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唱歌跳舞吃咖喱的鄰國印度也跟中國一樣,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正如中國麻將有千萬種玩法一樣,印度各個民族的婚俗也迥然不同。
印度境內(nèi)的孟加拉族生活在印度東部的西孟加拉邦。孟加拉族新娘結(jié)婚時要坐在矮木凳上,由哥哥或弟弟抬著繞新郎走七圈。這個習(xí)俗叫“Saat Pak”。隨后,新娘手捧浸泡過的米,新郎從背后握住新娘的手,兩人一同將米撒到面前的圣火中。
阿薩姆邦位于印度東北部。阿薩姆人的結(jié)婚慶典可以持續(xù)一整周。慶祝的主要項目之一“Juroon”可是新娘最喜歡的環(huán)節(jié)了:新郎的母親與她的幾個女性密友攜帶大量禮物來到新娘家,新娘需要做的就是坐等接受婆婆送給她的婚服、珠寶和化妝品,這些東西都是被新郎一一碰觸過的。而新郎婚禮上所穿的婚服也是新娘所贈,由腰布、無領(lǐng)長袖襯衫和披肩組成。
馬拉地人居住在印度中西部?;槎Y結(jié)束后,新郎的母親會邀請新人用牛奶和清水洗腳,然后新娘必須要打翻一大杯大米,才被允許進婚房。
泰盧固民族生活在印度東南部的安德拉邦。泰盧固人結(jié)婚時,新郎和新娘要向?qū)Ψ缴砩先鲆话延伤钟?、棕櫚糖和茴香籽混合的粘稠顆粒物,在這之后他們就正式成為夫妻了。
泰盧固新郎還要穿上銀線衣,這一過程名叫“Snatakam”。此外,他還要進行另一項儀式——Kashi yatra,即大聲向在場的親朋好友宣布自己已經(jīng)拋棄世俗之樂準(zhǔn)備離開,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此時就會挽留他,這樣才算獲得了女方家人的祝福。
婚禮結(jié)束后,新娘由10名已婚婦女送出儀式現(xiàn)場,其中的6人手中端著大米和姜黃粉的混合物,剩下4人手中端著點亮的燈,寓意著新人未來生活的富有和光明。
古吉特拉族生活在印度西部的古吉特拉邦,他們的婚禮也獨具特色。新郎和新娘的家長抵達婚禮現(xiàn)場后,婚禮才算正式開始,這個過程叫“Ponkhvanu”。在進入婚禮現(xiàn)場前,新郎要摔破一只砂鍋,以表達自己能夠承擔(dān)起丈夫的責(zé)任、排除萬難保護家庭的決心。
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的馬爾瓦爾地區(qū)婚俗與泰盧固有一點相似。新郎需身穿白線棉衣并假裝逃婚,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再勸他回來。這個儀式叫“Janev”。婚禮開始的儀式是禮拜象神(Ganesh),以驅(qū)走邪惡,為新人帶來福氣。
婚禮過程當(dāng)中,新郎和新娘的叔叔和伯伯們還要負責(zé)向各自家族內(nèi)的成員分發(fā)大量禮物,同慶婚禮。一個名為“Varmala”的儀式可謂婚禮過程中的亮點。新郎與新娘騎在朋友或家人的肩膀上,給對方佩戴花環(huán),過程中不時會遭到周圍人的阻撓和起哄,熱鬧非凡。
錫克族人數(shù)在印度相當(dāng)可觀,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北的旁遮普邦。錫克人在婚禮方面可以說是最不迷信的,他們幾乎不依靠占星或其他迷信方法決定婚禮日期。錫克人的婚禮在寺廟里舉行,秉承“女左男右”的坐法。
他們居住在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馬來亞力人在婚禮開始前,需要向長輩奉送一個盧比(印度貨幣,約合0.098人民幣),外加檳榔葉或檳榔果。
泰米爾族人生活在印度最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一些泰米爾新人在婚禮上需要坐在秋千上吃香蕉、喝牛奶。
賈特人婚俗的獨特之處在于新郎新娘要對著陶盤禱告。印度北方邦西部的穆扎法那加縣的賈特人,祖祖輩輩以農(nóng)為生。因此,他們對土地看得很重,每家都把擁有土地的多少作為衡量貧富的重要標(biāo)志。為了不使土地進一步分割,兄弟多的人家只好一人成家,其他人打光棍,但實際上是與成家者共享一個妻子。
坎納達人主要生活在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克邦。他們同印度教徒一樣,主張婚禮一切從簡。坎納達人是南亞印度民族之一,亦稱“坎納達人”??布{達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水稻、棉花。一般都纏圍褲,上身披一布單。
在正式場合穿黑色長外套,包帶金邊白色頭布。工人多戴皮帽;農(nóng)民喜在腰間插一把匕首;婦女穿緊身胸衣,纏彩色紗麗,脖頸、胳臂、腰部裸露,全身用蕃紅花和姜黃涂成黃色,牙齒染成黑色,頭發(fā)一半盤成圓形發(fā)髻,一半散在發(fā)髻四周,再插以各種鮮花,全身戴滿各種首飾。
(摘自手機搜狐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