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強
(青島大學,山東青島 266071)
繪本,英文叫做Picture Book,是用簡單的圖畫和簡練的文字來講述故事的一種讀物。其主要受眾是兒童,因此其圖畫必然具有吸引力語言也必須要有可讀性。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今天,神話故事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的特質,也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信仰,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例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可讀性和寓意不亞于希臘神話故事的傳說應當傳播出國門被國外人所知。在翻譯兒童繪本時必然會遇到中國色彩的表達,在這時采用的翻譯策略就值得我們去探討,在此,筆者選擇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幼學啟蒙叢書”為研究材料,主要探討歸化與異化的應用。
歸化和異化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按韋努蒂的說法,歸化法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
(1)他的身軀一天能長一丈。就這樣變啊,長啊,慢慢長成了一個身長九萬里的巨人。
His body grew ten meters in three days. As time passed by, he transformed and grew into a giant, 45,000 kilometers tall.
原文中出現(xiàn)了“丈”“里”等中國的計量單位,而英語中沒有這一計量單位,譯文采用歸化的手段,將“一丈”、“九萬里”換算,這樣讀者對盤古的身長會有清晰地認識。作者認為,譯文可以將計量單位換算為國外人更常用的英尺,英里等,更符合譯入語的表達方式。
(2)共工手下的兇神坐上大木排去追擊祝融。
Gonggong and the demons under his command chased after Zhurong.
原文中的“兇神”雖然有“神”字,但是譯文中并沒有翻譯成Fierce God,而是將其翻譯成Demons,采用了歸化的手段。神話故事中共工手下的兇神并沒有任何神的善良與仁慈,他們就是邪惡的魔鬼,所以翻譯為Demons 更為貼切。如果翻譯為Fierce God,讀者會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可能認為兇神是正面的形象。
(3)燒的共工手下的兇神焦頭爛額,死去活來。The demons under Gonggong were totally defeated.
譯文中沒有將“焦頭爛額”,“死去活來”翻譯出來,如果翻譯出來,將不利于讀者接受本句的真實含義,因為成語需要讀者有足夠的文化知識來理解其含義,繪本面對的基本是兒童,所以翻譯這種需要理解深層含義的成語需要譯者采用歸化的手段,不保留原文特色,將其直接改為defeated。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內容。
(1)他的名字叫盤古。
His name was Pangu.
(2)相傳很早以前,天上有一個水神,名字叫共工,還有一個火神,名字叫祝融。
Gonggong was the God of Water and Zhurong was the God of Fire.
(3)天神女媧來到地上后。
Nuwa, the goodness from the Heavens.
(4)“成都”山下,住著一個叫夸父的巨人。
At the foot of Mount Chengdu, there lived a brave giant named Kuafu.
譯文中將開天辟地的盤古,怒撞不周山的共工,煉石補天的女媧和追日的夸父的名字按拼音翻譯,采用了異化的手段,未作任何改動,保留了中國的特色。作者認為可以稍加一些譯入語文化中相應神的對比介紹,比如將希臘神話故事中創(chuàng)世的神與盤古做比較,便于英語讀者較快接受這一人物的設定,使其產生中國神話故事與本民族神話故事的共鳴。
(5)頭變成泰山;腳變成華山;胸變成嵩山;左手變成衡山;右手變成恒山。
His head became Mount Tai in Shandong province, his feet Mount Hua in Shaanxi Province, his chest Mount Song in Henan Province, his left hand Mount Heng in Hunan Province, and his right hand Mount Heng in Shanxi Province.
原文中中國的五岳用異化翻譯,但在其后,譯者添加了每座山所在的省份,讀者可了解山所在的位置。筆者認為,給譯文中的省份增加方位詞,給讀者的方位感更加明確。
(6)果真是“水火不相容”。
It is true that fire and water do not mix.
原文中的“水火不相容”的典故就出自祝融與共工的故事,譯者采用異化的手段翻譯,保留了原文的風采,并且譯文也十分通俗易懂,并不晦澀,這樣可以更好的宣傳自己文化中的表達方式。
(7)中原地方有一條黑龍。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ere was a black dragon.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被視為天下中心。譯者采用異化的手段,將“中原”直接翻譯為Central Plain,可能使讀者不明所指,只是單純的以為是一個地方,不明白為什么要單獨說出中原這個地方。在古代,中原地帶生活的人數(shù)眾多,黑龍在此作亂,必定要打擾許多人的生活,所以女媧要來消滅這條黑龍,為民除害。所以,筆者建議在此添加對于“中原”的解釋。
總結此套神話故事繪本中的翻譯,可以得出本書歸化方法主要使用在一些中國獨有的表達和影響讀者理解的字眼上,這些表達如果保留其特色,會讓讀者感到不知所云。所以,采用歸化翻譯較為合理,讓讀者了解故事的整體脈絡為最先,其后再選擇是否保留原文特色。
異化的方法能保留和傳播源語的特色,如果翻譯進行完全的歸化,中國文化的痕跡將不復存在,但可以將其與目的語文化中相應的人物進行匹配,以獲得讀者的認同感。中國古代的地理名稱也應異化翻譯,通過注釋的方式讓讀者獲得相關知識。當然,中文也會用形象的比喻述說一種道理,此時異化翻譯不會影響讀者的理解,也能獲得直觀的感受,使用異化翻譯更為可取。
借此套繪本翻譯的分析,可以為以后漢語繪本的英譯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參考意見,采用歸化與異化需要掌握好尺度,歸化過度會喪失中國文化的特色,異化過度會使譯文極度晦澀難懂,都會喪失傳播文化的功能。所以翻譯過程中要熟練使用異化與歸化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