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櫻
高考,可以說是每個學子求學路上最重要的一場考試。而在古代,科考是決定讀書人能否走上仕途的最重要的考試。自隋朝開創(chuàng)科舉制以來,科舉考試逐漸成為寒門學子魚躍龍門的唯一途徑。密密麻麻、熙攘向上的人群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故事了——且看唐宋文人們的曲折考試路吧!
最勵志——屢試屢敗,屢敗屢試!
說起韓愈,大家都不陌生,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詩文革新領(lǐng)袖人物,還當過吏部侍郎這樣的高官??烧l能想到,這樣一個令人仰慕的大boss科舉之路會如此坎坷?
768年,韓愈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底層官宦家庭。出生不到兩個月,母親去世;3歲時,父親也撒手人寰。幼年的他,便由兄嫂撫養(yǎng)。沒幾年,兄長也去世了,只有嫂嫂一個人撫養(yǎng)他和侄子。韓愈的童年,怎一個“慘”字了得!
年少的韓愈早早就知道,要振興家道,只有科舉這一條路可以走。因此,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刻苦好學,只為一朝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墒?,因為韓愈酷愛古文,不喜歡也不擅長社會上盛行的駢體文,科舉考試時也是按照自己的文學思想行文,他的文章自然不討喜。而且當時的考卷是不掩蓋考生姓名的,有很多關(guān)系戶“覓舉”。只身來到長安的韓愈無錢無勢,也不屑于“覓舉”,他的科舉之路更加舉步維艱。貞元四年、五年、七年,三次進士考試,他總是獨來獨往,第一個交卷,第一個走出考場,也無一例外地落榜,三戰(zhàn)三敗。
要是普通人連番受挫,可能早就失去了信心。可韓愈不一樣,他少年時就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具備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氣和決心。所以,韓愈又參加了第四次科考,這次,他成功了。然而在唐朝,中了進士后還要參加吏部的考試才能做官,并且這個考試更難、門道更多。公元801年,韓愈第五次參加吏部選拔考試,終于通過銓選,被正式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那一年,韓愈34歲,歷經(jīng)14年,考了9次,終于修成正果。
最倒霉——父親的“鍋”,我來背……
你們知道“詩鬼”李賀嗎?這個“鬼”可不是貶義詞,而是指他的詩歌想象奇特,語言瑰麗峭拔,善于營造凄苦悲冷的氛圍。《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在渲染詭異氣氛的時候就極愛引用李賀的詩句,例如那句“桂葉刷風桂墜子,青貍哭血寒狐死”就摘自他的《神弦曲》。
李賀從小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能,自識字后便常常待在書房,廢寢忘食,15歲時已名滿京都。當時的才子皇甫湜和文章大家韓愈都親自登門為他的文辭喝彩。然而樹大招風,李賀的名聲在迎來人們欣賞的同時,也招到很多人的妒忌。為了不讓他參加科考,那些人找不到李賀的過失,就在他父親的名字上大做文章。
《唐律》規(guī)定,凡是官職名稱或符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冒榮居之。李賀父親名叫李晉肅,名字中的“晉”字與“進”同音,當時的人便說“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也就是說,李賀一輩子都與進士無緣了。最終,這位少年才子滿懷不甘又無可奈何,只得止步于科舉門外。
最烏龍——怪我太優(yōu)秀了?
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已經(jīng)相當完善了。那時候采用的是糊名謄錄制,也就是把考生名字蓋住,同時由專人把考卷重新謄抄一遍,防止因字跡認出考生。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主人公——蘇軾出場了。相傳他的文章受到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理應得到第一。但歐陽修以為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他將第一改成了第二。這就是廣為流傳的“第二名”的故事。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蘇軾當年參加的科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和殿試。其中,省試考四科,分別是策、論、賦和墨義。這四科考試成績加起來的綜合成績決定了那個人是否進入殿試。蘇軾的“策”和“賦”考得不好,在“論”的作答文章中還使用了沒人知道的典故。改卷老師沒有見過這個典故,就拿著文章去問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看到這篇文章甚是喜歡,為了讓這個考生能順利進入殿試,便給這個考生的“論”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事后,蘇軾自己都說這個典故是編的,可歐陽修仍然贊嘆有加。
無論科舉成績?nèi)绾?,他們名垂千古靠的是詩文,而不是官職。他們的?yōu)秀,并不需要通過科舉取得名次才能被證實。他們用自己不朽的詩文充分證明了——實力,才是最好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