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云
汽車沿著一條不寬的高速公路往山里駛?cè)?,前方,是西柏坡?/p>
老實說,除了對革命圣地的景仰,我更感興趣的是它身后的這座大山。因為,將西柏坡緊緊包裹的那座大山,有著一個無人不曉的名字,太行。但見山勢并不高大,也不蔥蘢,各種破碎光禿、有些難看的山丘蜿蜒起伏,山間間或有一些田地工廠,更多的還是裸露的荒地,穿插著高低不同的溝壑,由于缺水,看上去有些像黃土高原,矮下去的日頭給遠(yuǎn)處漸漸高聳的山峰罩上了一層鉛灰,將背影落在這片曠原上,蕭瑟中帶有幾分威嚴(yán)。
這場景,與在林州見到的太行山截然不同。我坐了大半天火車,再換乘汽車,在太陽落山時終于來到這里,為的正是尋一個最恰當(dāng)?shù)奈恢茫蚴钦乙话炎钸m合的鑰匙,打開這座大山的鎖孔。
一
太行山是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嶺,東面是華北平原,西面是黃土高原,南北綿延有四百多公里,號稱八百里太行。太行山的地位也甚為顯赫,某種程度上,最能代表華北,乃至整個北方的大山,就是太行山。
這不奇怪。太行山的周圍,是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而這幾個省,自古就是漢民族的文明重心,堯舜禹三代興起于山西河?xùn)|,商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在晉南豫西,而河北,則代表著古代最為豐饒廣袤的冀州,從高原到平陸的長驅(qū)直進(jìn),從關(guān)隘到河川的攻防變轉(zhuǎn),太多的歷史風(fēng)云,都圍繞著那座宏偉的山脈展開。
最有名的當(dāng)數(shù)太行八陘。陘,山脈中斷的地方,所謂太行八陘,指穿越太行山脈的八條狹窄通道。郭緣生《述征記》:“太行山首始于河內(nèi),自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曰軹關(guān)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nèi);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guān);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
郭緣生是東晉末年人,述征記,即行役記,他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寫下的這部《述征記》,雖然許多古地名今已變更,但其中透射的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fēng),還是讓人隱隱感到撲面而來的肅肅殺氣。
前264年,秦將白起率軍出軹關(guān)陘,攻陷韓國野王邑,切斷太行陘,隔絕了韓國國都新鄭通往上黨郡的交通,郡守馮亭將上黨獻(xiàn)于趙國,隨后,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趙國四十萬士卒慘遭坑殺。
前210年,秦始皇于出巡途中暴斃,隨行的趙高、胡亥與李斯共謀,篡改遺旨,秘不發(fā)喪。時值盛夏,馱著臭鮑魚和始皇帝尸體的車隊經(jīng)由井陘匆忙西歸咸陽。
前229年秦將王翦伐趙之戰(zhàn),前204年漢將韓信攻趙的背水之戰(zhàn),756年唐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等,往來的金戈鐵馬皆由井陘口滾滾而過。
1209年,蒙古伐金,先由軍都陘攻居庸關(guān)不得入,后南下經(jīng)飛狐陘奪取紫荊關(guān)后殺入北京。
1449年,蒙古瓦剌首領(lǐng)也先進(jìn)犯大同,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兵敗后沿軍都陘后撤,不料在土木堡淪為俘虜,也先挾持英宗賺開紫荊關(guān)大門,迅速兵臨北京城下。
以上皆為后人總結(jié)的一些大的歷史事件,不計其數(shù)的行軍、行路過往湮滅其中,曹操討伐袁紹余部行經(jīng)白陘時,寫過《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在純粹文人的筆下,太行山也未顯得詩情畫意,明人王世貞就說:“車行太行道,如浮滄海、帆長江,身居危險之境?!比绻f峰巒聳峙的太行山脈像一道冰冷的鐵墻擋在了人們面前的話,那么太行八陘則如被刀斫斧砍的八道豁口,其嵯岈猙獰,峭立崚嶒,不像溝通山間平原的通道,倒更像帶有血腥氣味的傷口。
太行山當(dāng)然遠(yuǎn)不止這八條通道。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海河流域的各大水系順流而下,必然穿經(jīng)太行山脈,更有若干鮮為人知的小隘口、小山凹,但總的來說,近代以前,太行八陘,包括整個太行山的故事似乎不那么廣為人知,至少與秦嶺大巴山相比,要遜色不少。人們可能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眉飛色舞,可能對姜維退守劍閣、被鄧艾偷襲成都平原的失策慨嘆不已,包括就連東西兩川之間的各大棧道,如子午道、褒斜道、米倉道等,也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但對于太行八陘,則顯得陌生許多,名字都報不出幾個。我的印象里,更多時候,人們但知道天下亂得很,一亂必然要打仗,而打仗必然就狼煙烽起,生靈涂炭,整個中國北方遭受劫難,從秦滅六國到楚漢相爭,從五胡亂華到唐宋元明,莫不如是。在此起彼伏的紛亂中,太行山的影子被隱去了,更不用說散布其間的關(guān)隘道口,當(dāng)天下大亂之時,人們只想著避得劫難,逃得性命,哪里會顧得從哪里鉆出一支軍隊,哪里又會在乎改朝換代還是異族入侵呢?
太行山就像一本大書的書脊,翻過去,是一頁頁眼花繚亂的故事,而那根承載整部歷史的中軸,人們卻視而不見。
二
事實上,太行山一直連系著中國北方的中樞神經(jīng),唯其如此,它才會有個更尊崇的稱謂,天下之脊。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太行為天下之脊,中分河?xùn)|、河北之境。今自澤、潞以北,達(dá)于大同之東境,皆太行也。”
顧祖禹是清代人,其時已晚,但遠(yuǎn)溯先秦,時人就可能視太行為天下之脊,理由為上黨名稱的由來。
上黨,今為長治,秦時置上黨郡,系三十六郡之一。漢末劉熙《釋名》:“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所謂上黨,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取“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之意。張儀云:“上黨為天下脊?!被驗楹笕怂校K軾有首《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至少說明遲至北宋,上黨為天下脊的說法已深入人心。
察看地圖可以知道,上黨所在的長治盆地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長平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但若論海拔,上黨地區(qū)在整個太行山區(qū)肯定不是最高(太行山最高峰為小五臺山,在冀北),之所以稱其為天下脊,更多從戰(zhàn)略位置考慮,更由于太行山在整個中國北方的戰(zhàn)略地位,久而久之,就由“上黨為天下脊”流傳為“太行為天下脊”了。
相對天下之脊的說法,更耐人尋味的是太行山的“正名”過程。
現(xiàn)在人們都知道叫太行(hang)山,但太行山還有盤古山、王母山、女媧山、五行山、大行(xing)山、太行(xing)山、太形山等說法,前面幾個比較好理解,都與神話傳說有關(guān),出處有《山海經(jīng)》《淮南子》《太平寰宇記》等,無需探究太多。后面幾個有些意思。五行山與五行的說法有關(guān),有學(xué)者推論為盤古的父親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母親是土,集父母精華,盤古山自然可稱五行山。《列子》謂之“大形”,太就是大的意思,又逐漸演變?yōu)樘?。而太形與太行的關(guān)系則有些說不清楚,據(jù)專家考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太行一詞已頻繁出現(xiàn),如《墨子》:“我將上太行,駕驥與牛駕”,太形亦在沿用,但不如太行流行,遂被太行所取代。或許受太形、五行的影響,以為早期在各種典籍出現(xiàn)的太行應(yīng)讀太行(xing),又因大、太同源,太行(xing)易讓人聯(lián)想到古代剛死的皇帝稱為大行(xing)皇帝,為了避諱,后世遂統(tǒng)稱為太行(hang)山,時間大約不晚于南宋。
于我看來,太行山本來就應(yīng)讀作太行(hang)山。《詩經(jīng)·大東》:“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敝苄校╤ang),本義指大道,道路,引申有循環(huán)往復(fù)、通暢無阻之義,記得當(dāng)年大學(xué)老師講課時,對周行這個詞大加贊賞,有位同學(xué)后來還專門給他的孩子取名周行。這個周行與太行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太行之巍峨高大,連天聳峙,不正代表著一種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天地正氣和人間大道么?
無論名稱如何流變,至少說明一個事實,太與行都有著復(fù)雜難解而極其豐富的語義,二者疊加,越說明太行山是一道橫亙在中國北方、乃至中國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圖騰。
三
現(xiàn)在,我沿著這根天下之脊,努力想探尋出更多的東西來。
與太行山的顯赫地位相比,太行山風(fēng)光的名氣要小一些。誠然,近年來云臺山、郭亮村、太行大峽谷等聲名鵲起,為太行旅游增色不少,但它們都在豫晉交界,屬于南太行。太行山可分為三段,北太行、南太行、西太行,其中河南境內(nèi)的南太行最美,但與綿延八百里的太行山相比,南太行的體量太小,能代表整個太行山的,只能是最長的、貫穿河北山西兩省的北太行。
回到來時的路上。高鐵一路向北疾行,過安陽,前方就是燕趙大地?!昂颖笔俏蚁矚g的一省”,想起周立波在《娘子關(guān)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得不說,年少的記憶會深刻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周立波那篇文章的內(nèi)容大部分忘記了,但這句話印象極深,進(jìn)而愛屋及烏,我對河北也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喜歡它那骨子里蒼涼雄健的氣質(zhì)。
眼前是一望無垠的華北平原。和周立波不同,我并不是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此前幾次去北京,去秦皇島,走的是京滬高鐵,而現(xiàn)在走的是京廣高鐵。地勢同樣坦蕩如砥,不同的是,西邊,一條山脈始終與鐵路相偎相依,不算太高,起伏也不大,卻隨著火車一路向前。
我明白了,那正是太行山。但沒料到,太行山會離得如此之近,沿途經(jīng)過的城市,邯鄲、邢臺、石家莊,都離太行山咫尺之遙,看得異常分明,根本不存在山脈平原的天然鴻溝。尤其是石家莊,此前只知道作為冀中平原最大的城市,那個名叫西柏坡的山間小村離它有六七十公里,附近肯定是一馬平川,殊不知下了車站,還沒完全出城,西邊就黑黢黢壓上來一大片山地,那感覺,竟有些像成都面對雄偉的川西高原。
令我意外的還有那些在地圖上念過無數(shù)遍名字的河流。車過鄭州的時候,滿懷期待地想再看一看黃河,不料不知是不是車速太快,還沒開頭就煞了尾,水又窄又淺,大片的沙灘裸露,還不如前幾年見過的模樣。接下來是漳河。這條紅旗渠的母親河,這條在史上威名赫赫、更因西門豹治鄴而流芳千古的河流,在百度地圖上顯示為一條又寬又大的水道,可當(dāng)我目不轉(zhuǎn)睛盯著窗外,什么也沒有看見,列車已駛離了手機屏幕上的那個點。現(xiàn)代科技給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幸好,我確認(rèn)了腳下是一片寬闊的河床,雖然沒有水。
我開始認(rèn)識到一個客觀事實。這里是烈日炙烤下的華北大地,是太行山下的坦蕩北方。這里沒有林壑猶深的秀美,沒有泉澗飛瀑的浪漫,有的只有相對單調(diào)的景觀,有的只有干旱缺水的窘迫,此情此景,肯定不如媒體反復(fù)追捧的南太行精華地帶,不過,我固執(zhí)地以為,或許,這才是我想見到的真正的太行山,盡管它是那么的不完美。
許多年來,太行山在我心中定格著近乎刻板的形象。它排開了一片光禿齊平的山峰,植被很少,大塊的巖石裸露,實在稱不上漂亮,與南方的名山大川更是天壤之別,但是,層疊連綿的山勢,使它如一堵望不斷的高墻,令人難以攀越,那種瘦硬如鐵、蒼黃如銅的氣質(zhì),在時光里留下獨一無二的味道,尤其當(dāng)一個民族在抵抗外侮中站起,它那浸滲著炮火硝煙、吹奏著戰(zhàn)斗號角的高大身影,更是任何別的山川無法替代。
不消說,將太行山推向歷史高潮的,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戰(zhàn)爭。同樣,經(jīng)由戰(zhàn)爭洗禮的太行山,又把一部山的傳奇推向了新的高度。
四
我在西柏坡呆了不到兩天。聆聽專家講課,參觀西柏坡紀(jì)念館,瞻仰偉人們戰(zhàn)斗生活留下的舊居。兩天當(dāng)中,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又將如何走下去這個巨大的命題,一直在審視著我,拷問著我。
我住的地方毗鄰水庫,風(fēng)景甚佳。但是,離開了水的滋潤,感覺就沒有那么美好。按說,西柏坡緊挨滹沱河,可是,我看到的滹沱河雖然不至斷流,可水量也談不上豐沛,除了蓄有一個不小的水庫外,大部分河道水很淺,有的甚至是涓涓細(xì)流。不過,這已足夠讓我欣喜了,每當(dāng)沿著山間公路穿行,看到滹沱河緩緩流淌,心中就泛起難以抑制的激動,河在流,那條傳遞著中國精神的血脈就沒有斷,還在流。
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覺得蒼白的說教多么無力多余。想起孫犁的《白洋淀記事》,其中有篇《山地回憶》就講阜平,也就是西柏坡一帶的事,但印象已經(jīng)模糊,于是找來一讀。孫犁的語言極為樸素,用今天的眼光就是土得掉碴,再讀時,簡直懷疑是不是出于這位大家手筆,可讀著讀著,卻被其中的情境吸引,那些土得掉碴,閃爍著“阜平藍(lán)”“山地藍(lán)”光輝的語言,只能屬于那個特定時代,那些真實而不帶任何虛飾的表達(dá),是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的作家怎么編也編不出來的。
時光如同凝滯一般,我完全想象得出,孫犁在七十年前寫下的那篇文章,在眼前可以昨日重現(xiàn)。一條冰冷的小河,我在上游洗臉,卻不小心惹惱了下游洗菜的姑娘,從誤會引發(fā)一段樸素的革命情誼,然后,沒有期待的奇峰突?;蚋叱钡?,生活復(fù)歸平靜,如同身邊的流水一樣,平淡,真實,自然,雋永。
的確,沒有實地來到河北老區(qū)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觸的。時光雖已進(jìn)入二十一世紀(jì),可生存的基本條件并沒有改變多少。還是那樣的石頭圪垯,天旱少水,如果不是一條條公路鑿向了大山深處,不是許多原本光禿的山丘種上了綠樹,披上了綠妝,不是一幅幅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紅標(biāo)語,你很難體會到生活原本是多么艱辛不易,假若沒有那場偉大的中國革命,沒有數(shù)十年來持續(xù)的投入建設(shè),這種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會有多少改變。
這種感覺,對于來自溫潤江南的我來說尤其深刻。都知道大西北生態(tài)嚴(yán)酷,沒想到在不算太遠(yuǎn)的太行山區(qū),生存也不如想象中輕松愜意。誠然,如今老百姓們都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反差還是很明顯的?;蛟S,這就是黃河中下游所在的北方,這就是多災(zāi)多難的華夏母親長期生活的地方,在相對貧瘠惡劣的環(huán)境里,她從來不向命運屈服,不向歲月低頭,在數(shù)千年的拼搏抗?fàn)幹?,為兒女們頑強庇護(hù)出一片綠蔭。
五
最后一天,參觀白毛女洞,向大山的更深處進(jìn)發(fā)。
汽車朝西一路顛簸,那是山西方向。我不知道白毛女洞具體在什么位置,但帶著一種興奮,因為,越向西,就代表越接近真正的太行山。
山西我去過。廣義上說,太行山系北起西山,南至中條山,包含了系舟山、五臺山、太岳山、王屋山等諸多小的山脈山峰,因此整個山西東南部都可歸入太行山,而我那次尋常的山西游也算到過太行山。但那只是蜻蜓點水,勉強到達(dá)太行邊緣而已。
山路曲曲彎彎,慢慢變得不好走起來。柏油路消失了,代之以坑洼不平的水泥路,各種品牌的重型卡車排成長隊,有的從對面駛過來,有的被我們一輛輛超過去。山勢也越來越高,一條滹沱河變得越來越細(xì),拐過一道彎后,終于消失不見。
眼前的風(fēng)景顯然又不同于西柏坡了。這里更原始,更粗獷,山也更加野性,呈各種奇特形狀疊加一起。自然平地也更少,路過的村莊都擠在公路邊狹窄的山凹里,清一色的平房,且外墻給人以強烈沖擊的土黃色,與山體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看不到什么路邊店,也很少有行人,除了對面不時竄出來一隊隊掛著晉字牌照、發(fā)出沉重喘息的重型卡車,這種單調(diào)而壓抑的氛圍會讓你迷失方向。
我忽然醒悟,這樣坑洼不平、令人昏昏欲睡的公路,或許正建立在歷史上若干類似的太行八陘上。而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就在井陘,即太行八陘居中的井陘附近。我沒有實地去過太行八陘,但看過一部《太行八陘》的記錄片,那些寬僅一兩米,被亂石荊棘、壁壘險關(guān)重重包圍的小道,常人踏足已是不易,稍不留意腳底便是萬丈深淵,何況還要走千軍萬馬,還要爭戰(zhàn)場雌雄。腳下的這條公路,在技術(shù)條件極為落后的古代,肯定是山高路長,千阻萬隔,徒步固然不行,但車馬也難說順暢。當(dāng)李白、白居易們紛紛發(fā)出“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天冷日無光,太行峰蒼?!敝惖目畤@時,他們不會料到,有朝一日,一道道強有力的人類意志,會踏平碎石沙礫,刺穿懸崖峭壁,將天塹變成通途。
誕生這一切的,自然是那些大山深處的拓荒者。來的這幾天,接觸到一些河北老鄉(xiāng),不知道是不是山里日照強烈的原因,他們多是皮膚曬成古銅色,講著不太聽得懂的方言,乍看上去有些兇,而接觸之后,其實挺和氣,賣的東西也很便宜。我想,這種“兇”大概出于山里人本能的防衛(wèi)心理,面對封閉的大山和貧瘠的土壤,惟有保持一種狠勁,才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挑戰(zhàn)。
山路曲折縈回,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隧道、高架,有貨車停在鐵軌上,滿滿地裝著煤。路邊不時拂過裹上灰塵的楊樹、泡桐,掩映著那些不大的太行村落。有時,我會把自己聯(lián)想到這些大山里的人家。他們就一輩子守在這里,每天看著車來車往,駛往各種陌生的地方,如果我是那里的孩子,是如何憧憬未來,又將帶著怎樣的渴望?
也許沒有答案。一方水土一方人,人對故土,有一份難以割舍的眷念,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根性,不會因貧富貴賤而改變多少,作為祖祖輩輩生長的太行山,雖然還不富裕,對她的孩子們來說,始終閃爍著母性的光芒。
植被變得豐茂起來,一座秀麗的山峰出現(xiàn)在前方,我們的目的地到了。
六
原來那叫天桂山,地處河北山西交界。白毛女洞,是山上的某個山洞。陽光不知什么時候變得很好,一行人興致頗高,紛紛嚷著要上山。
坐上纜車,很快來到半山腰。接著是一條長長的棧道。山上林木蓊郁,清幽少人,頗有桃源之感,要不是缺少那種水霧繚繞的氛圍,有些像三清山。沒想到,天桂山還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好幾個道觀,不少地方以靈官、真武、玉皇等命名,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稱號,北武當(dāng)。整座山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風(fēng)景區(qū),只是開發(fā)尚未成熟。
我們不是來看那些道觀山廟的,只匆匆而過。走過幾處門樓臺閣,前方赫然出現(xiàn)“崇禎行宮”的字樣,不知是什么來歷,只能說在這相對偏僻的太行山,有這么一座所謂崇禎行宮,令我十分詫異。崇禎在位十七年,時值明末,江山飄搖,崇禎本人又是克儉多疑之人,他如何會在焦頭爛額應(yīng)接不暇之際,偏要跑到這交通既不方便、風(fēng)景也不絕艷的地方修座行宮?令人存疑。
不去管它,繼續(xù)前行。在一個平臺處,向?qū)ξ覀冋f,上面就是白毛女洞,不遠(yuǎn),順著臺階爬就是。
不想臺階很長,爬了半天才到。白毛女洞不大,沒有深不見底的幽暗洞穴,更沒有想象的毒蛇猛獸,干干的沒有水,洞口立著幾個塑像,白毛女一臉驚惶地想跑,兩個穿灰色衣服的八路軍戰(zhàn)士揮手示意她被解救,旁邊有一塊牌子,上書此洞民間原稱三眼洞,因拍攝電影《白毛女》而得名,除此之外,再無一物。
不免有些失望。出洞下山,來到一個突出山腰的亭子,這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處上佳的風(fēng)景點。
視野極其開闊。山下,是一片很大很寬的谷地,對面,山峰幾乎一撮兒高,密密地團(tuán)在一起,排成了一堵厚墻,那墻是如此之厚,自披著綠衣的山頂緩緩下落,突然垂直而降,裸露出寸草不生的山體,往下形成一片綠色山坡,再出現(xiàn)一道垂直山脊,如此反復(fù)兩三遍,方到達(dá)山腳下,就像幾級巨大的臺階。時近中午,東方的日光俯照著這片雄偉的山谷,眼里一片迷濛,胸中不由激蕩著從未有過的一種豪氣。是的,這正是太行山,是我心中代表太行山的最佳所在。
眼前的景色消失了,山下的建筑消失了,耳邊慢慢響起一首歌: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所有的抗戰(zhàn)歌曲中,特別喜歡《在太行山上》。它那低沉徐緩、悲壯有力的旋律,象征著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梁,而挺起這道脊梁的,正是被稱為天下之脊的太行山。可以說,我這一路思索尋覓,終于找到一個可以傾聽這首歌的地方了。
這就是太行山。千山萬壑,銅壁鐵墻,炮火硝煙擊不穿它,干旱貧窮也壓不垮它,億萬年來,它一直屹立在這里,撐起了半個中國的屋頂,任憑風(fēng)雨如晦,滄海桑田,歷挫彌堅,始終延續(xù)著漢民族的生命血脈和精神脊梁。
這就是太行山。是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的太行山,是左權(quán)將軍以身殉國的太行山,是平型關(guān)大捷的太行山,是擊斃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guī)秀的太行山,是寫下無數(shù)個黃土嶺戰(zhàn)斗,演繹一部百團(tuán)大戰(zhàn),發(fā)出中華民族最強吶喊的太行山。
這就是太行山。上古時代,我們就留下了愚公移山的傳說,在新中國,林縣人民將這種精神發(fā)揚光大,硬是憑鐵阡籮筐,肩擔(dān)手扛,在堅硬如鐵的石壁上鑿出了一條總長達(dá)一千五百公里的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我反復(fù)琢磨給心里的太行精神描繪一個詞。太行如脊,本來就是天下之脊,不說也罷;太行如壁,像一道歷史無法跨越的銅墻鐵壁,很直觀,也符合太行山的地貌特征,但語義似乎還單調(diào)了些;太行如盤,像磨盤一樣,象征中華民族,特別是北方人民淳樸耐勞的氣質(zhì),有些意思。不過有個詞可能更為貼切。
太行如磐。太行山本身堅如磐石,有著壁立千仞的胸懷和牢不可催的剛韌,但更加可敬的是太行人民。千百年來,他們堅忍、執(zhí)著,一直默默守護(hù)著這片土地,他們用汗水和淚珠澆灌,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用自由和靈魂敲打的這座石山,發(fā)出最美妙動聽的音樂,聲音渾厚而清越,久久回蕩在整個宇宙之中。
如果站上更高的視角,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年來,太行山已變得越來越綠了,我相信,隨著改天換日的夢想一天天變成現(xiàn)實,隨著南水北調(diào)等工程緊鑼密鼓地進(jìn)行,這塊堅硬的磐石之上,必將開出繁茂的花朵,繽紛閃耀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