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淦 董旭午
【摘要】當下不少高中生在寫作中常出現(xiàn)概念不明、語無倫次、層次不清甚至妄下論斷等現(xiàn)象,根源就在于邏輯思維能力的缺失。鑒于此,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開設專題課程指導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學一些概念、判斷、推理等基礎性的邏輯知識,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
【關鍵詞】高中生;寫作教學;掌握;基礎邏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67-0026-03
【作者簡介】1.王日淦,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泰州,225300)教師,高級教師;2.董旭午,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泰州,225300)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當下不少高中生存在著幼稚、偏激和思辨能力低等現(xiàn)象,尤其在寫作中常出現(xiàn)概念不明、語無倫次、層次不清甚至妄下論斷等現(xiàn)象。這表面上看好像是學生心理、思想和語言表達上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邏輯思維能力的缺失導致。鑒于此,我們認為高中生需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礎邏輯知識,以發(fā)展他們嚴謹、全面、辯證的思維品質,促進他們心理和健全人格的發(fā)育。那么,究竟該怎么操作呢?筆者認為,開設專題課程,指導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一些概念、判斷、推理等基礎性的邏輯知識應該是一條理想的路徑。
一、教好概念知識,有助于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
每個科學概念既有其確定的內涵,也有其確定的外延。內涵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在概念中的反映,說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一般地說,一個概念的內涵確定了,它的外延也會隨之確定下來,因為人們總是通過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去指稱具有該本質屬性的事物。
在學生的寫作中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中,不少學生存在著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論證問題片面化等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寫作中常常偷換概念或概念混淆不清,對現(xiàn)象和問題認識混沌。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就很有必要從概念分析人手,揭示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議論文寫作中分析論證的前提和基礎。
關于概念的界定與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是區(qū)分清楚概念之間的幾組關系——
1.概念的本義與引申義。如作文《有話好好說》里的“話”,本義是日常生活中說的話語,但題中卻表示“意見”“看法”;《提籃春光看媽媽》里的“春光”,本義是春天的風光景象,但題中卻表現(xiàn)為溫暖、幸福、感恩等情感。
2.概念的具象義與抽象義。如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里的“坎”,原指地面凸起,題中喻指生活中的挫折、人生道路中的障礙或困境;《人與路》里的“路”,原指道路,題中則喻指人生出路、理想追求、憧憬規(guī)劃等。
3.概念的多重義與具體義。有些作文提到核心概念比較模糊、多解,如“方與圓”“忙”“雜”“局”“圈子”等,似乎可以有多重闡述,但又常常讓人無從下手。針對這樣的核心概念,有效的做法就是把它具體化。
通過這樣的界定和分析,學生對命題作文的中心含義就能有明確的表達,也為行文的新穎和深刻做了準備。
當然,在寫作中對概念的界定不一定要像“下定義”那樣科學、準確和嚴密,但也必須及時界定,具體要求有兩點:一是定性,二是定量。定性,就是分析內涵,弄清詞義,確定概念中最適合自己寫的、最有價值的某一內在屬性。定量,就是分析外延,選擇特定的對象寫作,使文章有具體的適用范圍。高考作文“一類卷”的評分要求是:能夠深入地展開分析,對觀點或核心概念的含義進行明確的界定(或分解、剖析)。這樣的作文標準,正是要求我們要強化邏輯范疇的概念知識教學,教學生平時要就養(yǎng)成概念界定意識,以準確、嚴密的把握核心概念。
二、教好判斷知識。有助于學生客觀地闡明事理
在邏輯學中,判斷是一種常用的邏輯方法。作為邏輯學中最基本的思維形式之一,判斷是推理的基礎,也是對已有概念的運用。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如果概念僅止于概念,就無法發(fā)揮它的作用。只有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才能實現(xiàn)概念的最終意義。判斷就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
判斷的基本要求是恰當,具體表現(xiàn)為兩點:第一,判斷必須有所斷定。判斷就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否定,肯定也好,否定也罷,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所斷定。第二,任何判斷都有真有假。判斷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有對錯之別。正確反映客觀存在、符合實際情況的判斷就是真判斷。
了解了判斷的含義和特征,我們就可以對思維對象作出自己的判斷。但要對其作出真判斷,除了正確認識客觀存在、了解實際情況外,還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通過實踐指導自己的判斷。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要想學生能恰當?shù)剡\用判斷這一思維形式,教師必須要在這三個方面加強訓練——
1.概念要準確嚴密。判斷是概念的展開,沒有判斷,就不可能揭示和說明概念。如果概念不明確,判斷就會失實,即所謂的“名不正,則言不順”。
比如,有學生在寫作文《不滿現(xiàn)狀》時,文中有兩段文字:
球王貝利踢進第一千個球時,記者問他哪個球踢得最好,他說“下一個”。著名作家王蒙,有人問他哪一部小說寫得最好,他回答“下一部”。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就,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滿現(xiàn)狀,不斷進取。
毛澤東年輕時,也是因為不滿現(xiàn)狀,所以立下改造舊中國的宏偉志向,投身革命斗爭。
根據(jù)上下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段中的“不滿”指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狀態(tài),第二段中的“不滿”指否定和痛恨;“現(xiàn)狀”也有兩層含義,第一段的“現(xiàn)狀”指已取得的成績,第二段的“現(xiàn)狀”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混淆概念,論述又怎么可能夠嚴密有效?又怎么可能收到以理服人之效?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判斷。
2.要注意判斷的修飾與限制。判斷從大類上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簡單判斷又稱直言判斷,根據(jù)判斷的質,可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根據(jù)判斷的量,又可分為單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全稱判斷。在這類判斷中常會出現(xiàn)“未必”“不得不”“或許”以及“有些”“所有”“大多數(shù)”“一切”“任何”“大凡”“幾乎”“每一個”等詞語。這些詞語的運用恰當與否,直接關系著判斷是否準確。因此,我們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要從準確理解題旨入手,理解每一個判斷所斷定的范圍,并根據(jù)論述的需要,合理地使用這類詞語,做出恰當有效的判斷。比如,下面一例就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示。
但是,這提煉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筆時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幾個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寫出的時候并沒有大費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來自生活,發(fā)諸真情,做到繁簡適當并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周先慎《簡筆與繁筆》)
3.要注意判斷語段的表達。復合判斷一般是由復句來表達。其中,聯(lián)言判斷多由并列復句、遞進復句和轉折復句來表達;假言判斷多由假設復句和條件復句來表達;選言判斷多由選擇復句來表達。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常常是從寫好幾個完整的議論語段入手的,而議論語段又多為一個或幾個復句構成。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就常鼓勵學生運用判斷知識寫好幾個完整的議論語段,要求語段的寫作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展開多維拓展、多層次論述,并能分析事物產生、發(fā)展及轉化的原因、條件、利弊、趨勢,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教好推理知識,有助于學生邏輯嚴謹?shù)剡M行推論
推理就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正確的推理可以使我們從已經有的知識推出新的知識,作出符合實際的結論。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推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根據(jù)推理思維進程的方向不同,推理可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三類。根據(jù)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具有蘊含關系,推理可分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兩類。根據(jù)前提的數(shù)量,推理可分為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兩類。
議論文的核心就是進行有效的論證。所謂論證,就是在根據(jù)自己已知為真實的一個或一些判斷的基礎上借助推理去確認、證實某判斷真實性或虛假性的思維過程。它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思維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的綜合運用。具體而言,就是采用不同的推理形式,來進行演繹、歸納(反之為歸謬法)、類比等論證方法的證明或反駁。比如下面這個語段: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歸納推理)
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研究這些經典語段,給學生提供有益的啟迪。議論文的本質特征是通過論證來以理服人,推理分析則是說理論證的主要方式。這種推理一是把論點所包含的道理闡發(fā)出來,二是把論據(jù)為什么能夠證明論點的根據(jù)、理由闡述清楚,說服讀者。具體到學生的寫作,這種推理分析就是要能將一件事物、一種現(xiàn)象或一個概念分成重要的幾個組成部分,然后從各部分中找出自身的本質屬性以及彼此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局部的剖析和整體的聯(lián)系使人們對事物或現(xiàn)象、概念得出一個比較完整、正確、深刻的認識。學生如果掌握推理分析,有助于提升其議論文寫作水平。
近年來,我們開設了“基礎邏輯知識入門”這一校本課程。課程共分6課時,具體內容包括必備的概念知識、必備的判斷知識和必備的推理知識。我們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努力改善、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當然,目前我們做得還不夠,也僅僅是為學生奠定了一些基礎而已,還需要學生在課外進一步多學、活學,并能夠在閱讀和寫作中活學、活用。只有這樣做,他們才有可能把邏輯知識學活、悟透,進而真正學會思辨,學會表達,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