發(fā)展到了極致。就其精神而言,不僅是對茶的鑒賞,更是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理解??墒请S著宋朝的覆滅,元朝的建立,蒙古勇士的鐵蹄不僅打破了中原禮法也徹底的破壞,也使得血脈相承的茶道精神出現(xiàn)斷層。直至明清,茶已經(jīng)變成了杯中的淹泡之物,沒有了繁瑣的禮儀、規(guī)制。到了晚清,茶最終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徹底的世俗化生活化了,喝茶變成了一種品嘗,失去了與人生理念的關聯(lián)。作者在這一章中說“他們慢慢變得像是現(xiàn)代人了,也就是說變得即蒼老又實際了。那讓詩人與古人永葆青春活力的童真,再也不是中國人托付心靈之所在。他們兼收并蓄,恭順接受傳統(tǒng)世界觀與自然神游共生,卻不愿全身投入?!弊髡哒J為,日本的茶道承繼了元代以來隕滅殆盡的宋文明,而中國多舛的國運使它變得蒼老而實際,失去了對詩人和古人的崇高信仰,唐宋時代茶禮的浪漫風情,已不能在茶杯里尋到蹤跡?!?/p>
當代日本“茶道研究家”田中日佐夫以及熊倉功夫等人“認為岡倉天心其實與茶道并沒有直接的接觸”,雖然“岡倉天心給世間的印象是精通茶道的、對茶道抱有極大熱忱的人物”。熊倉功夫先生進一步研究認為,天心的茶道理論不為當時的茶道家數(shù)寄者所接受,直到1929年巖波書店翻譯出版《茶之書》后,才被茶道家和大眾所接受。本書與作者所寫的其他兩部書《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并稱為“文明論三部曲”。后兩部書分別是藝術論和文化論,在一個特定歷史時間和條件下敘述日本故事,言辭尖銳,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的目的所在。
作者以茶道來展示他的東方之夢,對比西方文化,贏得了西方人的認同和欣賞。令人無奈的是,文化傳播的天然屏障早已鑄就。
《茶之書》從開篇點出東西方?jīng)]有本質的不同,進而從飲茶的歷史談起,說起了道在中國的起源和延續(xù),而茶道,是道的一種體現(xiàn)。作者在此書中寫茶,但不僅僅是論茶,而是借“茶”這一東西方都接受的飲料,來述說東西方的差距并不是人性的差距,也不是人種的差距,而只是文化不同,看法不同。作者希望通過這部書讓西方了解東方文化與藝術之美,也融入了大量的哲學語言,這與西方的文化還是有區(qū)別的,大部分的人應該還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再加上語言文字方面的偏差,傳播過程中的修飾,早已失去了他本來的面目,但那種從東方帶來的深刻的震撼和商品之間的交流卻可以留在當?shù)兀c當?shù)氐娘L土人情孕育出新的花朵。
岡倉天心出生前10年,美國佩里準將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發(fā)動炮擊并登陸。次年日本與美國在岡倉天心家所在的橫濱簽定《日美親善條約》,這是日本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貿易條約,隨之而來的其他西方國家紛紛提出通商要求,日本相繼與英國、俄國、荷蘭等國簽訂親善條約,被迫結束鎖國時代。1859年,日本與美國簽署《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開放神奈川港,橫濱成為日本對外開放的門戶。岡倉天心的父親岡倉勘右衛(wèi)門原是北陸福井藩的基層武士,橫濱開戶后受命前來橫濱經(jīng)營福井藩對外生絲貿易商館“石川屋”。岡倉天心就出生在商館的倉庫里。
岡倉天心出生五年后的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改元明治,一世一元,江戶改名東京,明治維新開啟。1873年,福澤諭吉、津田和西周等人結成“明六社”,以西學學者為主導,展開了啟蒙運動。正是在“這場啟蒙運動中,在頻繁的國際交流中,以此為基礎才誕生了的近代日本新文化的氣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岡倉天心受到啟發(fā)和影響,致力日本乃至東方的美術發(fā)掘、評價工作。
本書以精簡如詩的文字,深入淺出宏觀遠照,揭示了道家思想所體現(xiàn)的東方文化的深層精髓。岡倉天心不僅勾勒茶史的梗概,更是借助茶道精神的探索來闡發(fā)茶人的美學追求,論衡東西文化的異同,賦予世俗茶以境界。這本書出版于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獲勝之后,當時的日本被迫打開國門,因而主動進行了維新改革。在當時伴隨而來的是文化上的覺醒、自信乃至文化觀念輸出的沖動。《茶之書》能引發(fā)我們思考的地方很多,我們可以欣賞日本茶道的美,品味藝術殿堂里的人類思想與藝術的精華,然而,當作者滿懷激情的頌揚日本茶道時,也不免想起我們厚重深遠的茶文化。讓世界了解我們的茶文化,我們更加珍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刻不容緩。中國人在時間的長河中把茶融入了日常,日本人把茶匯入了藝術,這兩者并未有高下之分,只是順應了趨勢。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對待會讓這個文化名聲大噪或者默默無聞,無論以何種狀態(tài)存在都值得我們珍視和敬重,它凝結了我們古老民族的智慧和汗水,是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也將是我們之后更長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