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迎偉
你覺得給員工發(fā)錢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是投資抑或純粹的成本支出?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很多老板不太愿意給員工發(fā)錢,覺得有去無回。
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改變這種觀念,進而建立起一種更健康的投資理念。因為花錢其實也是一門藝術,不見得省錢就是唯一正確的做法。不該省的地方省了,就意味著錯失了投資機會;該省的地方不省,確實意味著浪費。其中這個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是一門藝術。
有句成語說得好,叫“開源節(jié)流”。根據這句成語,我們可以把人分為四類。最優(yōu)秀最厲害的人是第一類人,即能“開源節(jié)流的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拼命賺錢,然后拼命節(jié)約的人。理論上這種人最容易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最容易把事業(yè)做大。第二類是“開源不節(jié)流”的人,賺得多花得也多。第三類是“不開源節(jié)流”的人,賺得不多,拼命節(jié)約,像我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代人就屬于這類。那個時代的人非常窮,也沒有賺錢的機會,所以確實很節(jié)約。
第四類就是“不開源不節(jié)流”的人,敗家子。我們至少應成為開源者。下面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我有個遠房親戚,之所以稱親戚呢,是因為他很有錢,于是我就把他納入了親戚的范疇,實際上我們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他是當地的一個有錢人,有些瞧不起我,正如我瞧不起他一樣,我們是在互相敵視中構筑我們的關系。以前我每次回去他都會當著陌生人的面問我?guī)讉€尷尬的問題:
是不是管理學博士?。渴歉苯淌诹藛??在美國待過了嗎?然后他又說他自己:“你看我,小學沒畢業(yè),管的人不多,600多人!”可以想象這句話他說得是多么自豪。
我怎么回應好呢?我說:“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句話你可能聽不太明白?!?/p>
換言之,管理既需要天分,也需要后天培養(yǎng)。管理強調天分,但是僅靠天分還不夠,還需要后天培養(yǎng),兩者結合是最佳的。我們一直很難抹去天分這個因素在管理方面的作用。但是縱觀全世界的大公司,高管們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請大家注意,這句話不能倒著推理,不能說科班出身的一定能成為高管。能不能成為高管還必須加上另一個條件——天分。天分加上后天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才可能培養(yǎng)出管理能力。比如說你天分不錯,一出生就具備能管五六百人的素質,但很可惜缺乏必要的后天訓練。是不是感覺到要管五六百人有些力不從心?
假如你經過科班訓練的話,憑著你已經擁有的先天素質,別說管五六百人,管五六千人也沒問題。但沒有人知道這個答案是不是一定百分之百正確。因為根據中國的教育規(guī)律:書讀得越多,膽子越小,越下不了手。但放眼全球,天分和后天的系統(tǒng)訓練相結合的觀點是正確的。
同樣的資源交給不同的人絕對能夠發(fā)揮出完全不同的作用,這就叫資源競爭力。比如我和比爾·蓋茨站到這里,你手里有一萬美金,交給誰投資你放心?毫無疑問應該交給比爾·蓋茨。他說“投資軟件,回報率20%(稅后)。”交給我呢?存到銀行去,回報率百分之一點幾(稅前)。比爾·蓋茨能給你帶來更多的財富增值。這就是能力,我們把這種能力稱為資源的競爭力,或者叫做資本的競爭力。不同的個體,這種能力是有差異的。一雙筷子在我們手里只是吃飯的工具,在武術高手手里呢?那就是一種致命的殺人武器。一支畫筆在我們手里只是涂鴉的工具,在藝術大師手里呢?那就是價值連城的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工具。同樣的資源交給不同的人,結果絕對不一樣。這種不一樣就是資本競爭力的差異。
你的單位之所以把你而非其他人放到這個位置上,為什么?上級領導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比較起來,單位把這些資源交給你覺得最放心。雖然這樣的感覺沒有表明出來,但是真實意圖不言而喻。這是自信原則。組織相信你能把他們整合出最高的效率和效益,至少在目前看起來是這樣。這是一種自信的表述。這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理解一個人不要靠結果性符號來理解。
所以,為激勵員工所付出的代價,管理者應更多地視之為一種投資,這樣心里就更踏實一點。如果總是將其看成一種純粹的費用或者浪費的話,你就不愿意支出。如果把它看成投資的話,你會更加從容面對。當然,多了也不行。多數單位不可能給員工獎金發(fā)得太多,這種情況下,度的把握顯得尤其重要。
本文摘編自《職業(yè)經理人的管理學思維》一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為創(chuàng)業(yè)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