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間窯場,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磁州窯藝術風格的陶瓷產(chǎn)品曾遍及山西、陜西、山東、東北、江西、甘肅等地,甚至對朝鮮、日本、泰國、越南等國陶瓷生產(chǎn)產(chǎn)生較大影響,故有磁州窯系之說。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器物概述
磁州窯的裝飾品種極其豐富,邯鄲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忠理先生曾將其分為58種之多,而白地黑繪花裝飾藝術則是最具特色的裝飾種類。白地黑繪花裝飾采用中國水墨畫的技法,成功地將中國的繪畫和書法藝術應用到瓷器裝飾上來,經(jīng)過宋金時期的發(fā)展,到元代隨繪畫藝術的高度發(fā)展、宋元畫學的興起、風俗文化的盛行而得到迅猛發(fā)展。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器物產(chǎn)品種類多樣,包括碗、瓶、盤、枕、盆、壺、缽、行爐等。其中盆類是大宗,因臨近滏陽河和漳河,為磁州窯畫匠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磁州窯工匠結合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魚紋圖形紋樣,燒制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魚藻紋盆,并以其使用性強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大眾喜愛,成為元代磁州窯最具特色的產(chǎn)品之一。
元代磁州窯魚藻紋盆基本資料
(一)考古出土資料
圖1,元代磁州窯白釉魚藻盆,河北省考古研究所藏,1965年樂亭縣蔡各莊出土,口徑36.5、高11.7厘米。敞口,折沿,方唇上翹,斜腹內收,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沿內壁以及內底為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黑色偏淡為醬色,口沿面上繪有數(shù)圈弦紋,弦紋間填以不規(guī)則三角形組成的花邊紋帶。內壁有較稀疏的豎線紋,底部繪有一條游動的鯉魚和水草布滿盆底。左首魚,外底部有明顯的輪制痕跡。
圖2,元代磁州窯白釉魚藻盆,邯鄲市文研所藏,1999年磁州窯鹽店窯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口徑39、底徑20、高 9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盆外壁施褐色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口沿飾弦紋,內壁飾豎條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右首魚,配以水藻,魚逆流而上,水藻隨水浮動,圖案生動。
圖3,元代磁州窯白釉魚藻盆,邯鄲市文研所藏,口徑46、底徑24、高12 厘米,1999年磁州窯鹽店窯遺址出土。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黑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口沿飾弦紋,弦紋間飾逗點紋,內壁飾弦紋,弦紋間飾水波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左首魚,配以水藻紋,魚逆流而上,水藻隨水浮動,形象生動。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
圖4,元代白釉黑彩魚藻紋折沿盆,河北博物院藏,河北樂亭縣出土,口徑46.7、高11.5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淺挖一圈,看上去頗似唐代玉璧形底。盆外壁施褐色釉,內施乳白釉,采用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內壁用白描手法勾出蓮瓣紋,盆底繪水藻游魚圖。右首魚,魚振鰭搖尾,逆流而進,形象逼真,構成一幅水藻浮動、魚躍水底的生動畫面。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
圖5,元代白地黑花魚藻紋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遼寧省綏中縣三道崗元代沉船出水??趶?47.2、底徑21.4、高16.7厘米。方唇,寬折沿,斜直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胎,胎質較粗,盆外壁施褐色釉,內施乳白釉,口沿處繪草葉紋,內壁自上而下繪水波紋,底部主題紋樣飾魚紋,配以水草、蝌蚪,左首魚,魚逆流而上。
圖6 ,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峰峰磁州窯歷史博物館藏,1987年彭城二里溝遺址出土。口徑46、底徑25、高12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盆外壁施黑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內壁開兩橢圓開光,開光內外飾水草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右首魚,配以水草,魚逆流而上,形象生動。構成一幅水藻浮動、魚兒游動的畫面。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
圖7,元代白地黑花魚藻紋盆,磁州窯博物館藏,磁縣南開河沉船出水 ,有粘接??趶?5.5、高17厘米。圓唇,敞口、卷沿,斜腹,隱圈足。盆外下部施黑釉,盆內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口沿飾弦紋,弦紋間飾虛實相間紋,盆內壁上部三分之一處飾弦紋,以下飾豎條紋,盆底主紋飾繪魚紋,配以水藻紋,左首魚,魚逆流而上,水藻隨水飄動,畫面生動。胎色灰白,胎質堅硬。
(二)考古調查資料
圖8,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標本,邯鄲市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藏,1991年彭城二里溝遺址采集,口徑45、底徑25厘米。殘,僅存盆多半部可復原,侈口,寬圓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一凹槽。盆外壁施褐色釉,盆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內壁橢圓開光內外飾水草紋,盆底主紋樣為魚紋,右首魚,水藻襯托,魚頭鉆進水藻中呈藏頭露尾狀,魚振鰭搖尾,逆流而進,構成一幅水藻浮動、魚兒暢游的畫面。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
圖9,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標本,邯鄲市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藏,1991年彭城二里溝遺址采集,底徑25厘米。殘,僅存多半底部和少許殘壁,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一凹槽。外壁施褐色釉,盆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內壁飾花卉紋,有脫釉,盆底主紋樣為魚紋,左首魚,水藻襯托,魚搖頭擺尾,逆流而上,形成一幅魚兒自由自在游動的畫面。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
圖10,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魚藻紋盆,邯鄲市峰峰礦區(qū)文物保管所藏,1991年彭城二里溝遺址出土,底徑25厘米。殘,存多半盆底和少半口沿,可復原,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一凹槽。盆外壁施褐色釉,盆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內部飾水草紋和兩圈弦紋,盆底主題紋飾魚紋,右首魚,配以水草,魚尾被水草遮住,呈藏尾露頭狀,魚頭部放大狀,圓眼,張嘴,魚兒游動,水藻順水浮動,活靈活現(xiàn)。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
(三)館藏征集、撥交
圖11,元代白釉褐彩魚藻紋盆,邯鄲市博物館藏,撥交,口徑47、高13.6、底徑25.1厘米。寬圓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盆外施褐色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內壁:上部三分之一處飾弦紋,弦紋間飾曲線紋,下部三分之二處飾豎條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左首魚,配以水藻,魚逆流而上,水藻隨流水浮動,活靈活現(xiàn)。
圖12,元代磁州窯白釉魚藻盆,邯鄲市博物館藏,征集,口徑47、底徑26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盆外壁施黑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口沿飾弦紋,弦紋間飾逗點紋,內壁開光內飾折枝牡丹紋,開光外飾花草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左首魚,配以水藻,魚逆流而進,水藻隨水浮動,形象逼真。
圖13,元代白地黑花魚藻紋瓷盆,邯鄲市博物館藏,征集,基本完整,口沿處稍有殘缺??趶?3.2、底徑13.8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盆外壁施褐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沿飾弦紋,弦紋間飾曲線紋,盆內壁兩對稱開光,開光內飾牡丹紋,開光外飾花卉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左首魚,配以水藻,魚逆流而上,水藻隨水浮動,形象生動。
圖14,元代白地黑繪魚藻紋瓷盆,邯鄲市博物館藏,征集,口徑47.5、底27.9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盆外壁施褐色釉,內施乳白釉,白地黑繪花裝飾技法,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沿飾弦紋,弦紋間飾虛實相間線紋,盆內壁上部三分之一處飾弦紋,下部三分之二處飾豎條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右首魚,配以水藻,魚逆流游動,水藻隨水浮動,形象逼真。
圖15,元代白地黑花魚藻紋大盆,磁州窯博物館藏,民間征集。完整,口徑47.5、底徑26.7、高12.5厘米。侈口,折沿,斜腹,平底,底部中心有凹槽,灰白胎,盆外壁施黑色釉,內施乳白釉,用毛筆蘸斑花石顏料繪出圖案,盆沿飾弦紋,盆內壁對稱開兩橢圓形開光,開光內飾折枝牡丹紋,開光外飾荷葉紋。盆底主題紋樣為魚紋,右首魚,配以水藻,魚逆流而上,水藻隨水浮動,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