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沖
很多次夢見自己在校清樣,仿佛城隍廟的判官,手握那支具有生殺大權的紅筆,神經質地刪掉些病句和錯別字……
編輯即使在夢中,也知道那紅筆的分量……
對這類夢境的解析應該很容易,畢竟我人生的許多時光,都灑落在《山東文學》。
編輯部是充滿理智和激情的地方,編輯們都是職業(yè)讀者,整天在文山稿海里掙扎,神經末梢在不停顫動。編輯們滿懷著尋寶者的僥幸心理,期待在荒原曠野中發(fā)現奇跡……
當過編輯的人,在出版周期里都患有焦慮癥,每當想到本期的稿件還沒湊齊,或者還缺少頭題稿子,內心就一陣紊亂,像陷在沼澤里。如果抓到了好稿子,那氣氛能抵上過年,大家會分享喜悅,將稿子相互傳閱,順便在稿簽上夸一下作者,并注上:建議編用。
遇到爭議稿,書呆子們會為虛擬的人物與情節(jié)爭論得一塌糊涂,并在稿簽上各抒己見,于是審讀意見越寫越長,稿簽越寫越厚,快趕上評論文章了。
清樣下了廠,也不敢松懈,出了問題,編輯還要親自跑印刷廠……
這就是編輯的生活,整天沉醉在為別人做嫁衣而自得其樂,把作家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編輯很像社會活動家,整天忙于聯系作者,滿世界去尋找稿源。有經驗的編輯,均與作者聯系很緊密,哪位作家手上有稿子,甚至他腦袋里有什么構思,編輯都門兒清。
編輯最勞神的工作,是與作者談改稿意見。這是個苦差事,費力不討好,首先要啟發(fā)作者,調動他的生活積累,激活他的靈感,還要幫作者理順思路,才能將稿子改上去。
談修改意見時,近乎癡人說夢,這種虛頭巴腦的事兒,說多了不行,說少了也不行,編輯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力求把作者肚里的貨全部榨干,讓他發(fā)揮到極致。
可有時遇見不開竅的作者,稿子會連改幾遍都過不了關。作者被逼無奈,梗著脖子強調理由說,我寫的都是真事兒啊。
編輯都喜歡夢境,于是像占卜師那樣導引他:我沒讓你寫真事兒,只想讓你編造個假事兒,但編的要跟真事兒似的,行嗎?
好稿子都是改出來的,雖然改稿時有點殘忍,但編輯都嘗過這甜頭。
編輯部來稿不少,能用的現成稿子卻不多,多數來稿需要加工修改,用編輯的俏皮話說,就是清理和引伸。有的稿件連標點符號都沒有,讀起來呼吸困難,一口氣憋個半死。
下稿時,文字編輯修改文稿,美術編輯修改插圖,修修補補,各有其忙。整個過程單調枯燥,沒有戲劇性,很像蜂蜜的制作過程,工蜂在采蜜、釀蜜……
而一期期充滿夢幻的刊物,便是從這瑣細的過程中分泌出來。
編輯最怕的,是當面去退名人的稿子。名人多為隱士,都宅在家里。退他們的稿子,要走上門去,以示尊重。面對那些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文學前輩,你低眉順眼,幾乎不敢看他,避實就虛地說些恭維話,還下意識縮起雙肩,隨時準備成為牢騷抱怨不幸的承受者。
名人的稿子寫得不好,照樣退,廢銅爛鐵不能充當裝飾品。但否定名人的稿子,要付出代價。有些名人還因此發(fā)誓,說再也不給《山東文學》寫稿了……
白駒過隙,轉眼《山東文學》已走過了70年,在漫長的歲月里,刊物始終堅持立足本省辦刊,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現本省的文學新人。《山東文學》是地域性刊物,若要辦出齊魯特色,就一定要依靠本省的作者隊伍來支持。編輯部各級領導對培養(yǎng)作者的工作很重視,經常組織業(yè)余作者參加刊物筆會,對有潛力的作者,還會在刊物上連續(xù)推出他們的作品,組織他們的作品討論會,并配發(fā)評論。
所謂“推出”,稍有揠苗助長之嫌,但也反映出《山東文學》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
進入新時期以來,《山東文學》加大了培養(yǎng)作者隊伍的力度,許多文學新人在《山東文學》嶄露頭角,并產生了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優(yōu)秀作品。
改革開放給文學帶來了色彩和生機,作家們均對寫作狀態(tài)有了新的覺悟,文藝思想大解放,都想在創(chuàng)作上突破求新,國外許多新的文學觀念和流派,也在國內文學界眼花繚亂地流行。文學在引進新觀念的同時,也給編輯的選稿標準帶來了新課題。比如有些新小說,跳躍性很大,常常由第三人稱敘述突然轉換為第一人稱敘述,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當你小心翼翼提點不同意見時,自命不凡的作者會用新觀念把你撂倒,讓你感覺自己落伍了。
人類的智慧是多元的,文學有各種思考與傾訴是好事。編輯為了團結作者,人都很隨和,也樂意被新觀念說服,甚至挫敗,多了解寫作者的想法,多聽取一些不同意見,對辦刊有益。
而編輯的痛苦,是不能以質量為標準來選擇稿件。明明是很差的稿子,但由于種種原因,卻要你硬著頭皮去編發(fā),這簡直是對編輯的侮辱。編輯擔負起靈魂的責任,只好舉著紅筆在稿件上大殺大砍,把大樹削成木棍兒。對這類稿件,編輯只能這么處理,孔子編《詩經》的時候,不也將詩三千篇,砍殺得只剩下詩三百篇么?編輯部昧著良心編發(fā)這類稿子,只能破壞讀者的消化系統,應該感到羞愧。為別人做嫁衣裳,雖不能用諾貝爾文學獎的尺度,但也應高標準,嚴要求,稿件質量才能過硬。編輯眼高手低并不可怕,手低僅屬于“術”的層面,經過訓練可以提高。但眼界不高,標準不高,刊物質量便會下降。編輯應具備倔強而獨立的人格,敢于堅持己見和審稿標準,堅持質量面前人人平等。有時編輯要裝酷,拉下臉來六親不認,只認稿,不認人。雖然這會得罪人,平添許多煩惱,但與職業(yè)道德會促使良心不安,權衡起來能好受些。親手去損害自己所熱愛的編輯事業(yè),與文學精神背道而馳,才會讓人難受。
而作者在創(chuàng)作上投機取巧,靠拉關系發(fā)照顧稿,實際是在斷送自己的文學前程。這不僅倒了讀者胃口,也毀了刊物名聲。
好編輯是淘金者,在《山東文學》發(fā)表的優(yōu)秀作品中,許多是在自投稿中選出的。那些脫穎而出的文學新人,一經發(fā)現,就會被編輯盯住不放。
個別作者擔心編輯不看自己的稿子,便用膠水隔幾頁粘一下。這伎倆古今有之。稿子退回后,作者發(fā)現粘著的稿紙沒被掀動,便來信指責編輯,還罵人。這讓人想起寫《福爾摩斯偵探集》的作家柯南道爾,他也當過編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這位英國編輯給作者回信說,判斷一個雞蛋是否變質,不必把它全部吃掉……
編輯自有編輯的套路。
當然,自投稿有時也靠不住,作者的人品與素質是有差異的。大多數心智純正的作者在艱辛寫作,也有個別人在抄襲,欺世盜名。
記的有人整篇抄襲了一部外國小說,而抄襲者對小說僅有的改動,只是把主人公弗蘭克改成了狗蛋,將人名植入了“中國特色”。結果稿子發(fā)出后,被讀者來信告發(fā),但為時已晚,稿費早被抄襲者騙走。
而這些失誤,也只能由編輯來承擔責任,在編務會上,連主編都要做自我批評。
后來編輯們長了經驗,審稿時若發(fā)現作者的文字風格不統一,那就要警惕了,這很可能是尋章摘句之流在作祟。
編輯的素質決定著刊物的質量。
編輯除了修改好別人的稿件,還要利用業(yè)余時間讀書學習做功課,甚至嘗試著去寫作,從而提高業(yè)務水平,開闊藝術視野。自己會寫小說,才能編好小說,自己是詩人,才能編好詩歌。
編輯的品格代表著刊物的品格。
刊物辦得差,首先是編輯的職業(yè)操守差,而編輯的藝術良知與水平,是刊物立足于文學之林的基礎??镔|量差,沒人看,什么話也別說了,原因之一是編輯沒盡責;二是編輯水平低,二者必具其一。
編輯工作獨具匠心,低能與惰性、或平庸者的趣味,都是文學事業(yè)所不能原諒的。為了提高發(fā)行量去迎合低級趣味,是極端的短視行為,只會砸刊物的牌子。
刊物辦得品位高,文學性強,就不會失去讀者,自會有深情的目光注視你的窗口。
不要讓與文學無關的人去做編輯工作,去褻瀆神圣。把刊物當作搖錢樹和“敲門磚”的人,應該堅決趕走!文學追求的是真善美,敬畏文學的人,一般來講不會有多壞。而那些卑鄙的攤販兒們,像一群煞有介事的蒼蠅,為蠅頭小利便去瘋狂地敗壞文學生態(tài),他們庸俗透頂,幾代編輯和作家共同建立起來的刊物聲譽,被他們毫無羞恥感地破壞殆盡,這種人根本不配做編輯工作,他們是文學的天敵。
《山東文學》有著70年的文學傳統,在幾代文學工作者的辛勤培育下,歷經了無數風雨和艱辛,如今已生成為參天巨木,它玉樹臨風,黃鐘大呂般激蕩,堅定而有力量。
大樹華美輝煌,而另一棵無形的大樹,世人卻看不到它,也聽不到它內心的獨白,它就是編輯之樹,一棵謙遜而莊嚴的樹。編輯之樹根植于文學大地,它承載著責任與良知,象征了文學本身……
回顧《山東文學》70年來發(fā)表的那些好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輝,質地優(yōu)良,而且常讀常新,既見證了作家的才華,也體現出選家的眼力,很有意義。
我時常懷念那棵編輯之樹,懷念那些追求美、發(fā)現美、彰顯美的人,那些為《山東文學》無私奉獻的新老編輯們,正是他們的枝葉和樹冠,傳遞著真正的文學精神,支撐和維系著作家的燦爛星空……
我真誠地熱愛《山東文學》,但我只愛它的質樸與純凈,不愛那些由于歷史原因所造成的膿瘡和疤痕……
希望《山東文學》以70周年為起點,更加注重對編輯隊伍的培養(yǎng),因為編輯是辦刊之本。愛護這棵無形的樹吧,不要讓它枯萎。愿它枝繁葉茂,生長壯大,也希望眾編輯不忘使命,勤奮努力,為繁榮我省的文學創(chuàng)作,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