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 培
詩人說不上話,發(fā)不出聲是什么意思?這種情形,在詩人的一生中屢有發(fā)生,幾乎被視為常態(tài),非常蹊蹺,也很有意思。他突然沉默下來,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而這沉默,似乎比說話表達更加急切;沉默的一部分聲音或言說,仍在他之前抒寫的詩作中、在讀者那里廣為傳播。我們不妨說,之前的沉默是有效的。事實上,最好的詩歌有時等同于最好的沉默,因為那是一種人類的智慧和語言蒞臨人世過后的沉默,所以,詩人一般在三個層面上的沉默(沉思默想)中過活。在第一個沉默中,他保有詩人威權(quán)、確切的身份,那個身份幾乎囊括了精神世界的一切:神秘、生死、命運、人、自然、音樂、舞蹈、建筑、食物和語言。在第二個沉默中,詩人進入其職業(yè)生涯最令人驕傲的階段:一首詩,一個詩人正靜悄悄地跟萬事萬物做長時間的對話。詩和人世間的晝夜產(chǎn)生交流,不時釋放出類似云層中的靜電、氣候現(xiàn)象一類的信息。 詩人(詩歌)進入了天地間。而在第三階段的沉默中,詩人不見了,只普通平凡地剩余下一個“人”。他的話語暫時停歇、終止了?;蛟S不能說是終止,但其文字語言背后的生命載體,卻普遍地處在非第一人稱的人群中間。詩人在休息,在觀望,四處走動,甚至醞釀……偉大的詩人即使在這個階段,也仍舊是看得見的詩人。次一等的詩人進入此階段,會帶給人們顯著的焦灼不安,一般三流以下的詩人,在這個沉默、貢獻不出新作的階段,就可有可無了。再往下, 那些處在機械思考階段的詩歌寫作者們,跟本話題(沉默作為詩)就無關(guān)了。
那么,詩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呢?
……類似每個人的自己的聲音。
詩人是怎樣通過其秘密、 秘而不宣的聲帶,編織進萬物眾聲,進入眾生之迷宮的呢?
人的聲音——這是一種多么巨大的奧秘!
按照艾略特在《詩的三種聲音》一文中剖析的,人的聲音大的方面,也起碼或至少剩余三種以上,即:高音,低音,假聲。
一個時代的文學(xué)或精神生態(tài),且由這三大聲音區(qū)域交織疊加而成。
人類歷史上,也屢有聲音缺失,詩歌大面積荒涼的時期。
詩人,有時僅僅是個測聲儀,有時是被測聽的聲音本身,有時是所有這些空間生命的碎片的收集者。
在一種文明進入其豐饒期,詩人的在場以及輝煌的缺失,都是較好的例證。就像所有住宅有窗戶一樣,文明社會也天然地攜帶其詩人天才的呼吸。
上述三個層面的“沉默”都普遍皸裂、破碎不成形。聲音和沉默,在今天,完全不成比例。一般人幾乎聽不到,也毫不在乎詩的聲音,在一個古往今來以“詩教”立國化育的文明傳統(tǒng)之后, 出現(xiàn)類似“今天”這樣沉默的時代,委實使人難以置信。人們普遍依托無知無識過活。再激憤的言語,也不足以形容這個時代詩性之貧瘠、狼狽程度之一二。事實上,詩人之寡言少語,等同于我們的語言、漢文明之寡言少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本聽不到一絲一毫的詩歌;能夠聽到的、充塞耳畔的,大多是假的。 詩其實跟社會現(xiàn)象無關(guān),是“社會現(xiàn)象”在跟詩有關(guān)。詩的聲囊緊縮,仿佛一匹被緊攥住四蹄的小馬駒,而草原在它痛苦的蹄足之下一望無際。但我說的不是社會現(xiàn)象中的詩,我只想談?wù)勗姼?,或詩人本身?/p>
缺少了詩,就像暴雨將至的天空,缺少了閃電——一次又一次眨動、燃起沸騰錫水樣白的天光,但一次又一次地,天幕深處啞默無聲。
就像草原再不盛開細小無名的野花——那種牧民們自古以來親切稱其為“格?;ā钡牟菰r菊。
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是塔塔爾族人。他能懂得我的比喻。
“我們的劇院簡直亂七八糟,沒人知道后天或者明天,甚至是今天會發(fā)生些什么?!保ɡ宅斈嶂Z夫,1897 年12 月4日書信)
的確,人們在詩歌里傾聽天空、沉船、入土的棺木、 婚禮的彩帶和新娘臉上羞澀的紅暈。人們在詩中傾聽嬰兒牙牙學(xué)語,蹣跚向前。聽到綠草地上的晨曦,冰涼露水,短暫而又長久的白楊的身影,聽?wèi)偃溯p輕放下的膝蓋,在草地上壓出一個握緊了的小拳頭。人們在詩歌中傾聽食物、淚水、大海和逶迤起伏的山巒。傾聽各種大小動物,各種生活細小的動靜,各種器皿在室內(nèi)的漣漪,各種季節(jié)緩慢更新的冷暖人生。人們在詩歌里傾聽人——自己的同伴,傾聽永恒星空的天、地、人。歷史、記憶、遺忘、悲傷……人們清澈信賴的目光,像一代又一代人回憶各自不同的青春一般,把眼眸投向那道無形看不見的發(fā)育生理線一般的詩歌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不屬于肉眼可見的,在內(nèi)部的也在外部,在里面的也在表層,而處于靈魂深處的驚喜一定會在最平凡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叫出聲音來!
這抑制不住的叫喊,就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