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玲 章岑
摘 要:《東皋琴譜》所載《子夜吳歌》為存世琴譜僅見,通過追溯吳歌的起源與歷代流傳文獻,可知東皋東渡以前仍在吳地流行,結(jié)合東皋生平和琴譜,可以判定此曲應為明清流傳的《子夜吳歌》。
關(guān)鍵詞:《東皋琴譜》;吳歌;子夜吳歌;琴歌
中圖分類號:J6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6-00-02
琴歌《子夜吳歌》僅見于《東皋琴譜》[1],20世紀80年代經(jīng)王迪打譜發(fā)掘后,曾多次公開演出,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也逐漸引起琴人興趣?!蹲右箙歉琛肥亲晕簳x開始流行的吳地民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有一百二十四首名字略有差異的“子夜歌”。這些“子夜歌”曾在唐代流傳,影響了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那么《東皋琴譜》所錄的《子夜吳歌》與南北朝及唐代流傳的《子夜吳歌》有何聯(lián)系?《子夜吳歌》到明清時,是否仍有流傳?如有,《東皋琴譜》本是否就是明清流傳的琴歌或者民歌呢?本文試簡單梳理《子夜吳歌》的流傳史,為解決此問題提供參考。
一、《子夜吳歌》的作者與源頭
吳歌即吳聲歌曲。是吳語區(qū)民歌民謠的總稱,包括民歌和民謠兩部分。歌一般指山歌俗曲,帶有歌唱性,謠則指順口溜。吳歌歷史悠久,《楚辭·招魂》中就有“吳歈蔡謳,奏大呂些”的記載,吳歈即吳歌。
關(guān)于“子夜”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女子名,《晉書·樂志》載:“《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孝武太元中,瑯邪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則子夜是此時以前人也?!睋?jù)此說法,女子“子夜”的時間不晚于晉太元中。
第二種則認為是時間名詞,即“夜半子時”[2],而《子夜歌》的作者為勞動群眾。王乃英的依據(jù)有三:一是,子夜為作為人名比較奇怪;二是,子夜如此有名,為何不見生平史料;三是,子夜在《子夜歌》中的人物形象過于多變,顯然不是一人。這一說法存在諸多疑點:一是,子夜作為人名并無奇怪之處,至今仍有人名為子夜。如果不是人名,為何《晉書·樂志》等史書要特地標明?二是,歷代民間音樂人社會地位本就不高,有名如伯牙、師曠且史料較少,更何況作為民間音樂人的子夜?三是,《晉書·樂志》所載“子夜造此聲”,重點在于“造此聲”,也就是強調(diào)子夜為曲作者。因此,《晉書·樂志》的記載較為可信,這首曲子的作者為子夜,出現(xiàn)時間應該不晚于晉太元中(公元376年~396年)。
至于子夜原作《子夜歌》歌詞如何,已經(jīng)無從可考?!端螘分尽分姓f:“吳歌雜曲,并出江東,晉宋以來,稍有增廣?!蹲右垢琛氛摺币簿褪钦f,以《子夜歌》為曲填詞的歌在晉宋就已經(jīng)流傳開來,出現(xiàn)多種配詞版本。
這些“子夜歌”大多以女子視角講述愛情歷程,語言清麗婉轉(zhuǎn),結(jié)構(gòu)短小精悍,多五言四句,常用雙關(guān)諧音。春夏秋冬四時可對應贊、歡、哀、悲四種情感,春夏略歡快,秋冬多哀婉、凄清。從郭茂倩歸入《樂府詩集·清商曲辭》的分類看,是具有清商樂特點的。
那么《子夜吳歌》有用古琴伴奏嗎?
《宋書·樂志》載“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庇纱丝梢姡蹲右垢琛返葏歉枳铋_始是沒有伴奏的徒歌,后來就有了弦管伴奏?!跋夜堋彼笜菲饔心男┠??《古今樂錄》說“吳聲歌舊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箏?!?/p>
雖無直接史料表明此時《子夜吳歌》有用琴做伴奏,但此時北方的相和歌在使用琴、瑟等樂器伴奏,隨著南北音樂的交流,不排除后來有用到琴作為伴奏樂器。
二、李白與《子夜吳歌》
隋代時,音樂已經(jīng)匯集了南北,正聲、清商、九部、四舞并存,鼓吹、百戲?qū)映?。到唐代,音樂文化進一步繁榮,南北朝流傳來的俗樂有雅化的趨勢,但《鳳將雛》,《華山畿》《子夜吳歌》等吳歌仍然流行。
此時的《子夜吳歌》感染力極強,李白《白纻辭》說:“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吳歌》動君心”。在學習《子夜吳歌》之后,李白也創(chuàng)作了同名詩四首。其中春歌夏歌分別寫羅敷與西施,秋歌冬歌寫思婦,相較于前朝,在視野和立意上有了很大突破?!肚锔琛窞槔畎住蹲右箙歉琛匪氖字凶罴颜?,視野寬闊,情景交融,意象深遠。一二句即跳出了南朝《子夜吳歌》的個人視角,如心懷天下,俯瞰長安,既見秋色,又聞?chuàng)v衣聲。三四句由秋風引發(fā)玉關(guān)情,末兩句“平胡虜”、“罷遠征”更添濃濃秋意。此詩天然去雕飾,語言如拾得,很有《大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轉(zhuǎn)出天然”的意思。
李白詩形式上改《子夜吳歌》四句為六句可能受到了相和歌“送聲”形式的影響。南北朝時曾以《隴西行》唱曹操《碣石》,曹丕《夏門》,《碣石》四解(段),《夏門》二解(段),每解結(jié)尾都用“送聲”,《碣石》的送聲都是“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夏門》的送聲先是“善哉殊復善,弦歌樂我情”,后是“善哉殊復善,悲鳴在其間”。這些送聲都不是原詩中的句子,而是樂工根據(jù)音樂發(fā)展的需要,即興填唱的。很可能這種末兩句增加送聲的形式,到了李白的手中,從即興的虛寫變?yōu)閷崒憽?/p>
三、明代傳唱的《子夜吳歌》
李白以后,子夜吳歌還屢屢見于唐詩宋詞元曲之中。到明代,民歌有了很大發(fā)展,時調(diào)小令盛行于明朝,卓珂月曾感嘆“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絞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彪m然《山歌》《掛枝兒》等民歌集未錄,但明代詩文中仍有《子夜吳歌》活躍的記錄。
首先,有一定數(shù)量的擬寫《子夜吳歌》,且有五言四句和五言六句兩種。
宗臣的《子夜吳歌九解贈李順德于鱗》五言四句,共計九首。鄭善夫的《子夜吳歌九解贈殷近夫》五言四句,共計九首。徐庸的《子夜吳歌》,五言六句共四首。王世貞的《子夜吳歌》,五言六句四首。明末清初韓洽的《子夜吳歌》一首,為五言四句等。這里試舉幾例:
郎今落海濱,儂亦可憐身。不見昌陽草,何曾生要津(一解)。
儂身不下堂,郎居隔江水。雖則隔江水,思心日萬里。(二解)——鄭善夫《子夜吳歌九解贈殷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