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保定市第一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急性顱腦損傷是指因外傷導致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是臨床急診科中較為常見的急重癥疾病,且病死率很高。一般急性路腦損傷會伴有腦組織血腫或者是其他部位的骨折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治愈后效果不理想,所以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對改善和降低急性顱腦損傷治愈率和病死率具有決定性作用。急性顱腦損傷在臨床診斷中采用的手段主要有兩種即CT和MRI(核磁共振)。本文主要討論CT和MRI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意義,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48例自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各24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7例,年齡在5~82歲,平均39.32±15.21歲,其中,高處墜跌致傷8例、事故致傷8例、打擊致傷6例、其他致傷2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6例,年齡6~79歲,平均38.40±16.72歲,其中,高處墜跌致傷9例、事故致傷8例、打擊致傷6例、其他致傷1例。通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和致傷原因等數(shù)據(jù)的比較與分析,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檢查采用CT掃描,CT掃描儀使用日本東芝公司生產(chǎn)的Aquiline CX型。掃描方法:以顱底為基線對顱腦周圍橫向掃描,其中顱底掃描四層,每層的間距和厚度均為4 mm,顱腦掃描十三層,每層的間距和厚度均為7 mm。
觀察組采用MRI。掃描儀使用的是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1.5T MRI掃描儀。參數(shù)設置為:層間距1 mm、層厚度8 mm、矩陣256×384、Nex2~3次,分別對T1WI/FS、T2WT/FSE、T1WT/IR 橫軸位以及T1WI/IR矢狀位進行檢查。
根據(jù)觀察組和觀察組影像結果,對比CT掃描和MRI掃描在血腫厚度和診斷準確率等方面的檢查情況。
相關數(shù)據(jù)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并分析整理,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使用x2值檢驗診斷準確率等計數(shù)資料,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診斷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17例,診出率為70.83%;觀察組中診斷出急性路腦損傷患者23例,診出率為95.83%。觀察組的診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血腫厚度小于6mm情況下觀察組和觀察組的檢查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血腫厚度大于6mm情況下觀察組的檢查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所示。
表1 組間血腫厚度檢查情況比較[n(%)]
CT是通過X線來進行成像的,優(yōu)點是檢查速度快、操作簡單等,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觀察到患者病灶位置的狀況,找出血腫的位置便于醫(yī)生對患者及時作出診斷,降低風險。但是CT掃描的缺點在于CT是通過計算機中X光的斷層形成影像,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由于顱骨生理結構復雜,CT掃描只能對顱骨內進行橫斷面掃描,對顱底顱頂?shù)冉M織的病灶無法掃描,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顱腦檢查效果,致使醫(yī)生不能及時地對病患進行準確的診斷,導致病情惡化,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CT掃描對于顱腦損傷患者來講一方面易造成漏診,另一方面CT掃描對人體有一定的輻射,對人體器官等會有一定的傷害,同時醫(yī)生對患者診斷治療的危險性加大。
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沒有輻射并且是一種無害的影像檢查方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中發(fā)生了共振而重建的一種成像技術,并且在重建圖像時不受骨質的影響、成像序列方式多樣化、有針對性的獲得檢查結果等特點。核磁共振可以橫向縱掃,縱向切割,對顱腦損傷患者來講,通過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準確的找到病灶位置,并對顱腦損傷血腫情況進行成像。就目前技術而言,核磁共振成像分辨率很高,圖像清晰,該影像能夠清晰地看到人體的解剖機構,為醫(yī)生做出準確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通過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能夠準確找到患者病灶,為醫(yī)生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jù),降低患者病情惡化風險,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