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農
《世說新語》中有“王戎識李”的故事:王戎7歲時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棵李子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小朋友們爭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路人問他為什么不去,他說:“樹長在路邊還有這么多李子,李子一定是苦的?!逼渌『⒆诱獊硪粐L,果然是苦的。
沒有嘗到“苦果”的王戎,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善于發(fā)現(xiàn)、能夠尊重大多數(shù)人的聰明!
通常,人們會認為大多數(shù)人的見識和選擇很平庸,因此厭惡從眾,喜歡出眾。然而,我們果真就一定比大多數(shù)人更聰明嗎?“王戎識李”雖然是一個智慧故事,本意卻不是講王戎比其他的小朋友更聰明,而是講王戎懂得“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才是聰明的”?!妒勒f新語》沒有把這個故事放進“識鑒”類,也沒有歸入“捷悟”類,而只是收入做人“雅量”的一種,想來,“見李不動”是一種思考的理性與智慧,更是一種關于做人關于境界的修養(yǎng)、雅量。試想,一點蠅頭小利當前,有人爭先恐后不管不顧、丑態(tài)百出,有人卻是非在胸、利害明了、巋然不動,誰更美也更有風度呢?
“見李不動”,猶“見利不動”。利字當頭,請尊重大多數(shù)人的聰明,而不必親自撞一回南墻才肯罷休。當大多數(shù)人因為看透看清,因切身教訓而選擇“不動”,我因為“大多數(shù)人選擇不動”而“不動”,這樣的從眾,未必不是一種智慧。這樣,或許會錯過一枚苦李子,卻能享受到從容的風度、不爭的淡定、不被裹挾的安寧。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