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見證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傳播、碰撞、融合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是廣州近代華僑歷史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見證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傳播、碰撞、融合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是廣州近代華僑歷史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傳統(tǒng)的廣府民居建筑文化與外來建筑文化不斷的碰撞中逐漸形成了固本求新、兼收并蓄的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文化特色。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涵蓋著豐富的人文觀念、精神情趣、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識,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固本求新;美學特征
1 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的基本情況
廣州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時代機緣很早就開始對外貿易,從西漢起便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和商業(yè)集散地,并在唐宋時期達到繁盛,清朝中期全國各地的出口貨物都是匯集于廣州十三行,再發(fā)售到世界各地。在長期的海外交流貿易中廣州成為近代中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西學東漸”理論思想的傳播也使得廣府文化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兼容性。大量華人在海外的生活經歷使他們接觸到了西方先進的技術與思想,同時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生活方式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19世紀末期與20世紀初期,大量華僑歸國,廣州是華僑集中的地區(qū),華僑衣錦還鄉(xiāng)后在家鄉(xiāng)買田置地、營建宅第時都有光耀門楣、顯祖榮宗的心理,但又深受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而不甘心盲目照搬,于是在建造僑居時往往出現(xiàn)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廣府民居建筑營建理念的堅守,另一方面對西方建筑文化的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華僑民居建筑形式。歸回華僑對家鄉(xiāng)的建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華僑建筑活動的資金投入與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審美取向帶動下,促進了西方建筑文化在本土的傳播和加速了家鄉(xiāng)建筑近代化的發(fā)展。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在建筑裝飾上則表現(xiàn)為“固本求新、兼容并蓄”使得民間建筑裝飾呈現(xiàn)中西合璧的特征。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涵蓋著豐富的人文觀念、精神情趣、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識,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同時記載著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痕跡,并以直觀的藝術形象反映著一定的社會意識和深刻的歷史文脈,昭示社會文化的時代與地域特征。
郭煥宇在其《近代廣東僑鄉(xiāng)民居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將目前學術界對于僑居的學術界定總結梳理成三種傾向,“其一,從僑鄉(xiāng)的概念出發(fā),劃定地域范圍,將僑鄉(xiāng)民居等同于建在僑鄉(xiāng)的民居;其二,將僑鄉(xiāng)民居等同于“洋樓”風格的民居,突出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其三,著眼于建筑營建的主體及過程,認為僑鄉(xiāng)民居是指華僑及僑眷參與建設的民居建筑?!盵1]由于廣州存在大量的僑鄉(xiāng),因而本文在對華僑民居建筑進行調研時,主要是對廣州花都區(qū)、白云區(qū)、增城區(qū)和番禺區(qū),這4個區(qū)近代華僑民居建筑進行實地調研,并結合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廣州市志、華僑史等相關資料等研究成果的分析,文章將由華僑本人建造的華僑住宅及華僑以僑匯等形式出資幫助華僑親眷所建造的住宅劃定為華僑民居建筑的范疇。僑居在村落內的分布情況主要是片狀分布和散點分布兩種形式,并且因為部分僑居被拆除重建,很多片狀分布的僑居變成了散點分布。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從建筑風格和建筑功能布局這兩個主要方面,主要有改良式三間兩廊僑居、碉樓式僑居、廬式僑居、小洋樓式僑居及中西結合園林式僑居五種類型。
在國內對建筑裝飾的概念中,《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建筑)》對建筑裝飾的概念界定為:“在建筑主體工程完成之后,為滿足建筑物功能要求與造型藝術效果而對建筑物進行的施工處理。具有保護主體結構、美化裝飾和改善室內工作條件等作用。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建筑物質量標準的重要方面。應做到美觀、適用、經濟、耐久,并盡量做到機械化和裝配化施工。”[2]由于建筑裝飾在建筑中所承擔的功能不同,所以從建筑與裝飾之間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把建筑裝飾分為兩大類:
(1)功能性裝飾與象征性裝飾。功能性裝飾主要體現(xiàn)在結構的裝飾化以及裝飾的結構化。結構裝飾化可理解為對結構進行美化與修飾,兼有自然屬性特征與人工屬性特征兩個方面。裝飾結構化是指裝飾融于結構之中,主要表現(xiàn)為有機建筑以及表現(xiàn)主義建筑。
(2)象征性裝飾本身不起到結構性的作用,與建筑本身無關,無實用功能,只是為增強建筑外觀之美觀而設。象征性裝飾豐富了建筑的視覺效果,使得建筑看起來更加美觀,也起到了傳達某種含義的作用。通過建筑的象征性裝飾,可以解讀當時的社會思想與歷史文化,對特定時期的建筑文化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建筑裝飾作為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實用性功能、美化建筑的審美性功能和象征性等功能。
2 “固本求新”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美學特征體現(xiàn)
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的發(fā)展反映了廣府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它們盡管在平面布局上仍舊保持著原來古老大屋的方式,但由于外來文化、先進科學技術等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廣州華僑在民宅營建時的理念,并融入僑鄉(xiāng)文化。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中的“固本”是對傳統(tǒng)廣府民居建筑營建理念的堅守,“求新”是對新型裝飾材料、裝飾手法等新事物的采納。在建筑造型、裝飾上“固本求新”吸收西洋建筑的裝飾手法,并且創(chuàng)造出新的裝飾形式,在建筑裝飾中出現(xiàn)西方建筑元素作為裝飾如“柱式”、“穹窿頂”、“柱廊”等西式裝飾,與傳統(tǒng)民居建筑相對比產生了新的變化,這些建筑裝飾既保留了廣府傳統(tǒng)民居建筑裝飾的特點,又呈現(xiàn)出“西洋化”的裝飾特征,它們成為僑民精神的寄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屋頂形式與裝飾的創(chuàng)新
近代廣州華僑住宅主體上是在保持了傳統(tǒng)建筑的審美樣式,兼容并蓄外化的建筑文化因子。屋頂形式對建筑形態(tài)塑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屋頂一般是僑居建筑裝飾的重點部位。歸國華僑們受西方建筑中,居住者可以在建筑里的平屋頂和露臺上休閑娛樂、遠眺等活動的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促使華僑們在營建房屋時尋找新的可能。廣東傳統(tǒng)民居木構坡屋頂?shù)慕ㄖ问绞沟膹V東傳統(tǒng)民居少有出現(xiàn)屋頂平臺,隨著鋼筋混凝土材料和技術的進入,將傳統(tǒng)的坡屋頂變成可上人的平屋頂和露臺成為可能。屋頂形式上一方面遵循地域傳統(tǒng)的營建樣式,另一方面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形式更加多樣。屋頂形式主要分為傳統(tǒng)型坡屋頂、外來型平屋頂和中西結合式屋頂。外來型平屋頂和中西結合式屋頂是在傳統(tǒng)型坡屋頂?shù)男问缴铣霈F(xiàn)的新屋頂樣式[3]。
(1)傳統(tǒng)型坡屋頂
坡屋頂是我國傳統(tǒng)的屋頂形式,被廣泛地應用在華僑民居建筑中。常見的傳統(tǒng)型坡屋頂包括單坡屋頂、雙坡屋頂、懸山屋頂、硬山屋頂、以及瓦線交匯在一點上的攢尖頂主要出現(xiàn)在碉樓或廬式僑居的角堡上。
(2)外來型平屋頂
雖然有些傳統(tǒng)的建筑的坡屋頂可以攀登,但不作為供人們休憩休閑的活動場地。在碉樓式、廬式和小洋樓式僑居可以看到,屋頂?shù)男问匠瞬捎脗鹘y(tǒng)型坡屋頂外,人們把不斷創(chuàng)新將坡屋頂變成可上人的平屋頂和露臺應用在民居中,從而使居住者可以在高空獲得良好的視野和休憩休閑的活動場地。
(3)中西結合式屋頂
中西結合式屋頂是將傳統(tǒng)型坡屋頂和外來型平屋頂兩種屋頂形式相結合的設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別具一格的屋頂形式,主要分為前平后坡式屋頂和前坡后平式屋頂。前坡后平頂式主要是前面的附屬部分為坡屋頂后面主體部分為西式的平屋頂。前平后坡頂式主要為前面為西式的小洋樓形式后面為傳統(tǒng)的坡屋頂形式[4]。經過變形后的屋頂依然可以辨別出傳統(tǒng)型的坡屋頂原形。
2.2 券廊的形式和凹凸陽臺的出現(xiàn)
在華僑民居建筑中部分廬式僑居、小洋樓式僑居等出現(xiàn)了券廊的形式和凹凸陽臺極大地豐富了僑鄉(xiāng)民居建筑形態(tài),與視覺審美,體現(xiàn)了對外來建筑文化的采納與融合。券廊的形式大多設置在建筑物二層或者頂層,部分僑房在首層也設置柱廊,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形式使建筑形式更加通透活潑。華僑民居中廣州的小洋樓式僑居立面造型多為一面臨空的柱廊,在首層、二層的位置采用券廊的形式。凹凸陽臺一般為半懸挑半凹入式的陽臺,部分僑居的陽臺為凹入式陽臺和全懸挑陽臺。券廊的形式和凹凸陽臺的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民居封閉性的建筑特性不同,體現(xiàn)了西方開放式的建筑特性體現(xiàn)了和華僑們對外來建筑文化的采納與融合。廣州東山口的部分小洋樓則主要是在其主入口之上加建凸出型的陽臺。這些建筑裝飾的出現(xiàn)反映了當時廣州華僑在營建民居時“固本求新、兼容并蓄”的文化審美特征。
2.3 開窗面積、形式、裝飾的變化
外來建筑材料和技術的傳入,使大部分僑鄉(xiāng)民居開窗面積處于增大的趨勢。僑居中,除部分碉樓式僑居由于其強調其防御性能,開窗面積的并沒有明顯增加外,而改良式三間兩廊僑居、廬式僑居、小洋樓式僑居等一般窗洞口比普通傳統(tǒng)民居大。同時外來門窗的形式也發(fā)生了的變化,拱門和拱窗的形式被模仿應用于的僑鄉(xiāng)民居中,其中最常見的莫過于拱門和拱窗形式。這種門窗形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在方形的門窗上做出裝飾拱造型,另一種則門窗洞頂部亦為半圓形,而以弧形外包石材或混凝土線腳裝飾于其上部。窗楣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線、弧線、折線型的線形窗楣,一種是用灰塑裝飾的窗楣。
門窗細部裝飾的變化,部分僑居完全采用本地傳統(tǒng)的木雕、磚雕和灰塑等進行裝飾,部分僑居以中西結合形式進行裝飾。僑居的門楣窗楣等為主要裝飾部,門楣主要分為兩種,既有寓意如意吉祥、富貴平安的傳統(tǒng)浮雕、灰塑等裝飾的窗楣;也有是由拱券、西式壁畫裝飾的窗楣,畫的內容主要是屬外的建筑和生活場景。窗戶的窗套形態(tài)除了傳統(tǒng)的矩形外出現(xiàn)有半圓形、尖券形等多種形式,這些窗套形態(tài)受到西方建筑元素的影響,不同的窗套形式豐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使窗戶的視覺效果看起來比較飽滿。
2.4 建筑裝飾元素與形式的變化
裝飾作為建筑藝術的一個門類,建筑裝飾是附著于建筑本體之上的各種類型的裝飾物,其反映的意識形式是對客觀世界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以及體現(xiàn)了當時期下人們的精神世界。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的對傳統(tǒng)廣府民居建筑營建理念“固本”的堅守,和對西方新的裝飾元素、裝飾形式等新事物“求新”也體現(xiàn)在其建筑營造上。
民居建筑裝飾元素由單一的傳統(tǒng)元素轉變?yōu)橹形髟叵嘟Y合,是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與西方建筑元素相結合的一個縮影。從裝飾的角度來講則表現(xiàn)為外來裝飾形式、裝飾題材、裝飾紋樣等。裝飾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裝飾紋樣除了傳統(tǒng)的花鳥、吉祥圖案外,民居裝飾紋樣中還會采用西方的卷草紋、巴洛克的山花、幾何形圖案等。最為常見的是在傳統(tǒng)的灰塑裝飾中以巴洛克的山花、卷草紋等作為裝飾的紋樣進行創(chuàng)新。室內裝飾品既有中式桌椅、博古架,書法、國畫,又有玻璃器工藝品、西方近代題材的掛畫,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的裝飾特征,西關可謂當時中國大陸的第一道西洋建筑風光的標準性景區(qū),不僅在建筑材料與技術上有所改變,而且在裝飾紋樣與局部構造方面也體現(xiàn)了出對西洋建筑的模仿。裝飾品呈現(xiàn)西洋化與多元化。
2.5 建筑裝飾材料的變化
受到西方建筑文化、新型的材料和技藝的影響,近代廣州僑鄉(xiāng)民居的室內外裝飾,適應當?shù)氐臍夂颍瑒?chuàng)造出迎合華僑審美取向建筑裝飾的新形式。一方面外來材料的進入使僑鄉(xiāng)民居的裝飾出現(xiàn)新的題材與形式;另一方面則改善了傳統(tǒng)材料的耐久性或者可塑性等方面的缺陷。外來新型裝飾材料、技藝,極大的豐富了僑鄉(xiāng)民居的裝飾藝術,創(chuàng)造建筑裝飾的新形式。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中的“固本”是對傳統(tǒng)廣府民居建筑營建理念的堅守,“求新”是對新型裝飾材料、裝飾手法等新事物的采納。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引進水泥制品、陶瓷面磚、水磨石、彩色玻璃和鐵制品等新型裝飾材料,改善了傳統(tǒng)材料在耐久性、可塑性等方面的缺陷。新型裝飾材料、技藝建構出滿洲窗、陽臺、鑄鐵欄桿等新的裝飾形式,極大的豐富了僑鄉(xiāng)民居的裝飾藝術。水泥不僅作為結構材料頻繁出現(xiàn),其裝飾用途也很廣泛。人們將水泥和細石子混合,經過加工后制作成水磨石,用水磨石代替?zhèn)鹘y(tǒng)的水磨青磚用于裝飾室內地面,有的用其制作成水泥欄桿、花階磚等裝飾材料。鋼鐵的運用滲透到民用建筑裝飾中為建筑提供了新的裝飾手段,人們用鋼鐵制造樓梯欄桿、門窗框、中式窗欞圖案等,在廬居中出現(xiàn)鋼鐵門和鐵窗欄桿等新形式。
廣州市增城區(qū)新塘鎮(zhèn)的塘美村是華僑之鄉(xiāng),塘美村華僑民居建筑群位于新塘鎮(zhèn)中南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目前廣州地區(qū)現(xiàn)存較完整的早期華僑回國后建造的民居建筑群之一,尚存華僑民居建筑近百座,主要分布在葉屋銜、一坊街、二坊街、六坊街等街社,大多建于清中晚期至民國初,有祠堂、三間兩進、三間兩廊等廣府傳統(tǒng)建筑和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西合璧樓房建筑。在塘美村一坊街華僑民宅建筑群中現(xiàn)存的諸多建筑中有十余座古近代華僑民宅,主要分布在一巷、南三巷等位置。其建筑形制、結構可分兩類:一類屬于傳統(tǒng)廣府建筑“三間兩廊”,建于清中晚期;另一類屬于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西合璧“小洋樓”式建筑,建于民國期間。位于一坊街后龍山山坡上的一坊街東一巷13號樓是中西合璧“小洋樓”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圖1),這棟建筑為增城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加拿大華僑建于民國年間(1911~1949),坐西朝東,四間兩進,總面闊17.8米,總進深11.8米,樓高兩層約9米,建筑占地210.4平方米。整棟建筑立面造型,仿照外國古典建筑風格建造的外廊式多層民居建筑,立面造型為一面臨空的柱廊。首層正面,靠中兩間設柱廓,兩側及二樓均設券廊,有陽臺,這種以遮陽為家居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形式使建筑形式更加通透活潑。二樓柱與柱之間采用綠色琉璃西式寶瓶狀欄桿。樓頂山花施5根火焰紋壓頂?shù)姆叫瓮?,樓頂山花采用嶺南傳統(tǒng)灰塑做裝飾,纏枝蓮紋,寓意吉慶、生生不息之意,紋飾精致,保存良好,是中西合璧的代表作。該樓主人長期居住海外,門戶緊鎖不能入內,故室內環(huán)境無法了解。
3 結束語
廣州華僑對家鄉(xiāng)建筑活動的資金投入與審美取向的帶動,使得民間建筑裝飾呈現(xiàn)西洋化傾向。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見證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傳播、碰撞、融合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是廣州近代華僑歷史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中體現(xiàn)出的“固本求新、兼容并蓄”的文化審美特征?!肮瘫尽笔菍鹘y(tǒng)廣府民居建筑營建理念的堅守,“求新”是對新型裝飾材料、裝飾手法等新事物的采納。在建筑造型、裝飾上“固本求新”吸收西洋建筑的裝飾手法,并且創(chuàng)造出新的裝飾形式,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廣州華僑民居建筑和審美特征。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涵蓋著豐富的人文觀念、精神情趣、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識,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同時記載著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痕跡,并以直觀的藝術形象反映著一定的社會意識和深刻的歷史文脈,昭示社會文化的時代與地域特征。但隨著社會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僑鄉(xiāng)中僑居的數(shù)量也在急劇的減少,一方面華僑民居面臨被拆除建新建筑,華僑民居的保護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峻;另一方面由于收建造當時所處的社會水平限制,大部分僑居缺少水電及衛(wèi)生設施,居住環(huán)境較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人對于居住空間的需求,因此面臨閑置荒廢等問題。近年來廣州市越來越重視對于歷史建筑和文物建筑的保護,相繼制定了《廣州市文物保護規(guī)定》《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qū)保護辦法》等法規(guī),對于保護廣州的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
參考文獻
[1] 郭煥宇.近代廣東僑鄉(xiāng)民居文化研究的冋顧與反思[J].南方建筑,2014(1)25-29.
[2] 楊寶晟.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169.
[3] 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筑美學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216-230.
[4] 齊艷.廣州近代鄉(xiāng)村僑居現(xiàn)狀及保護活化利用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8.
[5] 陳建華主編.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M].增城市卷.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410-417.
作者簡介
歐陽麗萍(1986-)女,碩士研究生院校:專業(yè):學歷:職稱: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單位:現(xiàn)就職單位:廣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