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雁翎
一、認識正面管教
該書認為,正面管教是一種鼓勵模式。很多人認為上學的目的就是學習功課,而各種紀律規(guī)定應該以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yōu)槟康模虼?,教師普遍實行的是以獎勵和懲罰為主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學生。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給學生社會和情感技能,否則他們學習起來會很困難,紀律問題也會越來越多。當教師愿意放棄對學生的控制,轉而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與學生共同努力時,教室里的氣氛就會改善,變成合作、協(xié)同和相互尊重的氛圍。
該書也認為,正面管教是一種思維的轉變。受傳統(tǒng)的行為學派的影響,很多教師幻想著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激勵學生學習。研究表明,獎勵和懲罰對于當前行為的改變也許明顯,但對于長期的行為改變沒有顯著效果。正面管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既不懲罰也不驕縱,而是專注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培養(yǎng)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他們終身受益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同時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
二、來自教學的困擾
教學中,關于作業(yè)一直有這樣兩個問題困擾著我:總有一部分學生抄襲作業(yè),批評教育后當時會有改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總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做到主動自覺地訂正作業(yè)。我常常嚴厲地批評這些學生學習態(tài)度差、懶惰、缺乏責任心,然而改觀甚微。《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提醒了我,表面看到的“態(tài)度差、懶惰、缺乏責任心”并非學生的真實狀況,除了學生本人的因素之外,有沒有教師的因素呢?因為擔心學生做不好思維導圖,我常常幫助他們梳理知識結構;因為擔心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作業(yè)答案,我總是會詳細地評講每道題目并作出解答示范,長此以往,學生就產(chǎn)生了依賴。而且,我將學生的作業(yè)分數(shù)作為平時的考核,如果訂正后全對照樣可以得到一個滿分的成績,這種“獎勵”要么導致一部分學生直接抄襲答案以求一個好分數(shù),要么等教師評講以后再訂正同樣可以得到滿分,不主動訂正作業(yè)的行為也就能得到合理解釋了。因為替學生做得太多,而讓他們失去了通過自己的體驗發(fā)展能力的機會。一味地批評、指責,甚至懲罰,往往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怨恨、委屈,而不再去關注知識本身以及自己的思維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將更加被動地接受學習,應付教師和學習。
課堂上,部分學生的行為也時常困擾著我:時不時有人插嘴,總有個別學生要唱反調(diào),還有一些學生常常在課堂上做出怪異舉動,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這不僅打斷了正常的教學節(jié)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情緒,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若視而不見,有違教書育人的本心,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不公平;停下來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懲罰,似乎也沒能真正解決問題。本書提醒我們,一個行為不良的學生,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學生。當學生相信自己沒有價值感時,通常會選擇錯誤的行為,或?qū)で筮^度關注,或?qū)で髾嗬蜻M行報復,或自暴自棄。當教師只處理學生的行為,而忽略行為背后的原因時,常常會讓學生更加喪失信心,進而強化其不良行為。顯然,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課堂的秩序和質(zhì)量將無法得到保證,師生關系會更加緊張。
三、有效實施正面管教
那怎樣的管教方式是正面管教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衡量:第一,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當教師的和善必須加入獎勵,而堅定必須加入懲罰時,學生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就會變得困惑而可怕。和善與堅定并行,能鼓舞學生的信心并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改善他們的行為。因此,我們必須拋棄“為了讓孩子們做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更糟”的錯誤觀念,而應該幫助、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學習,從自身的錯誤中學習,允許自然后果發(fā)生作用。第二,是否有助于學生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個體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只有在此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激發(fā)認知、審美、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等更高層次的需要。在正面管教的教室里,學生知道“我很重要,并且有價值”,他們能夠為解決問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在這樣的教室里,學生感受到的是安全,沒有威脅,他們通過對話與分享、傾聽與共情、合作與協(xié)商,解決沖突,從而發(fā)展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第三,是否長期有效。事實證明,獎勵與懲罰可以產(chǎn)生一時的效果,但很難發(fā)揮長久的作用,甚至可能帶來后期的消極影響。有的學生會依賴于獎勵的刺激,因為獎勵而做,而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想成為負責任的人。懲罰帶來的長期后果極易造成反叛、報復和退縮等行為。在正面管教的教室里,教師更關注學生行為背后的信念,在這里鼓勵成為一種風尚,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可以去嘗試和探索,體驗自己的積極力量。第四,能否教給學生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如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奉獻、愿意合作等。人的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屬性,學生終究要走向社會,學識固然會對他們的人生產(chǎn)生影響,為其發(fā)展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但一旦明確了選擇,決定他的發(fā)展高度和深度的一定是那些富有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可見,正面管教的重點是創(chuàng)建一個相互尊重、支持的班集體,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去追求學業(yè)和社會的成功,使教室成為一個愉悅的學習和成長場所。在這里,學生向善、向真、向上的力量被極大地激發(fā),成長在真實地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