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鄭雅心
(信陽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港珠澳大橋是集橋梁、人工島、隧道于一體的世界最長跨海通道,被列入英國《衛(wèi)報》發(fā)布的21世紀以來“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該題材被攝制成電視紀錄片和紀錄電影。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是主創(chuàng)團隊在攝制的同名電視紀錄片基礎上的二次創(chuàng)作,由中央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視臺等聯(lián)合打造,于2019年5月1日全國上映,在國產紀錄片票房中取得不錯的成績,隨后也在央視頻道播出。它在適應國家形象傳播和受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尋求敘事藝術與表達的創(chuàng)新,對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的洞見以及橋梁文化傳播具有深刻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意義世界總是關聯(lián)著客觀與主觀兩種共同連接真實存在的品格,主客觀敘事的疊合構成了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的整體格調。它的客觀敘事策略主要通過大量有價值的、高信息密度的數據實證來描述對象,捕捉能夠提高認知和激發(fā)情感的現(xiàn)實來源;在主觀性表達上,詩化的電影語言聯(lián)結視點與意境,增強敘事的感染力。
影像化的數據在《港珠澳大橋》的運用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量化數據,二是質性數據。觀影過程中,觀眾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即敘述中出現(xiàn)許多具體的量化數據?;跇蛄褐圃旒o錄題材的特殊性,《港珠澳大橋》的數據敘事比一般紀錄片要多,歸納其功能,大致有三:其一,佐證大橋的形態(tài)和造資;其二,表明建橋工程的浩大與堅固;其三,顯示精良的造橋設備和浩蕩的施工隊伍?!皵祿?看似沒有情感色彩的阿拉伯數字)是濃縮的語言,是最簡潔的說明書,是最清晰的結論,是最生動的寫照。一個數據往往勝過一打宣言。……用事實說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用數據說話?!睌祿辛擞跋裾Z言的視覺化形象表述,突破了觀眾對橋的一般認識,使之在情感上呼應了主題。質性數據的運用則主要展現(xiàn)了眾多的橋梁意象,畫面閃現(xiàn)的廣濟橋、盧溝橋、述先橋、樂山濠上大橋、龍江大橋、普立特大橋、北盤江大橋等橋梁圖像數據,組成一系列敘事符碼,既有歷史的縱深又有空間的延展,與港珠澳大橋形成互動,對紀錄片的表述行為和意義建構進行關聯(lián)性分析和詮釋性理解。同時,敘述對象從單個橋梁意象擴展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群,凸顯中國橋梁的文化景觀特質。數據兼具真實性、客觀性與深刻性,由阿拉伯數字和橋梁符碼建構起來的“數據之美”在影像中得到了可視化呈現(xiàn),它不僅成為我們了解信息的介質,也構建了觀眾對港珠澳大橋和中國橋梁符號的經驗性認知。
影片在數據的客觀敘事中不乏形象生動的表述,一方面,與數字技術結合,用動畫的形式使精確的數據形象化,增強敘事的表現(xiàn)功能。提到橋長和耗資時,特效動畫直觀地展現(xiàn)了這個“超級工程”的雛形以及港珠澳大橋起止點和經過的島嶼,讓觀眾對大橋全貌有整體性的初步認識;創(chuàng)作團隊通過沉管對接的動畫演示,講解對接的零誤差精準要求,反映出中國勞動者高超的工匠技藝。另一方面,導演使用數據轉換和數據類比的策略提升人們對橋梁的感知力,比如講述一節(jié)沉管相當于16個籃球場的面積;以動畫形式呈現(xiàn)全橋42萬噸的用鋼量可以修筑60座埃菲爾鐵塔;沉管制造所用的鋼筋和混凝土能夠建造出八座828米高的迪拜塔。導演將這些看似不相及卻在大小、耗材等方面具有類比性的日常生活建筑和世界著名建筑進行比例轉換與推理,加深觀眾對港珠澳大橋形象的具體化認知,充分肯定造橋技術的雄厚和中國制造未來的新方向。
紀錄電影呈現(xiàn)的港珠澳大橋既是我國物質文明的表征,也是粵港澳大灣區(qū)不同地域之間凝心聚力的文化象征物。創(chuàng)作者運用聲畫的意象修辭手法實現(xiàn)詩化敘事,賦予“橋梁”這個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以深刻的蘊含。概言之,詩化敘事注重將“詩意”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手法與審美追求運用于記錄實踐,傳達制作者的主觀思想和意念。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以“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的觀點肯定了詩總是以多種形式存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的展現(xiàn)大多離不開詩意表達。《港珠澳大橋》也以詩性的精神彰顯它作為一項影像藝術所具有的審美趣味與文化品格。影片開頭講述通車50天的港珠澳大橋經過臺風的洗禮,“雨過天晴,大橋巍然屹立在伶仃洋上,令世界驚嘆”。與解說詞相呼應的畫面是港珠澳大橋的仰拍,平坦寬闊的橋面、延綿的大橋與被臺風襲擊過后破敗的漁船、陸地上的一片狼藉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大橋的堅固形象,進而引出大橋背后的建設者。在敘述中,大橋被比喻成“一條騰飛的巨龍”或銀線,香港、珠海、澳門比作珍珠,大橋的建設猶如銀線穿珍珠,兩岸三地的“珠聯(lián)璧合”使蜿蜒曲折的大橋仿佛潔白的珍珠“鑲嵌”在浩瀚的伶仃洋和藍天之間。象征著中國胸懷的“中國結”橋塔意象多次閃現(xiàn),明晰了港珠澳大橋作為文化載體的象征意義。除此之外,導演大量運用航拍來展現(xiàn)中國橋梁的崇高之美。文學性的解說詞配以詩性的畫面意象,使得祖國各地的大橋形象精彩紛呈,它們翻越山川、跨河流、穿過層疊云霧,將祖國大好河山串聯(lián)在一起。巧奪天工的人造藝術與自然景觀畫面疊合賦予了美與崇高的內涵,完成主題的升華,正如解說所言,“高山之上,海天之間,飛揚的是中國人的夢想”,詩性話語蘊含了中國生存哲學的靈性,具有民族復興的隱喻和象征。富有動感的純音樂“Sail
the
Seas
”和為該片而打造的“夢橋”專輯大型交響組曲“獻給大?!薄矮I給建設者”“獻給港珠澳”等背景音樂的運用,賦以描繪、寓意和創(chuàng)造意境等多重效果。在詩性敘事中,音樂“作為記憶中最有影響力的元素,不僅在整個身體中產生共鳴,還能喚起其他情感事件的記憶”。影片充分運用聲畫視聽元素聯(lián)合詩意敘述,豐富中國發(fā)展與海洋河流、建設者的關系世界,讓紀錄片主題更加厚重,富有代入感。詩性話語與數據敘事以主觀性與客觀性為“天平”兩側形成動態(tài)平衡。倘若只依靠單純的客觀事實與數據羅列,可能會導致敘事的“物理學欽羨”現(xiàn)象,約束影像的創(chuàng)造力,難以在情感上打動受眾;如果只有審美與詩化策略,則會挑戰(zhàn)真實作為紀錄片的本質屬性。數據表現(xiàn)形式與詩性話語結合帶來的視聽綜合體驗有效地調和了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鏗鏘有力的數據與詩意柔和的影像相統(tǒng)一,使紀錄電影在敘事節(jié)奏上兼具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與人文情懷。
我們理解歷史并從中汲取養(yǎng)分與力量,方能洞察現(xiàn)實生產經驗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真知,尋找具有承接性的新話語。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動態(tài)敘事是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創(chuàng)作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時空交織的畫面感是它較于此前創(chuàng)作的同名電視系列紀錄片最為明顯的敘事差異,在立意上開啟新的思維和視角。
不同歷史情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事物的特殊性和先進性通常需要從文化考古和時空置換的比對中體現(xiàn)出來。影片以歷史案例的影像敘述突出港珠澳大橋的獨特性和現(xiàn)實發(fā)展優(yōu)勢,在談到中國工程師用120個巨型鋼桶快速建造人工島完成填海的創(chuàng)意工程與60年前的填海工程形成鮮明對比時,穿插1954年中國人民為了建成5公里河堤進行移山填海的紀實影像;加入京劇《海港》片段闡明過去中國幾十噸的海上吊裝能力與現(xiàn)在的海上常備力量浮吊船支撐下幾千噸的裝吊能力的懸殊比照,指明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大型裝備制造業(yè)翻天覆地的變化,凸顯時代變遷與中國科技發(fā)展實力。歷時對比讓觀眾從縱深的歷史中更好地認識現(xiàn)實,使之轉化為生命體驗和時間經驗??傮w而言,過往與當下雙重時間序列使敘事邏輯在時空上拉開距離,過去記憶的經驗性與媒介屬性驗證了當下實踐的可理解性、重要性及其對未來的開放性。
基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性與延續(xù)性,橋梁建設史是國家發(fā)展史的縮影,它見證了我國在歷史洪流中的起起落落。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在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動和交織中產生共振,不僅盤活了封存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港珠澳大橋增添歷史厚重感,更重要的是以歷史與現(xiàn)實的鋪陳與互動,層層遞進,逐步展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大國精神。1937年,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的步伐,橋梁專家茅以升忍痛將僅通車89天的錢塘江大橋炸毀;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兩座跨越大江的橋梁貫通祖國南北動脈;1993年,鄧小平站在楊浦大橋即興吟誦詩篇,感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巨變。觀眾跟隨影音文獻資料追憶過往的崢嶸歲月,影像在黑白和彩色的交會中達成現(xiàn)實和歷史之間跨時空的雙向對話與交流,找到歷史和當下兩種時代圖景的“共情”。在現(xiàn)實敘事中,影片以安裝最后一節(jié)沉管隧道E30為主要敘述線索,中間回顧兩年前沉管E15安放經兩次失敗后施工團隊總結經驗終獲成功的故事,E15對接成功的一瞬間,創(chuàng)作者沒有鋪展情節(jié)和解說引導,而是以連續(xù)奮戰(zhàn)50多小時后人們在工作室、樓梯道和衣安然入睡的畫面給觀眾留白空間。這種回顧性敘事和敘事留白手法的運用,提升了敘事的情感張力,也突出了敘述的現(xiàn)實意義??傊?,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動敘事使紀錄片表達在時空維度上都有所擴展。
《港珠澳大橋》的敘述對象沒有止于港珠澳大橋這項跨海工程,而是將視點延伸至過往歷史以及現(xiàn)實中的多地甚至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以縱深和橫寬的視角,由點至面,展現(xiàn)立體的中國形象及其在新時代特有的大視野、大格局,實現(xiàn)了紀錄片為當下作傳、為歷史存真的使命。紀錄片的歷史意識往往超越過去維度,內在地與現(xiàn)實目的論勾連,以通達一種“精神運作”,輸出某種精神意識和價值向導,而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照與聯(lián)動又可使這種精神運作更為合理并得到具體化、實體化詮釋。《港珠澳大橋》承接歷史、伸向未來的文化主體意識,加深了兩岸三地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了橋梁敘事獨特的人文內涵。
敘事作為一種文化活動,“講故事”是其要義。除了從歷史、現(xiàn)實與跨文化的視角呈現(xiàn)自信與希望的中國橋梁建設事業(yè),《港珠澳大橋》創(chuàng)作者在講述中國故事方面有獨到的理解。作為一項國家標志性的形象工程,港珠澳大橋的紀錄影像無疑承擔著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職能。較之電視版,紀錄電影更多地融入了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以影像為媒介,講述“人”的故事。在講故事時,它給了人更多的主位表述空間,“人的因素被濃墨重彩地放大”,以人和橋“互為主體”的話語立場表達出奮斗在一線的建設者的主位觀點以及他們真實的文化共識。用導演的觀點說,這部紀錄電影是要展現(xiàn)這座雄偉詩意的大橋背后的人及人的精神,在制作的取舍中,人物和溫度是最重要的,是想更好地呈現(xiàn)中國建設者的厚度。該片選擇國際勞動節(jié)之際在全國上映,有向勞動者致敬之意。
首先,建設者的生活與成長融于橋梁建設事業(yè)中,于雄渾中見細膩。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建設到建成通車,耗費了無數工人10多年的心血。在這些奉獻者中,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林鳴是主要敘述對象。在自我講述中他顯然將大橋視作生命的一部分,充滿自豪與不舍;同時,影片還顯示諸多人物生活細節(jié),真切體會到工程師們的工作與生活態(tài)度。導演通過攝影發(fā)燒友、工程師老王的攝影作品挖掘出更多有溫度的平凡故事,比如馮氏三代人、燕子夫婦、洋溢著幸福笑容的工人真實寫照,還有導隧工程員工在港珠澳大橋取景的婚紗攝影、林鳴在橋上的馬拉松跑步等,這些真實記錄,讓建設者的弧光在鏡頭前得以伸展。他們甘于奉獻,敢為人先,將橋的建設歲月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長河,促使橋梁史上這一偉大篇章的誕生。普通勞動者的群像刻畫,把宏大的工程落實到了個人的奮斗史和個體生命體驗。影片用這樣的方式喚起民眾橋梁建設的共同記憶,強化中華民族的家國榮譽感,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
其次,大主題融進歷史的微敘事。《港珠澳大橋》穿插了幾個表現(xiàn)半個多世紀前百姓生活的歷史微敘事片段:紀錄片《移山填?!分?,3000多名勞動人民在大陸和廈門島之間完成移山填海工程;林縣人民歷時10年修建紅旗渠,解決吃水大計;新鄉(xiāng)民眾在郭亮洞進行挖山工程,搭建連通山村與外界的紐帶。影片用“中華民族這個多族群共同體生活中的事件及其過程的記錄形式”,串聯(lián)起國家建設史的集體記憶,用由遠及近的打開方式,喚醒觀眾的認同意識?!懊恳粋€中國故事,都具體而集中地反映出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對現(xiàn)實的勇敢面對,對使命的責任擔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始終契合并回應人類的基本情感與共同關切?!眲?chuàng)作團隊突破港珠澳大橋這個宏觀的敘事點,將故事的尋訪延伸至古老中華大地上不同時代自力更生、艱苦卓絕的平凡建設者及其創(chuàng)造的歷史奇跡,把彰顯民眾智慧與文化自信的主旋律故事呈現(xiàn)于銀幕,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精神。
最后,將故事深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命題,這一發(fā)展命題重在自然哲學的追求、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人性的關愛。中國工程師在建設中把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放在首位。他們將成功救助的海豚放歸大海;為了保護珍稀的中華白海豚,想方設法讓大橋繞過海豚棲息地;設計人員在生態(tài)保護基礎上順應伶仃洋的水流,不惜重金讓大橋繞出優(yōu)美的曲線。白海豚是香港回歸的吉祥物,因此這一舉措既是環(huán)境生態(tài)的體現(xiàn),又是文化生態(tài)的隱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國兩制”共創(chuàng)華夏美好未來的生態(tài)思想在橋梁紀實影像中得以發(fā)聲,印證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華麗升級為世界生態(tài)良性發(fā)展的典范。
一部優(yōu)秀的紀錄電影離不開好的故事選材,導演選取典型而平凡的中國故事,秉承用現(xiàn)實精神去把握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為這座冰冷的鋼橋增添了更多有溫度的人文情懷。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從人性化的視角挖掘人類共同關注的命題,全面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中國先進的科技智慧和堅持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激發(fā)了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國際社會樹立了良好的中國形象,這種直擊人心的影響力讓《港珠澳大橋》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優(yōu)秀紀錄電影之一。
日前,“港珠澳大橋”即將被拍攝成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它的存在已然成為中國精神和中國符號的象征,在影視傳播中不斷發(fā)揚光大。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見證了港珠澳大橋落成的歷史性時刻,以獨特的敘事魅力講述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故事,呈現(xiàn)了中國橋梁深厚的文化蘊含和中國人不畏艱難、樂觀奉獻的“工匠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橋開通儀式上指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xiàn)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xiàn)了勇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笨傊?,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通過珍貴的影像記錄,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橋梁承載著的中國元素,踐行了國產紀錄電影保存國家記憶、參與中國建設進程的使命與擔當,書寫了橋梁建造中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