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如
上個世紀90年代前后,文學青年們大都有一個類似“文學刊物地址錄”之類的小本本,上面寫滿自己心儀的文學刊物所在的城市、街道、門牌號碼,以備投稿所用。我也有過這樣一個小本本。這個小本本廢棄20年之后,現(xiàn)在依然張口就能說出來的地址還有很多,比如上海市巨鹿路675號(《收獲》),北京市沙灘北街2號(《中國作家》),南京市頤和路2號(《鐘山》),等等。當然,還有兩個“10號”,像球迷記得足球場上的10號球員那樣,印象特別深刻,其中一個是北京市農(nóng)展館南里10號(《人民文學》),另一個就是濟南市洪家樓南路10號(《山東文學》)了。
當時的洪家樓南路,幾乎算不上是一條馬路,而是一條胡同。走過大半截胡同,拐一個小彎兒,才能看到洪家樓南路10號,大門口掛著“山東文學社”的牌子,有點兒曲徑通幽處的意思。每次走在那個胡同里,我都想起“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俗語,覺得《山東文學》社就是應該在胡同里,而不應該在大街上。如果在大街上,它是人家的,在胡同里,它才是我們的。它在幽僻處,才適合我們這些文學朝圣的人出入。那個北京市農(nóng)展館南里10號,不也是在胡同里么?古代有一種說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因此才有“里弄”之說。所以說,《人民文學》雜志社所在的農(nóng)展館南里,最初也是一條胡同。
大約有10年左右的時間里,除了我的工作單位《當代小說》雜志社,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洪家樓南路10號那個小院子。漸漸地,我的朋友們也都集中在那一帶了,他們大都在那個院子里工作,家離單位也不遠。我喜歡泡在那個院子里和朋友們喝茶聊天,或者到附近的小餐館去喝酒,洪家樓一帶的小餐館,我們幾乎都踢過他們的門檻。說是喝酒,卻沒有幾個人有酒量,我們只是借著酒,說一些年輕張狂的話。有好多次,喝完了酒,我坐最后一班公交車回家。我住在郎茂山,公交車幾乎要穿過整個城市,車程需要一個多小時,望著車窗外的夜景,我心里很放松,或者說很興奮。
當時《山東文學》所在的辦公樓,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小樓,編輯部的幾間屋子,都是門朝西,后窗朝東,或者門朝東,后窗朝西,這和平時的習慣大有不同,我因此在那幾間屋子里總是失去方向感。我覺得門朝南,后窗朝北,或者門朝北,后窗朝南。就是說,我在《山東文學》編輯部始終是迷向的。
我在濟南有兩個地方迷向,一個地方是《山東文學》編輯部所在那座小樓,另一個地方是濟南老火車站。1992年的時候,濟南老火車站拆掉了,再后來,《山東文學》編輯部也搬離了洪家樓南路10號。兩個讓我迷向的地方倒是都在視線中消失了,可是如今,卻成為我最為懷戀的兩個地方,想回去已成為奢望。
多年后我把在濟南兩個迷向的地方講給朋友聽,朋友幫我分析說,在濟南老火車站迷向,是因為我過于向往城市,城市帶給我這個出生成長在貧困農(nóng)村的年輕人巨大的壓力,而濟南老火車站的大氣、沉靜、華美和異域風情把我震懾了;在洪家樓南路10號的小樓里迷向,則源自于我過于向往文學,渴望成功帶給我巨大的壓力,那座小樓里濃厚的文學氛圍讓我自卑,因而迷失了自己。朋友的分析好像麥芒一樣扎了我一下,我們相視而笑。
后來《山東文學》編輯部隨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一起搬到了舜玉路40號,這個地方原來名叫八里洼,是老濟南著名的地標之一。原來的洪家樓南路10號我再也沒有去過,想必那個院子和那座小樓早已拆掉了吧?新址《山東文學》編輯部的幾間屋子,都是門朝南,后窗朝北,或者門朝北,后窗朝南。我再去的時候,倒是不迷向了,可是在編輯部遷址前后大約10年左右的時間,我中斷了寫作,一字不寫。偶爾我到編輯部坐一坐,會覺得自己像是蹭大喜婚宴的二流子,感覺有些不舒服。
1992年,我在《山東文學》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題目叫《穿過你的黑發(fā)》,責任編輯是好友陳文東,他早已經(jīng)離開了編輯工作,可是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我“入坑”時重要的“老師”之一。寫作中斷10年之后,2013年我50歲的時候重新回到寫作者的行列,很快又和《山東文學》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此后三年,我每年都在《山東文學》發(fā)表一篇小說,巧的是,這三篇小說都被《小說選刊》和《小說月報》轉(zhuǎn)載了,有的進入了年度選本。我自己最滿意的小說《藍頭巾》也是《山東文學》首發(fā)的。
或許是當時對洪家樓南路10號的景仰,或許是我在那幾間門朝西、后窗朝東或者門朝東、后窗朝西的屋子里迷過向,一直以來,我和《山東文學》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感情。從洪家樓到八里洼,我和這本刊物始終相伴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