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全國卷試題,其對史料實證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兩部分,一是注重對史料的辨析,即對史料種類、史料真?zhèn)魏褪妨蟽r值的辨別;二是強調(diào)史料的考證,旨在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考查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這不僅符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中“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培養(yǎng)要求,還體現(xiàn)了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四個水平層次。
本文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復習案例,立足“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淺談提升學生實證能力,增強學科思維的方法,不足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材料一我國古代的“城”與“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圍以城墻、扼守交通要沖、具有防衛(wèi)意義的軍事?lián)c?!俺牵?,都邑之地,筑此以資保障者也。”市,指的是交易市場?!笆校I賣之所也?!薄百Q(mào)、賈,市也。”可見,凡進行買賣的交易場所即市。最初,市只占城內(nèi)很小的區(qū)域,而且在時空上受到官府的嚴密控制。
——摘編自戴均良《中國城市發(fā)展史》
設問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中國古代早期城市的特點。
設計說明:材料一旨在實現(xiàn)水平1中“能夠從所獲得的材料中提取有關的信息”的素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材料一的解讀,深化學生對古代“城”和“市”的理解,加強學生對古代城市的認知,即最初以政治、軍事職能為主,經(jīng)濟職能為輔;結構上“城”大“市”小,“市”在時空上受到嚴格限制。
材料二
圖1 唐長安城平面圖
材料三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
——《唐會要》
材料四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唐六典》
設問2:根據(jù)材料二、三、四,說明唐代如何嚴格限制“市”。
設計說明:該問在材料一的基礎上具化了政府對市在時空上的嚴格管理。材料二通過圖片的形式說明唐代長安城對“市”在空間上的限制,即坊市分離。材料三出自《唐會要》,《唐會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典制體史籍,它取材于唐代的實錄文案,分門別類地記載了唐朝的各種典籍及其沿革,保存了正史中許多未載的史實,為研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提供了一手資料,史料價值較高。一手史料也稱為直接史料,按傅斯年先生的說法,未經(jīng)中間人修改、省略或轉寫的是直接史料;已經(jīng)中間人修改、省略或轉寫的是間接史料。從材料三可知唐代在地域上對“市”的限制——只能在縣治以上的城市設“市”。材料四來源于《唐六典》,《唐六典》是一部關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記載了唐代當時頒布的令、式等,也屬第一手史料。根據(jù)材料四可知,唐代在時間上對“市”進行了嚴格限制。該問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達到水平1中“能夠區(qū)分史料的不同類型”和水平3中“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的能力。
材料五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晚唐)王建《夜看揚州市》
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
——(晚唐)王建《汴路即事》(節(jié)選)
設問3:結合材料五,應如何解釋晚唐出現(xiàn)“夜市”和“草市”的現(xiàn)象?
設計說明:該問旨在讓學生掌握水平2“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和水平4“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材料五來自于晚唐詩人王建的兩首詩,但詩中描述的“夜市”“草市”和材料三、四中唐代相關律令的規(guī)定發(fā)生了明顯的“沖突”。王建處于晚唐時期,詩中的“夜市”“草市”是詩人親眼所見,表明這個時期一些城市確實出現(xiàn)了“夜市”和“草市”,展現(xiàn)的是一種“實然”狀態(tài);《唐會要》《唐六典》記載的是政府律令條文,規(guī)定的是市的“應然”狀態(tài)。“夜市”的出現(xiàn)說明晚唐城市發(fā)展已經(jīng)突破了政府的時間限制,“草市”的出現(xiàn)則反映了晚唐時期一些地方打破了“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的地域限制,官府規(guī)定的市場已不能滿足交換的需要,這正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真實寫照。材料五與材料三、四的“沖突”體現(xiàn)了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的差異,詩詞及其他文學作品雖不能與歷史著作相提并論,但其包含了反映客觀社會現(xiàn)實的內(nèi)容,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學生在辨別史料類型的同時,也需要辨析史料的“虛實”,理解史料的價值是相對的。一般而言,實物史料的可信度大于文字史料,一手史料的價值大于二手史料,官修史書的真實性優(yōu)于私家史書,離歷史事件年代越近真實度越高……當然,這些判斷依據(jù)并不是絕對的,如官修史書由于受到皇帝和政府控制,政治意味強,可信度會受到影響。
材料六
圖2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3 (南宋)錢選《貨郎圖》
材料七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遇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設問4:根據(jù)材料六和材料七,分析宋代“市”的發(fā)展變化。
設計說明:該問旨在使學生“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讓學生達到水平3的能力要求。材料六選取了兩幅宋代畫作為教學材料,按照史料形式劃分,屬于圖片史料。圖片史料因其直觀性的特點備受學生喜歡,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史料之一?!肚迕魃虾訄D》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的風貌,是后人研究北宋商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圖片史料。畫中出現(xiàn)了負擔販貨的貨郎形象,說明了北宋的商人突破了空間限制,可以自由經(jīng)商,《貨郎圖》則更直觀地展現(xiàn)了宋代貨郎的形象,但僅根據(jù)這兩幅畫不能作為判斷宋代的“市”打破空間限制的依據(jù)。根據(jù)“孤證不立”的原則,要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還需提供其他旁證。材料七選自兩則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汴梁城市風貌的著作,記載了徽宗時期汴梁城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jīng)濟文化的歷史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白晝通夜”說明宋代的“市”突破了時間的管制?!秹袅讳洝肥且徊拷榻B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作者吳自牧是南宋時期的人,他的記述較為真實可信,屬于第一手史料,“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說明宋代的“市”打破了之前嚴格的坊市制度,形成街市,突破了空間的限制。材料七中的文字材料印證了材料六中圖片史料的真實性,使宋代的“市”突破時空限制的結論更具說服力。
材料八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召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
——《宋會要輯稿》
材料九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宋史·河渠志》
設問5:根據(jù)材料八、九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市場繁榮的原因。
設計說明:水平4要求學生“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shù)剡\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材料八和材料九從國家政策和交通兩個方面解釋了宋代市的發(fā)展和繁榮的原因,借此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例如,商品、貨幣、商人、對外關系、生產(chǎn)力發(fā)展等因素也是構成宋代市場繁榮的原因,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論述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和運用材料作為證據(jù)論證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解釋。
最后,教師可對“市的變遷”這一知識進行小結,讓學生完成表2的內(nèi)容:
表2
高考是高校選拔人才的考試,因此,高校培養(yǎng)目標和選拔要求將是高三復習重要的參考依據(jù)?!镀胀ǜ叩葘W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提出了高校歷史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扎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歷史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敏銳的問題意識與思辨能力,掌握歷史信息搜集、考證與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歷史過程和現(xiàn)實處境中考查特定的歷史現(xiàn)象,記錄、搜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合理的見解。這一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高度重合,都強調(diào)學生史料的搜集、辨析和考證能力。盡管高中生達不到專業(yè)史學人才研究歷史的高度,但高中階段讓學生掌握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可通過一些具體的史料實證教學,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掌握基本的治史方法,從而逐漸形成實證意識,提升史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