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蕾/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民族學院
從區(qū)域安全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看出在鄭和下西洋期間,明廷對南海區(qū)域外交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和平秩序的維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明廷外交思想和原則的核心表達,同時也是明廷對外形象的有力展示。
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受命率領浩大的使團出使西洋,其歷時、出行規(guī)模、海上外交范圍,都達到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實際上,在鄭和下西洋初期,南海區(qū)域的社會秩序并不穩(wěn)定,因此明朝肩負著大國職責,在協(xié)調區(qū)域國家間的矛盾,構建安全和諧的國際秩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在海外國家中宣讀的詔書,明確地表達了明廷確立的外交理念: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yè),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赍敕,普諭朕意,爾等袛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①
在明廷派鄭和下西洋前,南海區(qū)域的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主要表現(xiàn)在一些國家欺壓他國,國家間的矛盾較為復雜,以及因海盜問題而產生的海路不暢,商業(yè)貿易活動受阻等。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明廷針對上述問題中的具體情況,通過多種合適的方式,消除了威脅南海區(qū)域國家發(fā)展的多種問題。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南遣使向明朝上貢,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安南發(fā)生政變,國相黎季犛起兵謀反,攛掇了國家政權,之后安南不斷侵犯別國,對南海區(qū)域的穩(wěn)定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明成祖針對占城多次遭到安南的軍事打擊,之后求助明朝的情況,遣使詔諭占城,表示明朝已告知安南,令其息兵安民,且安南國王已認罪,不敢再次侵略。②是年四月,廣西思明府上奏稱,安南屢次發(fā)兵侵奪祿州、西平州、永平寨。③五月,安南國王遣使赴明朝,明成祖就安南侵奪廣西思明故地一事,明確警告安南,“如非安南地則速歸之,保境安分,惇修鄰好,可以長享富貴也?!雹馨嗽?占城國王遣使入貢,奏稱安南不聽明朝教誨,又對占城進行侵略與欺壓。⑤之后,明成祖遣使諭安南國王:“前以爾屢侵占城,故諭爾講信修睦,及得爾奏云:‘自今已往,敢不息兵。’朕嘉爾能改過,復降敕慰勉。近占城復奏,爾今年又以水軍攻掠其境,拘虜人民,其朝貢人回,所賚賜物,皆被邀奪,及逼與冠服印章,使為臣屬,越禮肆虐,有加無已。而廣西思明府亦奏爾奪其祿州、西平州、永平寨之地,此乃中國所疆,爾奪而有之,肆無忌憚,所為如此,蓋速亡者也。朕未忍遽行討罪,故復垂諭,鬼神禍淫,厥有顯道,爾宜速改前過,不然,非安南之利也?!雹薏痪?安南過去的陪臣裴伯耆前往明廷急奏,稱黎季犛父子弒主篡位,謀害忠良,滅族者以百十數(shù),且當前黎氏政權不聽朝命,肆虐下民,百姓銜冤,呼天叩地,忠臣良士,疾首痛心,裴伯耆希望能夠滅除黎氏政權,復立陳氏子孫。⑦隨后,老撾軍民宣慰使刀線歹遣使護送前安南王孫陳天平前往明朝,陳天平講述了黎氏政權的罪行,并求助于明朝,希望討伐黎氏政權,恢復陳氏政權。⑧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正月,明廷遣人前往安南,諭安南國王,質問其篡奪陳氏政權,占奪祿州等處的罪行。⑨此時,安南仍未停止過對外侵略。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二月,明廷收到云南寧遠州土官同知刀吉罕急奏:“臣所轄猛慢等七寨,本臣祖宗故地,近被安南攻奪,又擄掠臣婿及女并人民畜產,征納差發(fā),驅役百端,臣世奉中國職貢,今橫被虐害,實所不勘,惟朝廷憐憫?!绷?安南國王遣使臣赴明朝上表謝罪,稱將“請迎歸天平,以君事之,其祿州等處,猛慢等寨,亦即令退還,已遣人往各處交割地界。”經(jīng)過明廷與安南的溝通,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初,明廷派出兵力護送陳天平回安南,三月即將行至芹站,當時“山路險峻,林木蒙密,軍行不得成列,且遇雨潦,忽伏發(fā),大呼劫天平,遠近相應,鼓噪動山谷,寇且十余萬。中等亟整兵擊之,寇已斬絕橋道,不得前”,最終陳天平被安南黎氏政權安排的伏兵殺死,明軍死傷慘重。明成祖得知黎氏政權的陰謀后大怒,決定派出大軍討伐安南。四月,明成祖調集了多地的兵力,形成龐大的作戰(zhàn)部隊,并由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的猛將率領,從云南、廣西兩地并進出發(fā),征討安南。在征討安南之前,明廷答應了占城的請求,派幾百人規(guī)模的水上力量對安南進行支援,同時讓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安南停留較長時間,以分散安南對北方的注意。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安南盡平”。在征戰(zhàn)安南后,“新城侯張輔遣招諭人等,同北江等府安越等縣耆老尹沛等千一百二十人,詣軍門言,伏蒙給榜遍諭國中,宣布圣天子德意,今官復原職,軍復原伍,民復原業(yè),訪求陳氏子孫嫡而賢者一人,為之奏請,復其王爵,以主國人,謹分詣諸處,宣布撫諭,官吏軍民安業(yè)如故。惟陳氏子孫,被黎賊殲夷已盡,無有遺類,莫可繼承。安南本古中國之地,其后淪棄,溺于夷俗,不聞禮義之教,幸遇圣朝掃除兇孽,軍民老稚得睹中華衣冠之盛,不勝榮幸,咸愿復古郡縣,庶幾漸革夷風,永沾圣化。邃謹同耆老人等,具表文一通,請獻于朝,以達下民之情?!敝?張輔向明廷提出:“安南本中國地,陳氏子孫已誅盡,無可繼,其國中耆老民庶俱請為郡縣如中國制。”當張輔等人的奏報送至明廷,“群臣入賀曰:‘黎賊父子違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順’。上曰:‘天地祖宗之靈,將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群臣復以開設三司及郡縣為請,上命降詔行之?!弊罱K,明廷確定在安南施行郡縣制,這實際是強化了對中南半島的控制,尤其是對占城和安南的制衡。
舊港位于鄭和下西洋的航路要塞,“東接爪哇國,西接滿剌加國界”,且“國人多是廣東漳泉州人逃居此地”,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于此處,充為頭目,甚是豪橫,凡有經(jīng)過客人船只,輒便劫奪財物”。陳祖義曾派遣其子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前往明廷。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鄭和自西洋還,遣人詔諭之,祖義詐降,潛謀邀劫。有施進卿者告于和,祖義來襲,被擒,獻于朝,伏誅。”鄭和船隊在舊港進行的戰(zhàn)爭,消滅了陳祖義的海盜勢力,使海路恢復通暢,維護了海上交通安全,以及舊港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秩序,確保海上貿易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這一舉措也為國家間海上交往的深入開展提供了保障。在陳祖義勢力被明廷消除后,“進卿適遣婿邱彥誠朝貢,命設舊港宣慰司,以進卿為使,賜誥印及冠帶,自是屢入貢?!迸f港宣慰司的設立,使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爪哇的勢力,這也制衡了南海國家間的關系。
暹羅在對外交往時,屢次輕掠、壓迫周邊國家,與這些國家產生了矛盾。例如,滿剌加,“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之名,遂名曰五嶼。無國王,止有頭目掌管。此地屬暹羅所轄,歲輸金四十兩,否則差人征伐”。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十月,明廷“遣中官尹慶使其地,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慶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迷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師。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復命慶往?!比欢?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滿剌加及蘇門答剌國王遣人前往明朝,“訴暹羅強暴,發(fā)兵奪其所受朝廷印誥,國人驚駭,不能安生”。在此之前,“占城國遣使朝貢,既還至海上,颶風漂其舟至湓亨國,暹羅恃強凌湓亨,且索取占城使者羈留不遣?!睂τ阱吡_欺壓他國的行為,明廷予以嚴厲的警告:“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均受朝命,比肩而立,爾安得獨恃強拘其朝使,奪其印誥。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父子覆轍在前,可以鑒矣。其即還占城使者及蘇門答剌、滿剌加所受印誥,自今安分守禮,睦鄰境,庶幾永享太平。”在暹羅接到明廷的警告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鄭和出使暹羅,“其王遣使貢方物,謝前罪”。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暹羅再次欺壓滿剌加,明朝針對此事,“遣使責令輯睦,王復遣使謝罪”。
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爪哇襲擊了明朝船隊。鄭和船隊到達爪哇前,“爪哇國西王與東王相攻殺,遂滅東王。時朝廷遣使往諸番國,經(jīng)過東王治所,官軍登岸市易,為西王兵所殺者,百七十人。西王聞之懼,至是,遣人謝罪。”明成祖遣使諭爪哇西王:“爾居南海,能修職貢,使者往來,以禮迎送,朕嘗嘉之。爾比與東王構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余人皆殺,此何辜也。且爾與東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貪忿,擅滅之而據(jù)其地,違天逆命,有大于此乎?方將興師致討,而遣亞列加恩等詣闕請罪。朕以爾能悔過,姑止兵不進,但念百七十人者死于無辜,豈可已也?即輸黃金六萬兩,償死者之命,且贖爾罪,庶幾可保爾土地人民。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安南之事可鑒矣?!庇罉妨?公元1408年),爪哇西王“獻黃金一萬兩謝罪。禮部臣言其欠償金五萬兩,下使者法司之。上曰:‘遠人欲其畏罪則已,豈利其金耶?且既能知過,所負金悉免之’。仍遣使赍敕諭意,并賜之鈔幣?!痹撌录?爪哇十分重視與明廷的交往,堅持“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shù)貢?!?/p>
永樂年間,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不睦鄰境,屢邀劫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编嵑偷谌蜗挛餮?行至錫蘭山,“其王亞烈苦奈兒欲害和,和覺,去之他國?!贝鞒牷貒?又經(jīng)過錫蘭山時,該國國王“誘和至國中,發(fā)兵五萬劫和,塞歸路。和乃率步卒二千,由間道乘虛攻拔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妻子、頭目,獻俘于朝。廷臣請行戮,帝憫其無知,并妻子皆釋,且給以衣食。命擇其族之賢者立之。有耶巴乃那者,諸俘囚咸稱其賢,乃遣使赍印誥,封為王,其舊王亦遣歸?!边@里需要說明的是,明廷與錫蘭山交往時,在“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jiān)鄭和等赍捧詔敕,金銀供器,彩妝織金寶幡,布施于寺,及建石碑?!庇纱?便產生了布施錫蘭山佛寺碑。但有學者在研究該歷史事件時指出,鄭和下西洋,到達錫蘭山時,該國正處于分裂時期,當時存在三個相互敵對的政府,他們不但彼此猜忌,還對外部政權進行猜忌,明朝龐大的使團,給錫蘭山的統(tǒng)治者們帶來了巨大的威懾力,同時鄭和在該國樹立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在亞烈苦奈兒眼中是中國宗主權的體現(xiàn),這也導致了他對明廷的敵意,最終向明朝船隊發(fā)動襲擊。該事件后,明成祖在詔書中提醒錫蘭山新王,應當合理處理對外關系:“錫蘭山亞烈苦奈爾近處海島,素蓄禍心,毒虐下人,結怨鄰境。朕嘗遣使詔諭諸番國,至錫蘭山,其亞烈苦奈兒敢違天道,傲慢弗恭,逞其兇逆,謀殺朝使。天厭其惡,遄被擒俘。朕念國中軍民,皆朕赤子。命簡賢能,為之統(tǒng)屬。爾耶巴乃那修德好善,為眾所推,今特封爾為錫蘭山國王。于戲!惟誠敬可以立身,惟仁厚可以撫眾。惟忠可以事上,惟信可以睦鄰。爾其欽承朕命,永崇天道,無怠無驕,暨子孫世享無疆之福?!敝?“海外諸蕃益服天子威德,貢使載道,王遂屢入貢?!?/p>
明朝船隊第四次出使西洋,行至蘇門答剌,明廷“賜其王宰奴里阿必丁彩帛等物。蘇干剌乃前偽王弟,方謀弒宰奴里阿必丁奪其位,且怒使臣賜不及己,領兵數(shù)萬,邀殺官軍。(鄭)和率眾及其國兵與戰(zhàn),蘇干剌敗走,追至南渤利國,并其妻子俘以歸。至是獻于行在,兵部尚書方賓言蘇干剌大逆不道,宜付法以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誅之?!瘪R歡對蘇門答剌內部政治斗爭的原委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蘇門答剌國王,先被那孤兒花面王侵掠,戰(zhàn)斗身中藥箭而死,有一子幼小,不能與父報仇。其王之妻與眾誓曰:有能報夫死之仇,復全其地者,吾愿妻之,共主國事。言訖,本處有一漁翁,奮志而言,我能報之,遂領兵眾當先殺敗花面王復雪其仇。花面王被殺,其眾退伏,不敢侵擾。王妻于是不負前盟,即與漁翁配合,稱為老王,家室地賦之類,悉聽老王裁制。永樂七年,效職進貢方物,而沐天恩。永樂十年,復至其國,其先王之子長成,陰與部領合謀弒義父漁翁,奪其位,管其國。漁翁有嫡子名蘇干剌,領眾挈家逃去,鄰山自立一寨,不時率眾侵復父仇。永樂十三年,正使太監(jiān)鄭和等統(tǒng)領大?寶船到彼,發(fā)兵擒獲蘇干剌,赴闕明正其罪?!泵魍μK干剌事件的處理,不僅使該國擺脫了政治秩序混亂的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區(qū)域的穩(wěn)定。
明廷派鄭和七下西洋,進行航海外交時,倡導與各國和平相處,堅持以德服人,并積極幫助協(xié)調一些南海區(qū)域國家間的關系,在海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針對明朝皇帝的德望及其傳承,跟隨明朝船隊四下西洋的費信言道:“洪惟我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鼎定金陵,掃胡元之弊習,正華夏之彝倫,振綱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太宗文皇帝德澤洋溢乎天下,施及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親,執(zhí)圭捧帛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禮樂明備,禎祥畢集。仁宗昭皇帝法祖憲天,行二帝三王之道。宣宗章皇帝守成繼統(tǒng),體二帝三王之心?!编嵑拖挛餮笫沟煤M飧鲊c明廷的聯(lián)系逐漸緊密,尤其是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西洋、古里、忽魯謨斯、錫蘭山、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剌、柯枝、加異勒、溜山、喃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等十六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至京。”這成為明朝歷史上的一大盛事,直至今天,仍被人們所稱道。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明朝海上外交,充分顯示了明朝在國際交往中的立場及準則,這在當時對處理國際爭端和推進國家間的友好交往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面對國際事務、構建國際關系的寶貴歷史經(jīng)驗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注釋:
①李士厚.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