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02)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 活性嚴重降低導致的一種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可引起小血管富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減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AHA)。一些患者可能有神經系統(tǒng)異常、腎功能不全和/或發(fā)熱。根據發(fā)病機制不同將T T P 分為獲得性和遺傳性,遺傳性T T P 是由ADAMTS13 基因突變引起,獲得性TTP 占絕大多數(shù),是由抗A D A M T S13 自身抗體引起的,多繼發(fā)于結締組織病、感染、腫瘤、妊娠、藥物等誘因,但亦有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誘因。根據有無誘發(fā)因素獲得性TTP 可分為繼發(fā)性和特發(fā)性兩類。成人中獲得性TTP 的年發(fā)病率約為3 例/100 萬[1]。盡管發(fā)病率低,但本病起病急、進展迅速,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達90%以上。且該病早期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給診斷、治療帶來困難。我們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17 例T T P 患者資料,探索T T P 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治療及預后,以提高對本病診療的認識。
2015 年12 月—2019 年11 月于貴州省人民醫(yī)院確診的17例TTP 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診斷依據2012 年版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
T T P 經典的五聯(lián)征包括M A H A、血小板減少、神經精神癥狀、發(fā)熱及腎臟損害,僅出現(xiàn)前三者稱為三聯(lián)征。M A H A和血小板減少的首發(fā)癥狀可包括乏力、呼吸困難、瘀點或其他出血癥狀,神經精神癥狀包括意識模糊和頭痛等輕微改變,以及短暫性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表現(xiàn)如言語困難或短暫麻木及無力、癲癇發(fā)作及昏迷,腎臟損害表現(xiàn)為腎功能不全、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納入研究的患者需完善血常規(guī)、破碎紅細胞、肝腎功能、乳酸脫氫酶(L D H)、自身抗體譜、抗人球蛋白試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 (ADAMTS13)活性等檢測。
療效判定參照文獻[3]:①完全有效:PLT 正常,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②部分有效:PLT ≥50×109/L 或較基線水平升高1 倍,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③無效:PLT <20×109/L 或升幅小于1 倍、臨床癥狀惡化、死亡;④復發(fā):達到完全有效30 d 后再次出現(xiàn)TTP 臨床表現(xiàn)。
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范圍)表示,分類資料以頻數(shù)表示,率的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7 例患者中男7 例,女10 例,中位年齡為40(14 ~74)歲。全部患者均急性起病。其中1 例合并妊娠,7 例合并結締組織病(2 例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2 例為干燥綜合征,1 例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1 例為未分化結締組織病,1 例同時合并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干燥綜合征),4 例合并感染,其余5 例則無明確誘因。病程中全部患者均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及MAHA,16 例(94.1%)患者伴神經精神異常,7 例(41.2%)患者伴發(fā)熱,5 例(29.4%)患者伴腎臟損害。16 例(94.1%)患者表現(xiàn)為“三聯(lián)征”,4例(23.5%)患者表現(xiàn)為“五聯(lián)征”。
患者抗人球蛋白試驗均陰性以除外Evans 綜合征。17 例患者中HGB 中位數(shù)為66(52 ~121)g/L,PLT 中位數(shù)為7(2~25)×109/L,其中15 例(88.2%)患者PLT <20×109/L?;颊呔型庵苎科瑱z查,其中1 例患者外周血可見少量破碎紅細胞,1 例患者破碎紅細胞>1%,其余15 例患者破碎紅細胞行定量檢測,中位數(shù)為2%(1.2%~10%)。17 例患者總膽紅素中位數(shù)為42.8(18 ~113.3)μmol/L,間接膽紅素中位數(shù)為26.9(8.9 ~86.6)μmol/L,LDH 中位數(shù)為1072(550~2563)U/L。5 例伴腎臟損害的患者中,尿素氮中位數(shù)為14.56(5.81 ~44.19)mmol/L,肌酐中位數(shù)為140.4(98 ~209.8)μmol/L。17 例患者中14 例行ADAMTS13 活性檢測,活性均低于正常,其中10 例患者ADAMTS13 活性<5%。
17 例患者中1 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余16 例予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中位PE 次數(shù)為10(1 ~33)次。在PE+糖皮質激素治療基礎上,其中7 例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2 例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及人免疫球蛋白,3例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及免疫抑制劑(環(huán)磷酰胺、他克莫司)見表1。
17 例患者中1 例放棄治療,于院外死亡。16 例接受治療的患者中12 例有效(10 例完全有效,2 例部分有效),4 例患者無效死亡(1 例患者于院內死亡,3 例患者因療效不佳放棄治療于院外死亡)(見表1)。16 例PE+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根據是否聯(lián)用利妥昔單抗治療分為利妥昔單抗組及非利妥昔單抗組,經Fisher 確切概率法比較兩組間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見表2)。12 例治療有效患者中2例復發(fā),其中1 例于出院1 年后復發(fā),再次返院治療仍有效,1 例出院1 月后復發(fā),于當?shù)蒯t(yī)院治療后好轉。
表1 17 例TTP 患者治療方法及轉歸[n(%)]
表2 利妥昔單抗組與非利妥昔單抗組有效率比較
TTP 是一種臨床急癥,如果不立即開始適當治療,通??芍旅?。如果進行適當治療,生存率可能達到90%,早期診斷及包括PE 在內的足夠強度的治療對挽救患者的生命至關重要。文獻報道TTP 中位診斷年齡41 歲,75%為女性[1],本組研究結果與上述特點相符?;颊吲R床表現(xiàn)以血小板減少(100%)、MAHA(100%)及神經精神癥狀(94.1%)最為常見,具備典型“五聯(lián)征”的患者僅占23.5%,因此現(xiàn)已不再采用“五聯(lián)征”進行診斷。對于任何出現(xiàn)MAHA 和血小板減少且沒有明顯其他解釋的患者,都應評估TTP 的可能性。
本研究受檢患者中血漿ADAMTS13 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71.4%(10/14)的患者ADAMTS13 活性缺乏(<5%)。ADAMTS13 裂解附著于內皮表面的超大VWF 多聚體,這些多聚體可引起血小板微血栓的形成。因此TTP 治療的關鍵是補充ADAMTS13 活性及清除抗ADAMTS13 自身抗體。TTP 的主要治療手段是PE,目前認為其對TTP 的治療機制是補充ADAMTS13,并去除抑制ADAMTS13 活性的自身抗體和殘留的超大VWF 多聚體,糾正ADAMTS13 缺乏,繼而恢復超大VWF 多聚體的正常裂解,防止微血管血栓形成,并逆轉器官損傷的癥狀[4],文獻報道有效率達60%~90%,本研究中PE 有效率為75%(12/16),與既往研究相符。加用糖皮質激素和利妥昔單抗可進一步改善TTP 的結局,同時縮短所需的PE 持續(xù)時間[5]。本組病例中加用及未加用利妥昔單抗組有效率未見顯著性差異,考慮與入組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文獻推薦所有獲得性TTP 復發(fā)的患者都應及時進行一日1 次的PE 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對于所有TTP 首次復發(fā)的患者,建議加用利妥昔單抗。本研究中有2 例患者緩解后復發(fā),其中1 例復發(fā)后返我院繼續(xù)治療,予PE 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利妥昔單抗、免疫球蛋白治療后仍有效,隨訪至截稿時未再復發(fā)。另1 例就診于外院治療,具體方案不詳,隨訪證實治療有效,之后未再復發(fā)。我們將繼續(xù)完成長期隨訪工作,增加復發(fā)性TTP 的診治經驗。
綜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盡管發(fā)病率較低,但早期病死率高。應盡早診斷并及時開始血漿置換治療,同時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利妥昔單抗等免疫抑制治療,以進一步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