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熱黑, 曹 力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外一科;烏魯木齊 830054; 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烏魯木齊 830054)
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在目前臨床工作中屬于一種發(fā)育較為畸形的疾病,在成長過程中影響患兒肢體功能及生長發(fā)育,甚至降低患兒日常行走的能力,部分病情嚴重的患兒面臨著發(fā)育不良或關節(jié)退化等情況,對患兒的日常學習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1-2]。手術作為治療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的一種有效方法,不僅能夠促進髖關節(jié)的復位及預后,還能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3-4]。目前臨床工作中用于治療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的手術類型較多,本次研究針對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與髖臼造蓋成形術展開,并對兩組患兒的近遠期療效進行觀察與分析,結果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2例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按照不同手術方式分為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與髖臼造蓋成形術組,每組各46例。髖臼造蓋成形術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為(6.78±1.35)歲,雙側 5例,左側 22例,右側 19例,Tonnis分類:Ⅰ度 4例,Ⅱ度 5例,Ⅲ度 9例,Ⅳ度28例;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中男25例,女 21例,年齡 4~12歲,平均年齡為(7.14±1.09)歲,雙側 6例,左側 20例,右側 20例,Tonnis分類:Ⅰ度 5例,Ⅱ度 6例,Ⅲ度9例,Ⅳ度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年齡1歲至12歲;符合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的診斷標準[5];在手術前對兩側的髖關節(jié)拍攝了3個位置(包括了外旋、內旋及中立位置)的DR片并完成了三維CT重建;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全部患兒家屬簽署了關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隨訪時間低于1年,CT及DR片資料不完整者;存在著明顯的誘因及外傷導致的髖關節(jié)脫位者;因其他類型的疾病導致的繼發(fā)病理性脫位者;合并其他因素能夠對髖關節(jié)疾病發(fā)育產生影響者;在觀察治療期間使用了其他方法治療者。
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均進行常規(guī)的股骨踝上牽引,完成牽引的時間為2~3周,同時需要對內收肌切斷處理。所采用的方法:給予切開復位之后,徹底清除髖臼內所填塞的組織,隨后再根據(jù)情況對部分患兒進行股骨旋轉及短縮術[6]。
1.2.1 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 通過將髖臼周圍截骨以Y型軟骨為軸,進行遠端下翻從而對髖臼畸形情況進行糾正,以更好地恢復髖臼拱形結構,同時需要在截骨的部分植入骨塊以維持其穩(wěn)定性。
1.2.2 髖臼造蓋成形術 將髖臼外頂部的髂骨皮質用骨刀向下翻轉覆蓋在股骨頭上,加寬髖臼上、后緣,隨后將植骨塊填塞在翻下的皮質與髂骨之間,從而防止股骨頭出現(xiàn)上移,此種手術操作并不會改變髖臼的方向,同時也不用對髖臼進行處理,術中使用2枚斯氏針對髂骨進行固定。
1.3.1 圍術期指標 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1.3.2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后1個月內按照Mckay標準進行療效評估[7],對于髖關節(jié)能夠正?;顒忧覠o痛感或跛行的情況評為優(yōu);髖關節(jié)的活動受到了限制,無痛感但是出現(xiàn)了輕度的跛行評為良;髖關節(jié)活動明顯受到了限制,且出現(xiàn)了明顯的跛行評為可;關節(jié)活動嚴重受到了限制,且出現(xiàn)了明顯的疼痛評為差。以優(yōu)及良之和所占比例為優(yōu)良率。
1.3.3 隨訪1年觀察髖臼指數(shù)及CE角 髖臼指數(shù)是指在骨盆正位X線片上,通過雙側髖臼Y型軟骨頂點畫一直線并加以延長,再從Y型軟骨頂點向骨性髖臼頂部外側上緣最突出點連一直線,此線與骨盆水平等夾角即為髖臼指數(shù)[8]。測量CE角的方法評價股骨頭與髖臼的關系,認為CE角>25°為正常,如<20°具有病理意義[9]。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因素多水平(時間點)采用重復測量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圍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圍術期指標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住院時間/d 下床活動/周改良 pemberton 髖臼成形術組 46 56.12±16.74 12.34±2.12 298.12±43.56 1467.67±25.12 15.23±1.67 11.23±3.45髖臼造蓋成形術組 46 54.29±14.45 10.23±2.09 245.45±45.90 1388.90±30.23 14.98±1.56 10.45±2.45 t值 0.697 1.204 0.968 0.774 1.102 0.882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與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相比,髖臼造蓋成形術組臨床療效更好(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兩組患者術前髖臼指數(shù)、CE角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顯示: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術后半年、術后1年的髖臼指數(shù)降低,CE角升高(P<0.05)。組間比較顯示:與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相比,髖臼造蓋成形術組術后半年、術后1年的髖臼指數(shù)降低,CE角增加(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隨訪1年的髖臼指數(shù)及CE角對比(±s)
表3 兩組患兒隨訪1年的髖臼指數(shù)及CE角對比(±s)
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與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組別 n 髖臼指數(shù) CE角/°術前 術后半年 術后1年 術前 術后半年 術后1年改良 pemberton 髖臼成形術組 46 34.56±6.50 31.84±5.46*29.90±4.77*-38.42±25.30 14.32±8.20* 30.12±9.38*髖臼造蓋成形術組 46 35.67±6.37 28.73±4.76*#23.46±5.20*#-39.36±25.46 19.34±12.46*#38.61±13.46*#
在臨床工作中針對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需要盡早采取方法進行治療,從而達到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目的,結合大量的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針對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在治療時需要改善髖臼形態(tài)及方向,以幫助促進恢復頭臼關系為主,接受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增加對股骨頭的包容性,更好幫助穩(wěn)定髖關節(jié),盡可能恢復正常的髖關節(jié)解剖結構及其生理功能,從而更有利于髖關節(jié)趨向于正常的方向發(fā)展[10-11]。因此,在對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結合患者的年齡、髖臼發(fā)育情況、股骨頭脫位高度、前傾角大小以及軟組織攣縮的程度等諸多因素來對手術類型進行綜合性判斷[12-13]。本文對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行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與髖臼造蓋成形術進行治療,并對其不同近遠期療效進行對比與分析。
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在操作過程中的截骨位置定在了關節(jié)囊的附近,此種手術類型的實施能對髖臼的形態(tài)方面有良好的改變,還能夠使患兒的頭臼同心關系得到良好的恢復,相比以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Chiari截骨術而言,不需要進行相應的內固定治療也可幫助植骨處于較好的且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髖臼造蓋成形術的操作重點在于在髖臼的頂部加蓋處加髖臼上緣,有效避免股骨頭發(fā)生向上移位的情況,幫助負重時更加的穩(wěn)定,減少肌肉帶來的疲勞感。另外,為防止股骨頭繼續(xù)向上發(fā)生脫位的情況,也可有效幫助增加負重的臼窩容積[14]。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與髖臼造蓋成形術組相比,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兩種手術方法在圍術期指標上未有差異。但與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相比,髖臼造蓋成形術組臨床療效更好;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術后半年、術后1年的髖臼指數(shù)降低,CE角增加;與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組相比,髖臼造蓋成形術組術后半年、術后1年髖臼指數(shù)降低,CE角增加。結果可見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行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與髖臼造蓋成形術的療效均較好,不過后者的治療效果更加突出。但在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是,髖臼造蓋成形術無法幫助恢復髖臼的解剖結構及其生理功能,頭臼也并不能完全與同心圓配合,適用范圍有限。由于本組患兒的年齡較小,接受此種手術治療在操作方面更加簡便。此外,盡管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仍有部分患兒恢復情況較差,原因是這些患兒在遠期恢復期間,存在著再脫位的發(fā)生風險,影響治療結局。
綜上所述,小兒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行改良pemberton髖臼成形術與髖臼造蓋成形術治療均能夠獲得較好的近期療效,圍術期指標無明顯差異,均可幫助改善遠期預后,不過髖臼造蓋成形術的效果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