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濤
(北京外國語大學 日語學院,北京 100089)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前首要學習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根據(jù)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稱《綱要》),全方位、多角度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科學系統(tǒng)的闡述,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輔助讀物[1]1。
《綱要》除開篇和結尾外,由19章組成。本文擬從概念隱喻理論視角對其中主要的隱喻用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對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隱喻在政治話語中的作用進行考察。
西方隱喻研究歷史悠久,傳統(tǒng)修辭學認為:(1)隱喻是語言中非正常現(xiàn)象;(2)作為一種純語言現(xiàn)象可有可無[2]111。然而,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向這一傳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并最終實現(xiàn)了語言學的認知轉向[3]19。隱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通過相對具體的概念或事物認識、理解和把握相對復雜、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如心理學的中心隱喻“計算機”隱喻及經(jīng)濟學中的invisible hand, free lunch等均為隱喻表達[4]30。同樣,政治領域也不例外[5]85-89[6]91-96。隱喻可將抽象的政治術語和理念說得形象易懂,還能激活框架,得出豐富的推論,幫助人們理解復雜的概念。此外,隱喻還具有強大吸引力,“一旦抓住了我們的心,之后便無法放手”[7]82,這些都是隱喻常在政治話語中出現(xiàn)的原因。
通過反復研讀《綱要》,并對其中具有顯著隱喻特征的表達進行梳理和歸納后,共發(fā)現(xiàn)26種主要的隱喻類型(見下表)。其中使用隱喻類型最豐富的是第十八章,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隱喻是旅程隱喻,累計出現(xiàn)次數(shù)2次以上的隱喻類型共10種,依次是旅程、建筑、健康、擬人、植物、戰(zhàn)爭、紅線、物體、擬物以及行為隱喻。
《綱要》中隱喻的分布及主要類型
旅程隱喻是《綱要》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隱喻類型,幾乎貫穿整個《綱要》。例如:
(1)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奮勇開拓中前進的,必定隨著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fā)展①。
(2)我們實現(xiàn)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3)避免發(fā)展陷阱,克服路徑依賴,實現(xiàn)彎道超車,高質量發(fā)展之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通常,旅程這一概念包括起點、旅行者、交通工具、路線、障礙、目的以及目的地等要素[8]75。我們發(fā)現(xiàn)在《綱要》中上述要素均能夠通過隱喻投射至政治領域。特別是《綱要》中有關道路的隱喻表達十分豐富,我們認為,這與我國堅持走自己的路,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無關系。如:
(4)我國發(fā)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5)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fā)展快車,讓中國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
(6)“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钡缆纷叩迷趺礃樱罱K要用事實來說話、由人民來評判。
(7)有些人議論這個道路、那個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
(8)要始終保持清醒堅定,保持強大前進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9)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旋渦越來越多。
(10)找到一條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這條道路更不容易。
(11)牢記使命、奮發(fā)有為、砥礪前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構建概念體系的基石,大部分的抽象概念都建基于隱喻[9]3。在人的概念體系里有兩個龐大的隱喻系統(tǒng),其中之一便是事件結構隱喻(the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10]43-44。旅程隱喻是事件結構隱喻系統(tǒng)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次隱喻,因此當我們想要談論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結構(如人生、愛情、國家發(fā)展)時,往往會通過旅程隱喻去隱喻性地理解和把握。我們認為這是旅程隱喻在《綱要》中反復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
建筑隱喻在《綱要》中的出現(xiàn)頻次僅次于旅程隱喻,屬于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隱喻類型。例如:
(12)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改革和改進。
(1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制定了路線圖、施工圖。
(14)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15)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
(16)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防止“破窗效應”。
(17)我們黨反腐敗不是看人下菜的“勢利店”,不是爭權奪利的“紙牌屋”,也不是有頭無尾的“爛尾樓”。
(12)借用“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補”等建筑領域用語,闡明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同樣,(13)的“頂層設計、施工圖”原本也屬于建筑工程用語,此處用于描述制度建設。關于“頂層設計”一詞,新華網(wǎng)曾以《“頂層設計”:政治新名詞反映中國未來改革路向》為題進行過相關報道②,韓濤[7]90-91認為這是隱喻表達被廣泛運用于政治話語中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而基石對于建筑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14)(15)通過“基石”這一隱喻表達強調了教育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性作用。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這些例句均屬于常規(guī)性建筑隱喻表達,與此相對,(16)(17)的“暗門”“天窗”“勢力店”“紙牌屋”“爛尾樓”等則屬于新奇性建筑隱喻表達。Lakoff & Turner歸納出四種從常規(guī)表達中創(chuàng)造新奇隱喻表達的方式,即拓展(extending)、細化(elaborating)、創(chuàng)作(composing)和質疑(questioning)[10]49。據(jù)此可知(16)(17)分別采用了其中的拓展和細化方式。此外,還有一點需要追問,即為何政治話語中頻繁出現(xiàn)建筑隱喻?對此,我們認為Grady的基本隱喻(primary metaphor)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即大多數(shù)政治隱喻的目標域與如下兩個基本隱喻保持一致,即“組織是物理結構”和“生存能力是直立的”。
健康隱喻也屬于《綱要》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隱喻類型。例如:
(18)敢于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
(19)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20)下大氣力治松、治散、治虛、治軟,向一切不嚴不實問題開刀。
(21)要加強忠誠度鑒別和政治考察,搞好“政治體檢”,防止“帶病提拔”。
(22)我們黨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
(18)借用“刮骨療毒”“病毒”形象地闡明了黨的純潔性問題。(19)將脫貧問題視為健康問題,只有“開對‘藥方子’”,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20)通過治“松、散、虛、軟”病和“開刀”,強調了從嚴治軍的重要性。(21)的“政治體檢”則將身體檢查從醫(yī)療健康領域拓展至政治領域,基于相似性在“肉體疾病”和“心靈疾病”兩個不同的概念域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22)的“猛藥去疴”“刮骨療毒”同樣屬于健康隱喻,體現(xiàn)了我黨敢于刀刃向內的意志和決心。
擬人隱喻在《綱要》中的出現(xiàn)頻次也很高,如(23)-(28)所示,國家、黨、制度、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均可作為擬人隱喻的目標域。
(23)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就是黨的生命。
(24)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25)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26)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27)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28)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
如前文所述,隱喻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幫助我們通過相對具體的概念或事物認識、理解和把握更加復雜、抽象的概念或事物,上述用法恰好體現(xiàn)了《易經(jīng)·系辭下傳》中所說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道理。
戰(zhàn)爭隱喻也是《綱要》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隱喻,如(29)-(34)所示,“防線、攻破、守住、全勝、號角、戰(zhàn)線、主戰(zhàn)場、決勝、作戰(zhàn)、收兵、有準備之戰(zhàn)、戰(zhàn)略主動戰(zhàn)”等一些有關戰(zhàn)爭的表達均被投射至政治領域。
(29)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在意識形態(tài)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xié)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
(30)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31)文藝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文藝戰(zhàn)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zhàn)線。
(32)許多錯誤思潮也都以網(wǎng)絡為溫床生成發(fā)酵,互聯(lián)網(wǎng)已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戰(zhàn)場。
(33)脫貧攻堅戰(zhàn)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zhàn),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34)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zhàn),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zhàn)略主動戰(zhàn)。
比如,(29)借助戰(zhàn)爭隱喻思維,將“意識形態(tài)”問題比作一場戰(zhàn)爭,若我們思想的防線松懈了,敵人就會乘勢攻破我們的防線,占領我們的陣地,我們就會因此輸?shù)暨@場戰(zhàn)爭。(33)則將脫貧視為一場戰(zhàn)爭,以此鼓舞士氣、增強凝聚力,盡早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zhàn)爭。
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因此也常用于隱喻的始源域。(35)-(38)為《綱要》中的植物隱喻表達。
(35)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ǎng)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36)協(xié)商民主在我國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37)離開經(jīng)濟發(fā)展談改善民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8)“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
(35)(36)借助植物隱喻形象生動地告訴我們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ǎng)分”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可靠最管用的、“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同時,我們知道植物的根系與建筑的基石所起作用相似,即植物無本必枯,因此(37)借此比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性。(38)則通過植物隱喻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一國”與“兩制”之間的主次關系,即哪個是根本哪個是枝葉。
除上述隱喻外,《綱要》中還出現(xiàn)了其他類型的隱喻,如(39)(40)為物體隱喻,(41)(42)為紅線隱喻,(43)為擬物隱喻,(44)為行為隱喻。以(44)為例,“釘釘子”本是一種日常行為,此處通過豐富的隱喻推論形象生動地闡釋了如何“干好事業(yè)”,易于受眾理解和接受。
(39)對黨忠誠必須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
(40)思想的銹蝕比槍炮的銹蝕更可怕。
(41)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tài)保護紅線、環(huán)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
(42)對違規(guī)違紀、破壞法規(guī)制度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qū)”的,要堅決嚴肅查處……
(43)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xiàn),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
(44)干事業(yè)好比釘釘子。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要發(fā)揚釘釘子精神,不折騰、不反復,切實把工作干出成效來。
此外,《綱要》中還使用了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隱喻表達,例如:
(45)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46)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
(47)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
(48)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49)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50)“大寫意”“工筆畫”。
(51)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真經(jīng)”,“真經(jīng)”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jīng)”,就要貽誤大事!
比如,將老百姓比作天地這種隱喻思維自古既有,如“君人者,以百姓為天”。將老百姓的地位與天地等同,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根本。而將人民比作老師,又進一步豐富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同樣,“趕考、答卷”也頗具中國特色。通過“出卷人、答卷人、閱卷人”三種角色,闡明共產黨員與時代、人民之間的關系,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因此可以說,這些隱喻表達為我們更好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關于隱喻在政治話語中的作用,陳文革指出政治語篇經(jīng)常使用大量隱喻來概念化并傳遞抽象的政治和現(xiàn)實,并為制定某種政策或采取某項措施制造輿論,認為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作用主要有“框架、篩選、勸說、類推說理和評估”五種[11]88。我們發(fā)現(xiàn),隱喻在政治話語中的五種作用在《綱要》中均有體現(xiàn)。
框架是一種有關世界運作的、根深蒂固的認知結構。當受眾聽到或讀到一個詞時,會激活這個詞所附帶的知識網(wǎng)絡,使其在大腦的神經(jīng)回路中得到物理上的實現(xiàn),并與大腦中的情感區(qū)域直接聯(lián)系[12]55。如(52)的“定海神針”可以激活我們大腦里有關《西游記》中的相關知識,并借助這些知識去理解核心的重要性。(53)可以為我們激活家庭框架,據(jù)此我們便可以在認識和處理兩岸關系時基于這一框架進行理解和把握。
(52)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
(53)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里事,當然也應該由家里人商量著辦。
所謂隱喻的篩選作用,即隱喻可以通過某一特定的始源域將目標域的某一方面進行突顯后呈現(xiàn)出來,即為了更好地闡釋某個政治主張,借用隱喻使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便易于大眾理解和接受。不同隱喻帶有不同的傾向性,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和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11]89。比如,我們知道中國夢是“最大公約數(shù)和最大同心圓”,而非“鏡中花”“水中月”,(54)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對“中國夢”這種錯誤的隱喻理解進行否定,運用的便是隱喻的篩選作用。
(5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p>
隱喻的勸說作用指通過使用某個隱喻以實現(xiàn)某種特定的政治目的。比如,美國媒體在“海灣戰(zhàn)爭”前極力將薩達姆描述為一個野蠻、不開化、獨裁、失去理智、不成熟、欺壓百姓的懦夫,而將布什描繪成文明、講道理、成熟理智的強有力的領導者[11]90,借助的便是隱喻的勸說作用。通過對《綱要》中的隱喻表達進行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使用了大量平常語言,這些隱喻用法十分貼近百姓生活,因此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促進施喻者和受喻者之間的認同[13]13,達成思想上的統(tǒng)一,即可以起到良好的勸說作用。
(55)新發(fā)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
(56)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zhàn)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57)想交到這樣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墻這樣的功夫菜。
(58)統(tǒng)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tǒng)治理,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
如前文所述,隱喻是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形成的一系列對應關系,而這種對應關系既包括要素與要素之間的對應,又包括基于始源域的百科式知識對目標域進行的各種推論。而隱喻的類推說理作用利用的正是隱喻的這一特性。在《綱要》中,隱喻的類推說理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
(59)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翻版。
基于常識我們很容易理解“母版”“模板”“再版”“翻版”意味著什么,(59)對上述說法進行否定,因此起到了很好的類推說理作用。
誠如陳文革所言,隱喻的始源域多為人們所熟知、便于直接把握的概念域,而每個隱喻又可以帶出一個背景事件或歷史腳本[11]91。通過對該始源域的評價,加上已有的背景事件或歷史腳本,就可以評價目標領域的事物。如(60)所示,《綱要》利用隱喻的評估作用,對“騎墻派”“看風派”“開明紳士”和“愛惜羽毛”的做法進行了負面評價,告誡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這樣的原則性問題上,每個人都必須做敢于亮劍、善于斗爭的“戰(zhàn)士”,決不能做“愛惜羽毛”的所謂的“開明紳士”。
(60)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發(fā)揚斗爭精神,敢抓敢管、敢于亮劍,不做“騎墻派”和“看風派”,不做所謂“開明紳士”,不搞“愛惜羽毛”那一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強遠的歷史根據(jù),深厚的理論淵源,堅實的實踐基礎,鮮明的主題主線,科學的理論體系,創(chuàng)新的理論觀點,扎實的哲學依據(jù),通俗的話語特色,重要的歷史地位,重大的指導意義[14]1。通過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隱喻在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起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概言之,《綱要》中隱喻的使用特點大致有二:其一,越是核心、關鍵的概念,隱喻使用的頻率越高,其內涵越豐富;其二,這些隱喻的選擇獨具匠心,既貼近日常生活又具有中國特色,既便于理解,又易于接受??偠灾?,《綱要》融合使用了多種隱喻類型和豐富的隱喻表達,充分發(fā)揮了隱喻在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作用。
【 注 釋 】
①本文所用例句均源自《綱要》,由于篇幅所限,不再標注具體出現(xiàn)的章節(jié)和頁碼。
②相關報道見http://china.caixin.com/2011-03-13/10023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